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海椰和巨龟之国——塞舌尔

已有 7293 次阅读 2017-5-17 07:14 |个人分类:世界各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4129塞舌尔风光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7/5/15

在碧波浩瀚的印度洋西部,靠近东非的洋面上,浮现着一群风光旖旎的岛屿,构成一个群岛,叫塞舌尔群岛(Seychelles),这个群岛又组成一个国家,叫塞舌尔共和国。总面积455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它是非洲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却也是非洲最富的国家。这里生长着世界最大的食用果海椰果,繁衍着世界最大的乌龟和其他稀有动植物。


靠旅游成非洲最富的国家

塞舌尔群岛孤悬远洋,东距斯里兰卡3000公里,西距肯尼亚1500公里,南至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近1000公里。古代无人居住。直到1502年,才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其第二次前往印度途中发现。16世纪曾被海盗盘踞,1756年法国宣布占领整个群岛,并以法王路易十五的财政大臣塞舌尔命名该群岛。随后从非洲运来黑人奴隶,种植热带作物,人口不断增加。1794年,英军占领塞舌尔。1814年英法签订巴黎条约,塞舌尔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976629日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第二天就与中国建交。

人口大部分为黑人和混血人种,也有白人和亚洲人。绝大部分信奉天主教。英语、法语都通用。

塞舌尔100多个小岛组成,岛屿间最远距离超过1000公里。分为两组,东北一组是花岗岩岛,西南一组是珊瑚岛。前者地势高峻,多山地丘陵,奇石怪岩。后者地势低平,水清而碧蓝,沙细而洁白,为理想的海滨浴场。最大的岛屿即主岛,叫马埃岛(Mahé),面积148平方公里,海拔最高905米。居住着全国90%以上的居民,首都维多利亚(Victoria)就在该岛上。

塞舌尔位于赤道以南四五百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都较热,但分较明显的干湿两季,5月到10月,为少雨季节。首都维多利亚年降雨量2300毫米。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干、肉桂、香草是塞舌尔的传统出口商品。还种甘蔗、芒果、香蕉等果蔬。粮食则全靠进口。

塞舌尔海域辽阔,领海面积4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专属经济区110万平方公里,合起来有6个英国大。渔业资源丰富,捕鱼业相当发达。人均鱼消费量85公斤,是世界上人均食鱼量最高的国家之一。鱼罐头、腌鱼出口值已超过椰干等传统出口商品。

工业只有一些小工厂,酿啤酒、制茶、加工鱼产等等。

塞舌尔是个风景绮丽的岛国,这里有巍峨多姿的奇峰幽谷,蓊郁葱翠的蕉林椰海,瑰丽芬芳的奇花异草和逗人喜爱的珍禽异兽。加上宜人的气候和迷人的海滨浴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很优越,但长期的殖民统治与孤悬在海洋的位置,致使它与世隔绝,成为“被遗忘的天堂”。

20世纪60年代,喜好猎奇的第一批欧洲人来到这里旅行,“发现”了这块“世外桃源”,于是欧洲游客接踵而来,遂使这群小岛再也不与世隔绝了。如今,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工业”,带来大量外汇收入。如今全国人均GDP已达1.5万美元,名列非洲最富的国家。


非洲最小的首都

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一下飞机,就到了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维多利亚也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居民不到3万。这已是全国1/3的人口。但就全非洲来说,它是最小的首都。

城市虽小,但街道整洁,椰树迎风招展。人们快活热情,衣着淡雅而略带欧化。市场上,超市里货物齐全,一派非洲小富国的气象。当地有一条不成文的岛规:“任何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椰子树。”官民一体遵行,果然妙趣横生。政府大厦、星级宾馆极少超过3层。花园别墅多是平屋。一幢幢乳白色的楼房大多只有两层。家庭式的、茅舍结构的平民式客栈,专供外国游客租用。

全城4条大街成井字型交叉。其中独立大街(Independence Ave)的交叉路口是个圆环,中间竖立着国家和城市的标志——三鸟纪念碑。雕塑高6米,为 3只海鸥展翅翱翔,比翼齐飞,象征着塞舌尔黑黄白三种不同肤色的人的祖先,从欧亚非三大洲飘洋过海而来,彼此通婚,和睦亲善的民族大团结。华人虽然只有1000多,但因善于经商而颇有影响力。

市中心耸立着钟塔(Clock Tower,建于1903年。西南不远是塞舌尔总统府State House),为一幢两层小白楼,外有柱廊装饰。建于1910-1912年间,本是英国的总督府。独立后成为总统府,同时也被列为国家历史文物。附近的国家博物馆介绍塞舌尔的历史、地理和动物世界。郊区辟有植物园,集中栽培国内各种植物。倘若没有时间去外岛,只要去植物园浏览一番,就会对塞舌尔特产植物一目了然。

维多利亚港在市东,港内深水域250公顷,可同时停泊4艘大型船只。也有渡船来往各岛。国际机场在城南10公里。它与各岛的5个小型机场之间,通行小班机。


最大的果实海椰

塞舌尔远离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把它造就成举世无双的“天然动植物园”。不少种类世界罕见。其中海椰子和巨龟,更是珍贵无比。

