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样性维持系统稳定,提供衣食住行及审美等精神需求
今天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早上带小孩逛了一早的植物园与热带雨林,下午过来聊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知识见解和文献资料,总结一下自己的思考,勉强凑为十个问题,如下:
【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云南是中国的生物宝库,西双版纳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掌上明珠,其意义不言而喻。据1997年的一项统计,西双版纳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却拥有约5000种高等植物 (占全国16%)、102种哺乳动物占全国 (21.7%)、427种鸟类(36.2%)、98种两栖爬行动物(14.6%) 100种淡水鱼(2.6%) ,其中有153种本地种和56种珍稀濒危物种。可是西双版纳也有短板。西双版纳的生物格局与东南亚是类似的,我们只把眼观局限在版纳这个行政区划里,注定不符合生物自然分布规律,生态学上看这也不科学。谈论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撇开东南亚说事,意义着实不大。
【中国蜘蛛的多样性】由于中国生物学过快进入分子时代,导致的知识断链,造成中国人对于很多宏观的问题不了解。相对而言,对于植物的了解稍微多一些,而无脊椎、海洋生物、藻类和大型哺乳类就非常糟糕了。对于中国的蜘蛛,中国人的了解非常有限。以云南为例,1982年记录云南有80种;1999年《中国蜘蛛》介绍云南有284种;2006年《云南蜘蛛区系以及演化研究》共记录663种,257种为云南特有。2008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蜘蛛多样性研究》记录林冠层蜘蛛463种,树干蜘蛛226种。几十年间,种类一次次升高,表明我们现在对蜘蛛的种类都还不是很清楚,何况乎种群动态与行为进化等等更高深一些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最近十年在蜘蛛界还是有了大的进展,光中国境内便发现了近2000多个新种,可谓蜘蛛地理大发现。成果还是很了不起的,值得表扬表扬。
热带雨林区被大肆砍伐,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红色为被砍部分)
【雨林之殇】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植物、动物、昆虫或无脊椎动物数量首屈一指。然而由于热带雨林地区都是欠发达的,人口密集的国家,亚马孙、西非和东南亚这些国家的人们,长期受贫穷、疾病与落后的侵扰。为了更好的生活,谁也阻止不了他们的滥砍滥伐。特别是与中国休戚相关的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丧失速度极为惊人。从地图上看森林被砍了一大片,由于科研队伍的缺乏,全世界对东南亚这片土地和人文社会的了解极为不够。热带雨林的丧失对东亚的整个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恐怕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语言的存在和产生依托于环境,也作用于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基本联系。2012年PNAS的一篇文章认为,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听起来有些搞笑,无疑的是自然栖息地的退化会导致语言多样性的流失,而环境知识与土著名称、口头传统及动植物分类知识相关的语言消亡也必然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当地人生存的地理和自然空间,方能保护文化,也才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传统上,中国的保护区都是以动植物为主,设计者一般都是搞动植物的,人文意识相对缺乏。中国的社会科学家似乎还未意识到保护区的这一点功能。难道你们就不想来分一杯羹吗?傻叉!!
生物多样性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基石(Jimmy Nelson摄)
【植物多样性与植物园】中国约有3万多种植物(蕨类2322种,裸子植物250种、被子植物30503种), 是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约有160多个植物园,其中以中科院为主的11个植物园,近30年迁地保存了中国本土约2万个物种,涵盖了我国现有植物的60%左右。但人工保存毕竟难度很大,完全成功的植物保护例子并不多见。现在正在推行的极小种群保护或零灭绝计划,或是一种对迁地保护的补充措施。投入那么多钱,希望能有些许收效吧。
【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据2011年的文献报道,中国大陆有253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近中国土地的15%。保护区总面积还是很大,但分布极为不均,56%在西部的西藏、新疆和青海,南方则比较少。总体上,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不够明朗,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和布局。保护区作为最先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传统的做法无非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人少的地区保护起来再说,相信以后总会有好处的。很多地州应该多学习,领导们也不妨一试。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钱的事: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由于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把有限资金用在无限的保护事业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有个轻重缓急,有个保护的优先区域。2000年,剑桥大学的保护生物学家Myers在nature发表一篇文章,优先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做了个评估,规划出若干个热点区域来。希望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可是这些热点区多位于国界交界之处,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确实不好操作。理论貌似没起多少作用。无论怎样,热点区这一理念还是得到了多国家的认可,中国也规划出自己的热点区,看起来也挺合理的,但还是老问题,很多区域与境外环境相似,要想真正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管理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气温或升高,或降低,这本是自然现象。但由于近几十年人类疯狂的利用化石能源,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比自然的变迁来的更加猛烈。现在全球的科学家们对此有点担心,害怕人类怕是活不长了,因此比较在意气候变化的问题。那么,气候变化到底有什么恶果呢?往大了讲,有研究表明王朝更迭,如蒙古崛起、南美印加文化崩溃、柬埔寨吴哥王朝的消失其实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伴随着气候变化而来的,季节性干湿不平衡,极端高温、降雨和冰雪灾害,对农业、畜牧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均有显著的影响。农牧系统波动难免波及到社会稳定。说具体细致一点,如西双版纳曼仰广一片森林植物组成明显与50多年前大为不同,调查显示林内很多喜阴湿的种类少了,喜干的植物种类则增加了。气候变化正悄悄地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也将影响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然而,气候变化或许是人类最无助,个人也最不好关怀的事情。怎么办呢?就是要省,要节约资源,要少用、循环用或不用,各行各业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的行为,才能真的应对气候变化。
【从南极的生物多样性看生物多样性研究】前几天看到Ecological Monograph一篇文章,讲南极州的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印象里南极除了企鹅好像啥也没有嘛,那还能研究物种分布因子探究这种有品位的问题呢。可是一看文章,才发觉其实南极地衣、苔藓和水生生物不少,加上独特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实是个相当理想的研究环境。这里,我不想多讨论文章具体讲述了什么。内心里还是那个老疙瘩。读了人家的东西,总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很多研究太不好玩了,长远看也不具备什么为人民服务的实用潜力。眼界和思想水平差了点。当我们想着某一天能去南极看看企鹅晒太阳的时候,人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南极洲极端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空间部分驱动力这种高大上的问题。可以说,西方人的生态学或生物多样性研究足足把我们甩开了几十条大街,实在是跳起来都看都看不见人家的背影。中国怎么搞生物多样性研究?还得Boss们仔细想想,不然还真没多少意思。
【干嘛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前段时间网上有位官员问:“江豚不好吃,干嘛要保护它?” 可怜,这位诚实的官员被大家伙骂得像条狗一样。在与某著名杂志的科学记者聊天时,他也坦言,生物多样性的主题不好卖,做一期栽一期,人民大众真心不感冒。我对他的话深表怀疑,但无可非议的是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没用还保护他干嘛呢。我们可扪心自问,您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没用干嘛要保护它呢?这个问题着实不好回答。什么生命价值、道德伦理或生态系统功能等等,多说这些生搬硬套的教科书式的答案也没多少意思。总之只有一个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的共识,其它民族都能干,都在干的事情,我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也有责任,有义务和有能力干好。不敢说超越,但起码不输给其它异族文化,仅此而已。不然你就只能乖乖的认怂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