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

已有 12405 次阅读 2018-5-3 20:39 |个人分类:欧洲各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保加利亚, 索非亚

 

0799索非亚的亚·涅夫斯基大教堂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8/4/28

春日时节,我们来到保加利亚观光,在首都索非亚拜会多年好友,逗留了四天,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富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

花城春秋(History of Flower City

索非亚Sofia位于保加利亚西部巴尔干山区的索非亚盆地。青山环绕四周,绿水流过城区。气候温和,绿树成荫,向为中欧到西亚的支通要冲。这座静卧在青山绿岭环绕中的城市,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也有着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色,因而,不仅在保加利亚,就是在全欧洲也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这座花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中心拉尔戈托花坛广场(Largoto)在1950年代修筑地下通道时,发现了罗马时期的遗迹:厚厚实实的城墙残垣和铁皮包裹的战车。索非亚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发端的。

早在两三千年前,色雷斯人就在这块温泉众多的地方建有村庄,叫谢尔迪卡。罗马帝国征服色雷斯后,谢尔迪卡因地处交通要道,得以大兴土木,发展成为一个相当繁荣的城市。后来匈奴人及其他蛮族入侵,大肆破坏。在6世纪东罗马帝国时代,它再度成为帝国重镇。城内扩建了索非亚教堂,这就是这个城市现在名称的起源。进入7世纪,斯拉夫人占领了索非亚。9世纪它被并入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以后又经历了拜占庭和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统治,1382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攻陷索非亚,捣毁城内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从此使它蒙上一层中东伊斯兰教的外貌,达500年之久。1878年,俄土发生战争,俄军解放索非亚,而索非亚也就被挑选为新诞生的保加利亚公国的都城。当时仅两万居民。

索非亚成为国都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座古城中,迅速注入了现代化的内容。今天,索非亚市区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包括郊区在内,即整个首都区面积1311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全国每8个人就有一个住在首都。

索非亚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集中了全国1/5的工人。主要行业包括钢铁、电子、机械、化工、制糖、制鞋等,产品以仪表、电子计算机、起重及运输机械(电瓶车产量居欧洲前列)、机床最为重要。年产钢200多万吨。

索非亚还是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索非亚—伊斯坦布尔国际铁路、公路干线在此经过。有班机与几十个国家通航。市内交通以19条有轨电车,5条无轨电车和200多条巴士线路为主。2000年,索非亚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地铁。如今有蓝红两条线路。

这里还是保加利亚文化教育和科研的中心,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高等学校,包括著名的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科学院和100多个研究所也设在这里。市内还分布着七八百家图书馆和30多个博物馆。国家歌剧院(National Opera House)不但演出歌剧,还表演芭蕾舞。在这里,观众能欣赏到化为天鹅的奥吉塔公主同王子的出色舞姿。

“索非亚周围环山,内有许多公园,到处栽满绿树,初夏时鲜花盛开,是个花团锦簇的雅洁城市。”一本《保加利亚旅游指南》如此介绍。保加利亚诗人瓦西列夫则写诗赞美道:

索非亚的大街白杨挺立,

索非亚的大街鲜花怒放,

我爱你春天披一身绿装,

我爱你秋天吐一片金黄。

……

人们用许多别称来赞誉索非亚的美丽,有的称她为“花城”,有的称她为“绿色之城”,有的则称她为玫瑰国之都,所有这些都名符其实。

索非亚一年四季都有绿草鲜花。街道和公园融为一体,各处花坛和阳台上、窗台上的多种花卉争奇斗艳。全市许多街道上都设有花店、花摊。索非亚人十分喜爱买花、种花、赠花。“花城”之誉的确名不虚传。

索非亚的绿化,全欧闻名,绿地面积占整个城市的1/4。人均拥有绿化面积35平方米。市区内所有街巷、广场、公园都隐现在一片葱绿之中,菩提树、阿拉伯橡胶树。法国梧桐和加拿大白杨等。整齐地排列在马路两旁。花园、草坪分布于市区街头。家家户户门前窗下都栽种着生意盎然的花草,白净的墙上爬满青绿藤蔓。这样的城市自然是“绿色之城”。

保加利亚素有玫瑰国之称,索非亚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玫瑰国之都”。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玫瑰花以其国色天香尤其受到索非亚人的喜欢。城市里种得最多的也属玫瑰花。每年五六月份,各种观赏玫瑰竞相开放,散发出浓郁的花香,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情韵。

