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文化不文

已有 5033 次阅读 2008-11-12 20: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文化不文

 

前面一些博文在反思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时候谈到了教育不育、历史不史、科技不科等不良现象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下面从专事文化管理的部门着力打造的文化建设来看文化不文的现实。

20021224,上海市徐汇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高邮路525号举行了“郑振铎寓所”挂牌仪式。2007828,这里被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在这栋让上海引以为荣的楼房外的墙上镶嵌的石牌上闪亮着下面的内容。

 

 

郑振铎寓所

高邮路5251942——1945年在此居住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8),福建长乐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文学史家。20世纪2040年代,他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创办《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社团,怎么能够加上书名号?)、《小说月报》《小说月报》于19107月在上海创刊,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3年,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郑振铎又是如何参与创办《小说月报》的呢?)、《公理日报》(他们起码还一起编过《文学周报》,所以,应该在后面加上“等”字抗战时,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主席,投身爱国救亡斗争。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首任局长。

                                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

                              2002年1219

在不足一百字的介绍里,就出现了起码三处表达错误。这种有碍观瞻的介绍如果出自一般人士之手,出现在一般的娱乐处所,还可以理解;而它偏偏是出自专管文化建设的文化主管部门,且挂在文化氛围浓郁丰厚的文化名人故居。这种与大小环境和氛围极不相称现象的出现,非常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文化“沙漠化”达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错误在许多年前就有人向有关部门多次反映过,这些低级错误还在那里张狂着。

许多人旅游特别是参观名人故居之类,不只是休闲观光,更是为了感受深邃的文化,体味情景交融的境界,为了知觉和感觉的完美结合与统一。而参观者一旦看到那些难看的斑点,就会极大地影响感受的兴趣,体味的效果。不仅如此,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心智还未成熟的参观者对待传统的态度。

当然,徐汇区文化局也许会满肚子委屈,因为文化不文,科技不科、教育不育,历史不史等新异气象又不止出现在这一个地方。为了不让他们感到寂寞,下面附两则资料。

 

 

一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权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的《唐代文学史》(199512月第1版)下册353页有这样一句话:

诚如全祖望所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鲒绮亭集外编》)

“鲒绮”实为“鲒埼”,而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月出版的《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的《杜牧之论》一文的第一句话就是:“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这样的断句显然更有利于现代人的阅读。让我在这里提到这一处错误的还不是这一错误本身,而是当有人问一位研究明清文学的学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错误时,那位学者不以为然的轻率态度,他说,原因很简单,是很多种录入电子文本所用的字库中没有“埼”,于是就有用“绮”或“崎”来代替。

 

另一则有些搞笑的文字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叫《老上海名宅赏析》对这栋房子的赏析。

高邮路525号郑振铎住宅

高邮路525号住宅,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为2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原系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在1942——1945年的寓所,现在是各家居民住宅(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整栋楼都属郑振铎先生住),保存很完整(房屋实际上只能说“保存基本完好”)

郑振铎生于189812月,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191 1月,与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20世纪2040年代,他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创办《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公理日报》等。抗日战争时期,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主席,投身爱国救亡斗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研究所隶属于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所以在前面加“中国”不当)、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什么单位的研究室与部局处在同一级别?郑振铎先生倒是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首任局长等职务。著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等:译作有《沙宁》、《血痕》等。1958年病故(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享年60岁。

当你漫步在武康路高邮路一带,不时会看到一幢幢隐藏在弄堂深处的,或独立,或联排式的精巧的小洋房。郑振铎先生的这幢洋楼,就在高邮路525号,楼前有一块绿茵茵散发着沉郁清香气息的庭院。郑先生每天清晨在这里散步或阅读,傍晚在此处纳凉。

振铎先生寓居的这幢洋房在整个花园弄堂里,相对讲占地比较大,局部地面层设置汽车间。楼层是主屋、会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均注重朝向和采光,内部设施一应俱全。住宅的建筑细部比较注重装饰,它采用欧洲建筑的外观装饰,墙面洁白,平拱窗洞,红瓦铺盖人字形斜屋面。后侧北向有现代式子屋面。(这段的内容和上段的“精巧的小洋房”“绿茵茵散发着沉郁清香气息的庭院”等描述都让人觉得郑振铎先生在这里享受着非常奢华悠闲浪漫的生活。而实际上郑先生是在友人的帮助下,隐居到当时偏僻的小巷(今高邮路525号)内。他只住了这幢小洋房二楼东部的两间房:一间做卧室,一间做书房)显示出简洁、宁静和浪漫。郑振铎先生的部分著作在这里完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46487.html

上一篇:从来自美国的威胁论中看到了什么?
下一篇:周正龙谢幕后的冷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