海椰子(sea coconut, coco de mer)是古老的植物,是生物进化遗留下来的活化石,被视为珍品,列为世界生物保护对象之一。

海椰树高大挺拔,高者可达30多米。宽大而刚硬的扇形叶片可长达6米,3片便可盖一座茅舍。 雌雄异株,但总是一高一低相伴生长,形影不离。高者为公,像卫士一样保护着母树,可谓“情侣树”。海椰子生命力极强,可长寿千余年。但生长极其缓慢,长25年才开始结果,可连续结果850年。

海椰果比普通椰果大得多。公树椰果为略呈弯曲的棒槌形,长达1米多,母树椰果扁圆形,有脸盆那么大,直径60-70厘米,外形如中间粘在一起的两爿动物心脏,或像两颗连体而生的普通椰果,故又名“双椰子”。在塞舌尔,公共厕所只画公椰果或母椰果,以表示男女的不同。

一枚海椰果最重达23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实,约需7年成熟,因此又叫长生果,别名“爱情之果”。揭开坚硬的灰紫色外壳,里面装着稠胶状的浆果,醇香扑鼻,清凉解渴,既是酿酒的上等原料,又是治疗中风和滋补的良药。果核和果壳坚硬润亮,可雕成特种工艺品。一枚海椰果在国际市场上卖到200美元以上。

一千多年前,印度、马尔代夫等地的渔民常在印度洋上捞得奇异的坚果,那是随印度洋季风漂流过来的,当时人们误以为是“海底树”生的果实,又因果形如椰子,便呼之为“海椰子”。18世纪中期法国人在塞舌尔的普拉兰岛(Praslin)揭开了“海椰子”的秘密,其果原来是长在陆地树木上,打破了“海底树”的神话。原来它是椰子的“远房兄弟”,同属棕榈科。早年,神秘的海椰果流入欧洲市场,王公富豪争相享用。其效用愈传愈神,什么“保治百病”啦,“长生不老”啦,价值炒到与黄金通值。传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76-1612年在位)以相当于120千克的金子的代价,换来一碗海椰子的浆液。海椰子原生于普拉兰岛和另一个小岛。如今普拉兰岛上的马埃谷地自然保护区(Valleede Mai)残存4000余株海椰子树,1983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塞舌尔现正在加紧试验,以便找到遗传基因,将海椰子最广到更多的岛屿。政府已正式宣布海椰子为国宝,禁止私运出国。1978年,塞舌尔总统访华时,曾将一枚珍贵的海椰馈赠我国,作为中友谊的象征。


巨龟的世界

塞舌尔拥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一处是马埃谷地自然保护区,另一个是阿尔达布拉环礁(Aldabra Atoll)。

阿尔达布拉环礁,以生存着20万只巨龟而闻名。这种巨龟,是一种硕大的旱龟,最长可达1.5米,光龟壳直径就有1.2米。体重达200-250公斤。据说最大的一个重320公斤,已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这里的巨龟由于长得太大了,其脚又似象足,所以也称为象龟。大旱龟性情温驯,寿命长达300年,龟代表寿,看来名副其实。巨龟行动迟缓,每小时仅爬行27米。一两个人站在龟背上它照样爬动。平时栖息于灌木丛中,以草为食,每到日暮或清晨才出来活动。到海滩嬉游。从高处俯瞰,群龟出巡,如同坦克群,非常壮观。

刚孵化出来的小龟只有巴掌大,人们保护5年后才独立生活。当地有一种“巨龟比赛”,在半小时内,凡是能驾驭巨龟向前爬行10米者,便可获得一张与龟合影的一次成相照片。很多游客为了获得巨龟的“玉照”,累得大汗淋漓,想尽了办法让巨龟爬10米以上,可是它们就是不动地方。再逼得急了,干脆将脖子缩回去。据说,这样大的巨龟,仅塞舌尔和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属厄瓜多尔)才有。两者相比起来,塞舌尔的巨龟,更大一些。

塞舌尔还有不少其他珍禽异兽。例如有一种椰子蟹,可重达3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蟹。它张开强有力的双螯,像一付大钳子,足有半米多宽。这种蟹生活在陆地上,能爬上高耸的椰子树,还能剥开坚硬的椰皮,取出椰肉作食。所以叫椰子蟹。有时能把旅游者的照相机、饭锅、煤油炉盗走,因此又叫“强盗蟹”。

塞舌尔鸟类就有上千种。如一种军舰鸟(Frigatebirds),求偶期间会把它红色的喉囊鼓起来吸引雌鸟,就像脖子上挂了个大气球。军舰鸟虽然体重仅1500克左右,但翅展可达2米。它飞行时犹如闪电,捕食时的飞行时速最快可达418公里每小时,是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被誉为“飞行冠军”,还有掠夺习性,因此得名军舰鸟

10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n0h.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55360.html

上一篇:中国现代舞先驱——吴晓邦
下一篇:传记文学的写作体会
收藏 IP: 80.171.208.*| 热度|

2 张海权 樊采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