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热带雨林中的母亲与孩子
生物多样性自1965年提出之后,短短的几十年间便成为科学界响当当的术语了。作为伟大的思想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远远超出了实用主义的理念。生物多样性更像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至高的生命理念。西方的生物学家们,从物种与生命进化的角度,认识到每一种生命的来之不易。每一种生命的进化都是大自然的伟大艺术创作,是遗传密码的机缘巧合,也是生命进化的奇迹。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中,生命是平等的。看似不起眼的山间野草,生长于艰险环境中的树木,甚至是一种尚未被人类认知的“讨厌”的虫子,还是那些早已被人类津津乐道的明星物种(如大熊猫、大象、水杉等),在生态学家的眼里,它们是一样的,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
然而,作为人类个体,我们的观念往往是带有好恶和偏见的。人类无意识的更喜欢漂亮和可爱的东西,如精美的花朵,诱人的果实等等。这种正常合理的情感,或许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障碍之一。通过环境教育,提升人们们对生命的理解,意识到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每一种生命都是一个奇迹。然而这是极为不易的。在中国,只有16%的人听过生物多样性一词,而在“偏远”的版纳,十个傣族成人中,不到一人听过生物多样性这词,更不知生物多样性究竟为何物。鉴于成年人的固执和习惯,环境教育与任何教育一样,只能将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了。
西双版纳的孩子也缺乏走进自然的机会,更何况其它地方
在孩子心中,事物和人大抵只有两种存在,或好或坏。好的就喜欢,坏的就不喜欢。诸如大熊猫、大象、松鼠以及那些美丽可爱的动植物,孩子们不仅喜爱,而且也乐于保护它们。对于诸如蜘蛛、老鼠或虫子这些“坏家伙”,就应该将其打死,非常厌恶。英国一项针对3-11岁孩子的评估调查也发现,小孩子对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认识相对要高一些,认识水平要远远高于昆虫和无脊椎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两爬、鱼类和昆虫的认知能力有所增强。然而,昆虫与无脊椎动物恰恰是热带雨林中多样性最高的的类群。丰富多样性的昆虫和无脊椎动物,或许是最令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感到吃惊和震撼的动物类群。如何让孩子们能够更早的意识到昆虫的美丽与神奇,这需要诸多教育者和保护者深刻巧妙的思考与设计。
此外,另一深刻影响孩子们的是网络。越来越多的孩子,与他们的父母一起,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各种虚拟电子设备之上,电脑、手机、游戏、电视等等。孩子们认知自然和社会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实景方式转向虚拟点子获取。孩子心目中的自然是纪录片里精美而生动的画面,孩子们心中的多样性是大熊猫的憨态可掬、海豚的聪慧和非洲大草原上的角马大迁徙,而真正的自然和森林,反而显得凌乱,恼人和不好玩不好看。以上种种,都是未来社会不可避免的难题。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博物学精神,还是重视环境教育方法,还真都得重视孩子的视野,那双天真而圆溜溜的大眼睛中能看到什么,能感受到什么,未来他们又将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如此环境教育,还真不好控制,不好设计。有时候还只能是放任自流,任其想野草一样的生长。只愿孩子们快乐,快乐就样样都好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