索非亚市内有数百个公园和街心花园,其中最著名的是市中心东南方的自由公园(Freedom Park,保说Борисова Градина)。这是一个无边无际、自由出入的开放型公园。长3公里多,宽1公里有余,总面积360公顷。公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垂柳依依,风光旖旎,还建有露天剧场、音乐厅、网球场、游泳池等文体设施。这个公园对喜欢散步的索非亚人来说是最好去处。公园北边坐落着全国最大的瓦·列夫斯基国家体育场,可容纳8.5万名观众。

漫步市中心(City Center

漫游索非亚,你会感到这座城市中那种古朴与繁华相互交融的和谐气氛,古色古香的大教堂与鳞次栉此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与狭窄的石径和谐而自然地并存,这一切正是这座古城的最大特点:新旧并存,泾渭分明。

自索非亚被定为首都后,当地人民就开始精心规划起自己的家园。现在,市区内新型的现代化高大建筑物比比皆是,笔直宽广的马路纵横交错,新老辉映的住宅区连成一片。全市已形成几个功能区,市区东南部为文化区,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南部多为新住宅区,而商业和行政区集中在市区中部。

圣内德利亚广场(Pl.Sveta Nedelya,保语Света Неделя),曾改名为列宁广场,是索非亚的市中心。广场上耸立着同名的大教堂(St.Nedelya Church,保语Цьрква Св.Неделя)。好几条电车、公共汽车线路以此广场为起点,地铁在此地也有一个大站。附近是最能展现索非亚市现代建筑成就的三座大型建筑:中央百货大楼(ZUM,保语ЗУМ),希尔顿巴尔干饭店(Sheraton Sofia Balkan,保语Шератон София Балкан)和党务大厦(Party Building),这三座建筑构成一个品字。它们与全市最古老的圣格奥尔基圆顶教堂(St.George’s Rotunda,保语Св.Георги,转写Sv.Georgi,建于古罗马时期,以壁画闻名)和半地下的圣彼得教堂(St.Petka Church,保语Цьрква Св.Петка)相辉映,最能代表古城建筑新旧并存,泾渭分明的特点。

从圣内德利亚广场向南的维托沙大街(Bul. Vitosha,保语Бул.Витоша)是索非亚最繁华的商业区,现已辟为步行街,除有轨电车外,不准其他车辆通行,可以放心漫步。这里商店林立,特别是众多的时装店,每天吸引大量爱美的姑娘和各地游客。这条街长约一公里,走到街南头,迎面是宏大的国家文化宫(National Palace of Culture,保语Нацинален Дворец На Културата)。这是保加利亚为庆祝建国1300周年于1981年建成的。它建在一个大公园里,内有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厅堂14个,各种不同的房间1900个,可同时容纳万余人,其中主厅可容纳3880人。1985年曾在这里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平时文化宫经常举行音乐会、放映电影、演出戏剧和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坐在顶楼上的咖啡厅可一边啜饮,一边欣赏美丽的市容风光。

从圣内德利亚广场北去,沿玛丽亚·路易莎大街(Bul.Maria Luiza,保语бул.Мария Луиза,曾用名季米特洛夫大街)可直通火车站。路东的巴尼亚·巴什清真寺(Banya Bashi Mosque,保语Баня Баши Джамия)建于1576年,是奥斯曼帝国几百年统治留下的鲜明标志。伊斯兰寺院特有的宣礼塔极为醒目。巴尼亚是浴池的意思。索非亚矿泉特别多,沐浴可以治病。清真寺东边不远就有一个大温泉浴室(Minera1 Bath of Sofia)。占地3445平方米,矿泉每分钟流量达1100公升,水温为46℃,据说具有治疗风温病、肠胃病的功效。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完成于1913年。这里的矿泉不但能沐浴,而且能饮用。泉水晶莹透亮,不含任何沉淀物,喝起来有一些淡淡的甜味,索非亚许多居民长年饮用。就在清真寺附近,建有小巧玲珑的饮水站。一排泉水龙头前,每天都有许多市民带着大瓶小瓶到这里来接矿泉水,免费享用。一些游客也凑上前去,分享这种“长寿水”。

