李淼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淼

博文

中国红

已有 5335 次阅读 2007-8-5 08:05 |个人分类:闲聊

 

中国人爱红,爱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我就知道开个会弄个仪式什么的,都是红。

我不太喜欢标语的横幅是红色的,除非环境本身以冷色为主,否则让我觉得有些老土,不是本色的土,是A和C之间的那种土。

理论所博士、硕士毕业答辩一直用红,我觉得应该改。

其实很多做得比较好的会议现在已经不用红色作横幅了,当然还有更多的会议还是用红的横幅。

好像08北京奥运的主色调是红,到时咱们看看到底效果如何。我定了好多奥运门票,虽然不见得能拿到,已经表现了我行动上支持奥运。就这么一回有机会在家门口看比赛,花点钱就花点钱吧。

接着咱们调研一下什么是中国红。

据说中国红就是大红。等一等,什么是大红?大红就是看起来最正的红。最正是啥意思,要我是色盲呢?这么说吧,中国红就是因《卧虎藏龙》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鲍德熹在做一个广告中的那种红。

红就得红得正,我记起很多年前和一位同学在意大利的事。这位同学是个时尚爱好者,喜欢极了意大利各种衣服颜色的纯正。那时,时尚在中国只是铅字中有的词汇,却在其他地方看不到,例如现在的一些流行时尚杂志那时影子都没有,所以我的那位同学就万里迢迢地背时尚杂志回来。时过境迁,大概他现在再也不会这么做了,咱们想要什么时尚杂志有什么。而且,时尚的颜色也不再纯正了,例如小女生要的颜色就很亚光了。

中国人爱红,所以一个人出名了,就是一个人红了,火了。还经常红遍世界,当然是概念,否则老外就头疼了,一片红,看得眼疼。老外不爱红,这是明显的,所以魔鬼是红色的,长着红色的角,拿着红色的叉。不知道前苏联的旗帜的红是不是也是大红?也代表火与血。火与血,老外不喜欢。不过,老外说一件事火了也用hot,red-hot,heated,burning,等等。

红的种类也有很多很多,大红之外,有紫红,粉红,桃红,水红,洋红,绯红,榴红,枣红,玫瑰红,樱桃红,胭脂红,橘红,琉璃红,钧红,祭红,郎红,豇豆红,珊瑚红……

大红的科学定义,CMYK值是C0M100Y100K0。中国红与大红稍有不同:C0M100Y100K10,即含点黑色。

CMYK来自下面四个单词中的四个字母 Cyan Magenta Yellow blacK(青、洋红、黄、黑)。

关于中国红,老外的解释是这样的

Vermilion, also spelled vermillion, when found naturally-occurring, is an opaque reddish orange pigment, used since antiquity,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he powdered mineral cinnabar. Chemically the pigment is mercuric sulfide, HgS. Like all mercury compounds it is toxic.

Today vermilion is most commonly artificially produced by reacting mercury with molten sulfur. Most naturally produced vermilion comes from cinnabar mined in China, giving rise to its alternative name of China red.

Vermilion的翻译是朱红,或者朱砂红,可见我们现在叫中国红是民族主义在作怪。根据上面的词条解释,西方有时也叫中国红,China red,原因是朱红颜料的成分辰砂 (cinnabar) 来自中国,而不是因为只是中国人用朱红。

大红,鲍德熹的红-关键词:积极而不刻意,进取而不功利

baodexi.jpg

现在改成张艾嘉的红了

zhangaijia.jpg

模特中国红

zghov.jpg

盖头中国红

1171739662476.jpg

子怡中国红

img243312560.jpg

巩俐中国红

xl_0125053.jpg

婚纱中国红

6895767.jpg

肚兜中国红

dudou.jpg

洋酒中国红

wine.jpg

十字中国红

shizi.jpg

瓷器中国红

ciqi.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7-5511.html

上一篇:再加热
下一篇:创造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