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3/1/11
瑞典学者林奈(1707-1778)是世界植物学史上的大科学家,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
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é,英语Carl Linnaeus)1707年5月23日生于瑞典南方斯莫兰省的拉殊尔特村(Råshult,今属克鲁努贝里省艾尔姆胡尔特)。父亲是村中牧师,喜爱园艺。林奈是长子,父亲希望儿子成年后,能继任神职,因此用自己的一点积蓄送他去念书,但林奈对神学毫不感兴趣,而把所有的时间用来采集和研究动植物标本,被昵称为“小植物学家”。结果,学校和老师都说他的成绩很差。父亲在失望之余,打算叫他改学制鞋匠或缝纫匠。幸亏当时一位医师兼植物学家罗斯曼慧眼识珠,认为林奈是可造之材,并资助他去到隆德大学学习,次年又转到乌普萨拉大学深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由于家境一般,他在校生活很艰苦,要利用在图书馆工作、帮忙照顾花圃、担任教学助理来赚取学费和生活开销。据说常把同学给他的破鞋破袜,缝缝补补穿着,以免腿脚受潮染疾。到最后,林奈还是由于交不起考试费而不得参加博士学位考试,拿不到文凭。
林奈为了生活,就在乌普萨拉公开演讲植物学,借此收些讲演费度日。但当时大学有规定,没有学位的人不能公开演讲,断了这条路,林奈就跑到瑞典北部寒冷荒凉的拉普兰,拿着微薄的资助,去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植被,他发现数以百计的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写出《拉普兰植物志》和《拉普兰游记》,收获丰硕,但日子过得很拮据。
就在林奈穷困潦倒之际,有位莫勒医生,看到林奈少年英俊,学有专长,有意和他结交,并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有一个条件:要考取医学博士学位。他女儿伊丽莎白(Sara Elisabeth Moraea,1716-1806)也爱上了林奈的才华,演绎了一出“美女爱才俊”的戏码。她作为未婚妻私下资助林奈一笔钱。加上自筹的资金,林奈到荷兰去留学,誓言不获学位,绝不回国。1735年他到了荷兰,就读哈德尔维克大学(Harderwijk,该校存在于1648-1811年,在拿破仑占领时期停办),交上了早已写出的论文,很快就答辩,获得医学博士,是年28岁。
取得学位后,林奈并未立即回国,而是周游了英法等国,结识了一些著名科学家。他的名著《自然系统》一书得到行家肯定资助出版,深受各国学者的赏识,林奈很快誉满全欧。1738年底林奈重返瑞典,定居于斯德哥尔摩,开业行医,次年与伊丽莎白结婚,从此两人成为终身伴侣,林奈一生得到她很多帮助。
1741年,乌普萨拉大学聘请林奈为全世界第一位植物学教授,主讲他擅长和有精湛研究的植物学、药物学和博物学。林奈研究专精,讲解鲜明,欧洲各国博物学者都以听到林奈讲课为荣。林奈的学生,有的曾随库克船长进行环太平洋考察,有的到南非收集植物,取得不少成果。瑞典王室特意授予林奈贵族头衔。他还参与筹建瑞典皇家科学院,并被推举为第一任院长。1750年,林奈当选为乌普萨拉大学校长,在他任上,将乌普萨拉大学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由于林奈的声望,乌普萨拉大学学生越来越多,增加到1500名,这在18世纪,无疑是超级大学府,直到今天,乌普萨拉大学仍然是名满全欧的重要学府之一。
林奈不愧为世界上第一位专任的植物学教授,他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物“双名命名法”,就是把一种植物用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相拼成一个学名,用拉丁文书写,以资统一。这一命名法使过去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在《植物种志》(Systema Naturaes)一书中共收集了8000多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进行统一命名,奠定了植物学分类的基础。《自然系统》是林奈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共出了12版,由几十页扩充到1000多页,越来越完善。他提出了纲(class)、目(order)、属(genus)、种(species)的层级分类,这是林奈首创的分类概念,后人在目和属之间,补上了“科”(family),这一分类系统一直沿用到今天。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也成为西方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他最早建立了自然体系,并在生物学、植物地理学和生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林奈不仅在动植物分类系统上建立了不朽功勋,对于人类学也有创造性的贡献。18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还很猖獗,上帝造人的谬说仍在毒害人们的思想。林奈以大无畏的科学精神,本着动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认为现代人即智人,应该作为一个物种分入动物界。他大胆地创立灵长目,把人、猿、猴置于其中。他说,并未发现任何足以区别人类与大猿的体质特征,“但在人类身上毕竟存在着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因此,我们的优越性完全是非物质的东西——精神。”这就道出了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
林奈在乌普萨拉大学任教20年,于1761年退休,晚年多病。1778年1月10日逝世于乌普萨拉,终年71岁。被安葬于乌普萨拉大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270年,是瑞典最大的一座教堂,曾作为瑞典国王的加冕之地。瑞典脱离丹麦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即古斯塔夫一世,1523—1560年在位)就安息在这里。林奈死后与国王比邻,由此可知他在瑞典人心目中的地位。
乌普萨拉位于斯德哥尔摩西北约70公里处,曾是瑞典旧王朝的故都,以瑞典第一所大学闻名。乌普萨拉大学创办于1477年,现在拥有9个学院,约4万名学生,其中1万多是研究生。学校面积很大,几乎占了乌普萨拉市区的1/3。校园环境十分幽静,到处是枝繁叶茂的树木和平如地毯的草坪。保存完好的15世纪石砌旧校舍和现代化的大玻璃窗教学楼组成了独特的校园风光。
乌普萨拉有两处与自然科学家林奈有关的名胜:一处是市内的林奈园,原为一处废弃的花园,林奈对它进行了改造,增建了温室,使之成为研究植物分类的基地。现在辟有林奈博物馆。另一处是林奈故居,位于南郊附近的哈姆玛贝农庄,他1778年在此逝世,所以瑞典语称这处故居为林奈的哈姆玛贝(Linnés Hammarby)。
瑞典人把林奈视为民族的英豪,不仅在一些地方建立了他的塑像,发行纪念他的邮票;而且将他的头像印在瑞典的纸币上,这是给予一个科学家的极高的荣誉。2007年为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将2007年定为“林奈年”,活动主题为“创新、求知、科学”,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2010年,两所位于林奈出生地区的高等院校──韦克舍大学和卡尔马大学合并,新校以林奈命名,定名为林奈大学。现有3万多学生。
还要补充一下。林奈去世后,他生前收集的大量动植物标本及藏书,被当时英国的一个医科学生后来的植物学家J.E.史密斯所收购。1788年史密斯与其他学者共同创立了林奈学会,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植物学家。1802年林奈学会获政府授予的皇家许可证,并迁入伦敦皮卡迪利街的伯灵顿宫。林奈学会曾开展广泛的科学活动,1858年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的论文就是在林奈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宣读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