从圣内德利亚广场东去不远,就可步入沙皇解放者大街(Bul.Tsar Osvoboditel,保语бул.Цар Освободител,曾用名俄罗斯大街),街名与1878年的俄土战争有关,战后保加利亚得以复国。这条林荫大道用陶瓷砖铺就,道旁有好几座美丽的花园。建筑物大都为白色或浅黄色,与缤纷的花木相映,显得格外恬静洁雅。大街西端特别宽阔,常被称为99日广场,99日是保加利亚1944年反法西斯胜利的日子。广场南侧,过去建有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18821949)的陵墓,1999年被拆除。广场北边是旧王宫(Royal Palace),如今辟为民族博物馆(Museum of Ethnography,保语Е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и Музей)和国家美术馆(National Art Gallery,保语Националн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а Галерия)。广场东南侧的宏伟清真寺,已改为考古学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保语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 Музей)。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保先民的生活和文化遗物与绘画、雕刻,均在陈列范围内,由此可欣赏到保加利亚漫长的历史全景。

沙皇解放者大街中段路北坐落着保加利亚的国民议会大厦House of Parliament。路南的国民议会广场上耸立着索非亚最具特色的纪念碑——解放者纪念碑Liberator保语Освободител转写Osvoboditel。纪念碑的上部是青铜制造的一匹昂首翘尾的战马,马上端坐着威风凛凛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他左手执缰绳,右手捏战书,正在向世界宣告一场战争即将来临。这场战争使保加利亚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这条大街的东南端正好到达佩尔洛河畔,河上横跨着著名的鹰桥(Eagle Bridge,保语Орлов Мост,转写Orlov Most)。它南接景色秀丽的自由公园,北通林荫夹道的沙皇解放者大街。此桥虽貌似平常,宽只有15.8米,每天却招来无数游人,因为它反映了索非亚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精神。据说18783月,索非亚全市居民正是站在这个桥头,迎接从深山密林中归来的山鹰——游击战士。从此,这座桥便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18901891年,索非亚居民重建这座桥,并在兀立于石桥四角的大方柱上塑了4只苍劲有力、展翅待飞的山鹰。

说到桥,还应当补充一个狮桥(Lion Bridge,保语Лывов Мост,转写Lâvov most)。它位于市中心通火车站的干道上,横跨市北的弗拉达亚河,长28米,宽18米,桥头端坐着4只威武雄壮的石狮。据说,这是索非亚人民特意咛嘱工匠建造的,寓意为“保卫”自己的城市。

这两座百年老桥,造型不凡,寓意深刻,为古城索非亚增添了光彩。

与爱情故事相关的圣索非亚教堂(St. Sofia Church

索非亚市区东部有一个优美的亚·涅夫斯基广场,广场西北侧矗立着一座古老的教堂—圣索非亚教堂(保语Св.София)。这个教堂由3个长形堂并列组成,加上两个耳堂,整体是十字形,总长47米,宽20米,高20米,外墙用大块红砖砌成,顶部罩着瓦镶穹窿,柱廊形的大厅里设有3个祭坛,地上的大理石平滑如镜,饰有许多镶嵌图案。整个教堂兼具罗曼式和拜占庭式的风格。

这是一个古老的宗教膜拜地。早在公元4世纪,人们就在教堂所在地,一片荒凉的墓地上建起了一个小教堂,供奉耶稣的神灵。几十年后,一场狂风暴雨吞噬了它。于是,对基督教无限信仰的人们又在废墟上重新建造了一座教堂。公元5世纪中叶,匈奴的铁蹄踏到这儿,他们毫不留情地毁掉了第二座教堂。保加利亚人对建造教堂似乎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公元6世纪,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在位)的支持下,一个规模宏大,气派威严的大教堂又矗立起来了。在以后的千余年间,它一直沐风浴雨。傲立在天宇之下。只是后来的两次地震对它造成了损坏。在20世纪初进行了重修。

说起这座教堂的得名,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相传,拜占庭皇帝的女儿,花容月貌,柔情温顺,名叫索非娅。有一年,公主得了绝症,皇帝出榜求遍天下名医,但公主的病情仍无明显好转。一天,公主坐在玫瑰园里观赏着艳丽的花朵,忽然,一个修道士从天而降,他对公主说:“我住在维托沙山脚下的谢尔迪卡(今索非亚),您在那里会得到新鲜空气和矿泉圣水,会在宁静中摆脱病魔的纠缠。”说完,修道士就匆匆离去了。

