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屎辣西双版纳最辣的辣椒,个头不大,但确实狠辣
西双版纳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野生蔬菜、香料和作物品种各异,口味独特,令人称奇。其中那些小个头的品种,更是精品,口感比同系列的作物要好很多,如小苞谷、小耳朵猪、小芭蕉、小冬瓜、小菠萝、小芒果、小米辣(雀屎辣)等均是极其有特色的资源,值得研究推广,也值得撰文赞美,介绍给外人。版纳小美味作物由于重视不够,在市场上并不多见,野生系列的更不容易碰到。前些日子外出,第一次见到了版纳最小最辣的雀屎辣,很是兴奋。回来之后发现版纳小系列资料不多,决定逐一介绍一下。本文便从雀屎辣开始,讲述版纳的小小系列故事。
雀屎辣属野生的小米辣,是云南特有种质,果实极小,差不多25px左右,成熟时呈红色,朝天生长。最近一次看到雀屎辣是在纳版河自然保护区内,喃果河老电站路旁,只有一棵,已成熟不少,看起来十分辣。雀屎辣,也叫老鼠屎辣。比较而言,我比较喜欢雀屎辣这个名字。“雀屎”自“雀舌”而来,不仅表明辣子大小如雀舌一样小,“雀屎”在云南话里也有“确实辣”的谐音。雀屎辣这个称呼形神皆备,很是巧妙。
网上流传着一句关于吃辣的经典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但四川、湖南和贵州人若是遇上小米辣和雀屎辣,估计就受不了了。特别是雀屎辣,那种辣的感觉完全不是西南地区喜欢的“香辣”,而是一种变态的辣,即便是泡过之后,还是让人感觉辣得要命。在西双版纳,老百姓一般也不吃雀屎辣,而是喜欢一种颜色偏黄,个头更大一些的小米辣。
辣椒一直是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有人喜欢吃辣,以及为什么辣椒辣度不同也一直是社会和科研界的争论话题。虽然现在谁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在辣椒的生态和生理方面,近几年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故事。
辣椒原产自南美,成熟后颜色变为红色(或黑色),主要由鸟类帮助其散布种子。在生活中,辣椒是极品食材;在种子散布领域,辣椒也是奇葩例子。“辣”是哺乳动物的感觉,鸟类感觉不到“火辣”的受虐感,因此鸟类方才愿意帮助其散布种子。辣椒的“辣”是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是为了防御细菌感染,巧妙的是鸟类并不能感觉到辣,在细菌防御和种子散布上,可以说辣椒的化学策略是极为成功的。
辣椒里面含有辣椒素,能够抵御病菌的侵染。越辣的辣椒越不容易被细菌感染、破坏(PNAS 2011)。新研究表明,这和辣椒生长环境的水分有关系,生长在水分丰沛环境下的辣椒能大量合成辣椒素,而干燥环境下则不能。辣椒起源于热带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或北移种植,水分减少,因此便出现了不辣的辣椒(RSPB 2011)。
雀屎辣并非西双版纳土生土长的物种,而是辣椒引入中国之后,逐渐适应版纳自然环境的人工选育品种。在西双版纳野外,最辣的雀屎辣生长在海拔相对高一些的“高山”地区(800-1200m)。雀屎辣数量不多,即便是当地人想种植也不容易。因为雀屎辣的种子需要特殊处理后才能发芽,幼苗易死。前几天,我第一次在纳版河看到雀屎辣的芳容,恰巧最近在Ecology letters看到一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辣椒种子不容易萌发的原因。我推理雀屎辣不易成活的生态学原因与文中的辣子是一样的,原因就在于种子散布的过程之中。
文章选用玻利维亚的一种小米辣(Capsicum chacoense)作为研究材料,发现种子散布生态学原理中散布者处理功能比散布距离的作用更加重要。虽然文章本题与我们探讨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却从侧面回答了一些小米辣为什么萌发率极低的现象。在野外环境中,小米辣果实一般会被鸟类取食,或被病菌感染,或种子被蚂蚁吃掉。有趣的是,这种小米辣果实被鸟类取食后,其种子在通过肠道的消化处理之后,种子被感染的几率降低,且通过肠道的种子上,吸引蚂蚁的成分被去除,进而种子萌发率大幅度增加。
很多学者错误地认为雀屎辣是西双版纳的土著民族培育的新品种,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品种的辣椒在中国的传入路线不同造成的错误分析。西双版纳的雀屎辣(或小米辣)引入路线与中国南方经常食用的辣椒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地区的小米辣可能是从东南亚传入的。由于雀屎辣不容易萌发,数量不多,而且太辣,因此在版纳或滇南地区,利用雀屎辣的菜并不多。然而对于好辣的人来说,雀屎辣又辣又香,是辣椒中的极品。胆大之人不妨一试,尝一尝雀屎辣,相信一定会让你永生难忘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