听了这番神秘的话,索非娅公主心潮起伏,神不守舍,最后下决心离开京城,朝西北方向走去。她历尽艰辛,才到了谢尔迪卡,找到了修道士。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爱神之箭射中了两颗火热的心,公主和修道士相爱了。在山明水秀的维托沙山下,索非娅公主呼吸着飘着鲜花芳香的新鲜空气,喝着沁人肺腑的矿泉圣水,身体逐渐康复了,绝症也不治而愈了,公主感到无限的欣慰。

然而就在幸福降临的同时,灾难也悄悄地紧随其后了。大天使米哈伊尔认为,一个公主和一个修道士是不能结婚的。于是,米哈伊尔用吐着火舌的利剑、闪电般地刺向公主。公主脸色刷白,两手捂着胸口,一股殷红的鲜血从口中涌出。修道士赶忙运去,当他把她的头抱起来时,公主已经死去。

修道士和他的伙伴把索非娅安葬在这座教堂的地下。它从此得名索非亚教堂,成为保加利亚人的神圣殿堂。索非亚人对这座教堂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索非亚城就是14世纪因这座教堂而得名的。正因为如此,索非亚人把这座大教堂的形象绘到了自己城徽的右上部。左上部则绘上索非娅公主的头像,人们把她尊崇为这座城市的护卫女神。就连城徽左下部的维托沙山和右下部象征着本地丰富矿泉的健身神庙,也都与索非娅公主的动人传说有关。

巴尔干之最——亚·涅夫斯基大教堂(St.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

与索非亚教堂相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保语Св.Александь Невски)要年轻得多,至今还不到100年,但它却更宏伟,更抢眼,作为“巴尔干宗教建筑艺术的高峰”,是今天索非亚市容的一个显著标记。

亚·涅夫斯基大教堂和圣索非亚教堂一样,都矗立在亚·涅夫斯基广场上。但后者位于西北角,而前者却坐落在广场正中央。这个广场呈椭圆形,长约260米,宽约220米,四周是茂密的菩提树林和灌木丛,为索非亚最美丽的广场之一。

这座大教堂是为纪念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建造的。这场战争中俄军付出20万人牺牲的代价战胜土耳其军,保加利亚获得了自治地位。大教堂冠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名字,其实他与俄土战争并无关系。亚·涅夫斯基(12201263)是俄古代的一位公爵,曾率军战胜瑞典人和日耳曼骑士,因战功卓著死后被封圣,看做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俄土战争时在位)的庇护神,由此大教堂而得名。这座大教堂的设计者是两位俄国建筑师,而工匠和艺术家则来自保、俄和欧洲其他各国,它的奠基仪式于1882219日举行。当时,人们按照风俗,在一个大金属盒里放上金币,并写上政府部长们的名字,然后埋入地下。1904年,教堂正式开工,直到1912年才建成。

建成后的教堂平面呈现十字形,占地2600平方米,长76米,宽55米,高52米,可容7000多人,是巴尔干最大的新拜占庭式寺院。顶上有大小穹窿12个。其镀金大圆顶从索非亚市各处均可望到。由于这座大教堂把东西方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侧面看,它象一艘三层的航船,从后面看,却又象一座四层的亚洲庙宇。教堂的墙壁采用保加利亚花岗石,而地面铺着意大利的各色大理石。

教堂正门入口处的上方是带十字架的钟楼,而大门上嵌有亚·涅夫斯基像。教堂内有三个祭坛,个个金碧辉煌;主祭坛的圣障用彩色花岗石雕成,上面装饰着许多图案。据说,这个祭坛里的圣母像和耶稣像都十分珍贵,以致若干年后,它们抵得上教堂整个建筑物的价值。教堂内部墙壁上全是俄国及保加利亚著名画家所绘的壁画,共400余幅,描绘圣经里的故事。地下室里则陈列圣像画,这些都是保加利亚1319世纪间的文物,相当珍贵,最好不要错过。

教堂的顶部安装了12口钟,最大的直径3米,重12吨,其响声30公里外可闻。教堂的两个金顶均系镀金而成,它们夜晚在探照灯的照射下,蔚为壮观。

教堂旁边不远建有保加利亚爱国文学家伐佐夫(18501921)的坟墓,立有他的塑像。

图书馆大学相比邻(Library and University

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广场东去不远,有个花团锦簇,万年青镶边的小园。园中竖立着斯拉夫文字的创始人——基里尔和美多迪的全身雕像。雕像背后,坐落着保加利亚国家图书馆(保语Народиа Библиотека),又名基里尔和美多迪图书馆。

基里尔(约827869,又据英文译为西里尔)和美多迪(约825884,拉丁文名美多迪乌斯)两兄弟于9世纪初出生在拜占庭帝国的名城萨洛尼卡(今希腊塞萨洛尼基),其母系斯拉夫人。哥哥美多迪曾在帝国的斯拉夫区担任行政要职多年,后来当了修士。弟弟基里尔勤奋好学,才多识广,曾在君士坦丁堡攻读哲学、神学、数学等,后在圣索非亚教堂管理图书。那时,斯拉夫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面临被同化的危险。为此摩拉维亚(今捷克一带)大公请求拜占庭设法用斯拉夫语在当地传播基督教。而拜占庭皇帝为了扩大影响,欣然接受了这一请求。于是,深受赏识的基里尔和美多迪兄弟,便承担了把《圣经》译成斯拉夫文的重任。公元855年,他们经过辛勤劳动,终于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套斯拉夫字母,即“基里尔字母”。两兄弟后来到摩拉维亚用斯拉夫文传教,先后死在罗马。他们逝世后,一位名叫克莱门特的弟子来到保加利亚,在保西南部的奥赫里德(今属马其顿)开办了一所学校,克莱门特在短短7年中培养了3500多名教师和神甫。就这样,保加利亚成了使用和传播斯拉夫文字的中心。后来基里尔字母传到了俄国,俄语字母就是由此而来的。现在,每年524日保加利亚都要庆祝文字节,纪念基里尔和美多迪。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国家图书馆,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了。

国家图书馆诞生于1878年,正好同首都同龄。然而,图书馆现在的7层大楼却建成于1953年。它占地1.45万平方米,基中书库占地4700平方米,其余面积辟为26个阅览室。这些阅览室是按学科分类的,有座位6000多个。为了服务于更广大的读者,馆内的图书一律不外借。这个图书馆是保加利亚民族文化的支柱,文化遗产的宝库。现藏书已达300多万册,在巴尔干半岛位居前列。

国家图书馆北侧不远的十字路口中央耸立着列夫斯基纪念碑(V.Levski Monument)。列夫斯基(18371873)是19世纪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被土耳其统治当局处以绞刑而英勇牺牲。

国图南边与索非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fia相邻。这座高等学府全称为索非亚克莱门特·奥赫里德斯基大学。克莱门特是公元9世纪斯拉夫文创始人基里尔和美多迪的杰出学生,毕生致力于教育启蒙事业。以他的名字命名大学,反映了保加利亚悠久的教育传统。大学主楼伏卧于一片树林之中,是一座雄伟的巴洛克式半圆形建筑,十分惹人注目。在大楼入口处,沿着由条形青石铺成的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两尊青铜铸成的雕像。他们是格奥尔基耶夫两兄弟。就是这两个兄弟,捐出他们毕生的家当,总计10200平方米的土地和680万金列弗,带动了热爱和尊重教育的保加利亚人纷纷解囊助学,使保的第一所大学很快于1888年建成。虽然大学的创建时间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但从中世纪民族复兴时期教育文化得到空前繁荣这一历史来看,保加利亚人对教育的热情和办教育的能力并不比其他民族逊色。

推开配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粗重铜锁和铜环的红木大门,步入正厅,一下子觉得置身于法国宫庭殿堂之中。这种感觉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一个著名的法国建筑师设计了这座古堡式的大楼。他把对法式建筑的眷恋,注入到对保加利亚建筑的理解和阐释中,于是才演绎出这宫庭般眩目的设计。6层高的大楼有324个房间,其中65个是大讲堂,可容纳6000名听众;167个是备课室,70多个是阅览室。主楼地下室辟为可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的食堂,而两侧翼楼的地下室则设计成可供教员工友喝咖啡的酒吧。楼道设计奢华,超高,超宽而结实,楼梯先合后左右分道,安全又舒畅。每层走廊会聚处自然形成一个宽敞的大厅。常见学生呷着一杯香浓的咖啡,摊开书本,坐在顺墙的长椅上,或休息或闲聊,自在而闲适。

主楼和左翼楼合拢过来怀抱着一座楼中楼,这就是索大的中心图书馆。这不仅是全保各大学中最大的思想库,也是全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其藏书达200万册,杂志5100多种。除这中心图书馆外,还有26个专业图书馆分散于5个校区之中。

在主楼右翼,有一个保加利亚艺术展览厅和校史陈列室。保艺术家们天才的绘画作品会引发你无限的遐想,沉入无边的深思。而陈列室所展列的历任校长的图片和文字简介,以及他们捐赠给学校的物品,更会使你感觉到这个民族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献身教育的传统和精神。

今天,索大已发展到1.5万学生的规模,教师达1200多名。据说该校已跻身于世界大学100强。这是保加利亚的骄傲。

近郊名胜——维托沙山(Mount Vitosha

索非亚不仅城市风光秀丽,花团锦簇,而且近在七八公里之处就有名山之胜,可以游览,这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是不多见的。这座名山就是被誉为首都天然装饰品的维托沙山(保语 Витоша)。它同城市的距离是如此之短,以致使人觉得,它是从城市中拔地而起。保加利亚伟大诗人伐佐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透过朝南的窗口,

我每日向外凝望,

总见雄伟的维托沙山,

穿着绿色或紫色衣裳。

维托沙山区长20公里。最高峰海拔2290米,名黑峰(保语Черни Врьх)。山峰多由黑色花岗石组成,远看黑灰而显严峻,这也许是山峰得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因终年搏击天际乌云而得名。维托沙山群峰峻峭,姿态万千,古代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茂密橡树林,从17世纪开始得到开发,1934年被辟为国家公园。现在山区已经修建为休养基地,旅馆广布于山林间,林间便道四通八达,公路可通山顶,还有几条高空缆车线供游人使用。每到冬季,维托沙山就成为巨大的滑雪场,全国性的滑雪大赛一般都在这里举行。

山北坡,有处称为“马蹄”(保语Копитото,转写Kopitoto)的胜景。从市区到此,车程约20分钟。这是在断崖上突出的绝佳风景地带。“马蹄”这座山崖,在高不可攀的峭壁之上,腾空而起,形如马蹄,巍峨壮观。就在这样的山崖上,人们修建了饭店和餐厅。游人可坐在饭店阳台上,或在餐厅平台的桌旁,欣赏风景,饱览市容。阴天眼前是茫茫云海;晴天整个索非亚城的魂丽景色尽收眼底。

奇妙的石头河Stone River),是维托沙山区的又一美景。沿着弗拉达亚河便可到达这里。只见无数浑圆的岩石,相互紧紧依偎,从山上排到山底,石下泉水潺潺,清绝悦耳。这些岩石低的约2米,高者达5米,它们不规则地一块紧挨一块,形成一座桥,人称“金桥”(Golden Bridge保语转写Zlatni Mostovo)。相传很早以前,人们曾在“桥”下河里淘金,所以得名金桥。据说这些巨石都是冰川作用下运来的。这一大自然的奇景吸引着无数游客,不论是冬天还是夏日,金桥周围总是游人如潮、人声鼎沸。人们在这里贪婪地呼吸着洁净的空气,愉快地聆听着淙淙流水的欢唱,悠闲地欣赏着诱人的无限风光。

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有处名叫“阿列科”(保语Алеко,转写Aleko)的综合营地,四周被参差不齐的石峰包围着。早在1923年,这里就建起了一座旅游营房,现在,营房已增至3座,还有电缆车站,救护站。阿列科以滑雪场闻名于世,冬天完全是玉砌银装的世界。这里也有为滑雪高手准备的高级路线。

维托沙山麓的博亚纳村庄(保语Бояна,转写Boyana),坐落着举世闻名的博亚纳教堂(Boyana Church,保语Цьрква Бояна)。教堂初建于10世纪。13世纪时,按照当时的贵族卡洛杨的主意;增建了一座两层的楼房,同原教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19世纪,教堂又增加了两翼,有了今天的规模。教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共89幅,给有240多个人物。除圣像画和《最后的晚餐》等宗教故事外,还绘有教堂捐助人卡洛杨夫妇及保加利亚国王康斯坦丁·阿森夫妇的肖像。这些壁画创作了13世纪,是拜占庭艺术同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的杰作,代表了中古保加利亚艺术最优秀的成就。1979年,博亚纳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全世界首批5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一。

15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y3py.html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112189.html

上一篇:玫瑰之邦——保加利亚
下一篇:名城以亚历山大大帝和亚里士多德而自豪
收藏 IP: 58.210.5.*| 热度|

3 高义 张启峰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