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姿态华贵的榕小蜂(网络图片)
科学伟大之处在于不断地深入探索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比如对森林中榕树和榕小蜂关系的探索便是生命科学界的经典案例之一。假如没有系统的科学探索的话,人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在吃入口的无花果中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
榕树被称为热带雨林的粮仓。博物学家大卫.艾登博格说假如能理解榕树,那么人类就能弄懂整个热带雨林。虽然有点夸张,但榕树种类丰富,不同榕树相继结果却是为热带雨林的动物提供了宝贵的食物,特别实在干旱的季节,榕果成了很多热带动物渡过难关的珍贵食物。榕树形态的多样与神奇,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更为神奇的是榕树与它的传粉者榕小蜂之间的关系。
榕树的花隐藏在“无花果”中,榕小蜂钻入无花果中吃喝拉撒,交配产卵的同时为榕树传粉。与蜜蜂为若干种有花植物传粉不同,榕树与榕小蜂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一种榕树只对应一种榕小蜂(偶有例外)。周一,版纳植物园组织了一个小型研讨会讨论了他们的各种研究,二三十个报告中虽然没有太创新的研究,但突然让人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十分具有价值。不禁让人思考起当今中国生命科学的种种问题来。
版纳植物园榕树研究组兢兢业业十多年,今天听他们作报告,突然发现他们研究团队在版纳园研究中还颇有些系统性。虽然平日看起来缺乏轰动性的东西,研究组的彭老师也谦虚的说她们只是做了些基础工作,但跨越历史看,这个小组在榕树研究上,俨然已成为中国很具特色的研究团队之一。版纳植物园建园50多年,水果、木材、水稻、香料、植被、混农林等传统强项都因各种各样原因而废弃,如今思来,真是可惜。虽然很多方向好像又从新拾起来,但基本都是些片段,毫无系统性而言。我想这与生命科学追求SCI的风气和科学院科研政策不无关系。从中国近两三年所发的一些“大文章”(CNS)来说,古生物类是最多的,nature封面文章都不少,虽然文章很好玩,也很有价值,增进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但于国于民,这有“屁用”?中国整个生命科学体系,生态与环境体系的科研界对解决中国生态恶化与人口健康上贡献何在?
中国人是否相信科学?读完硕士的我反正是不怎么信,或者说是上班时说科学多,下班了讲科学少。乃或是除了科研还有什么值得相信呢?科学到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想政府是有一把尺子的,科学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科学院曾经为造原子弹、找矿产石油做出了巨大贡献。生命科学的意义也许便是可以提供国家农林渔产业,改善国人健康体质和生活环境。作为科研巨头的美国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是傻子,只要看看美国科研经费花费图便可知道科研的本质。国防、医疗和环境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科学无国界(两会代表万刚语录)的说法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如今中国之科研与交流似乎过于本末倒置,自己的事无人关心,科研过于没有国界了。大把的银子花在了一些花哨的研究之上,早晚会让生命科学走进死胡同里去。现在虽然风光,但三五代人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科研团队毫无特色,与欧美相比更是遥不可及。
以生态学为例,大方向上看,生态学或者系统性的生命科学在达尔文之后就已经死掉了。如今的工作无非是为达尔文擦屁股而已,达尔文建立的框架是后人几乎无法超越的。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重要发现”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达尔文的伟大罢了。如今的生命科学无论耍得多么漂亮,手段再怎么五花八门,跨时空的生命科学经典理论是无法再生了。我们都只是在那位老人画的圈里转悠而已。
如此思来,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前途在哪?答案很简单,便是科研应该回归到科学有国界的认识上来,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中国自身问题,自己的自然与环境之上,或者说应该是以本国的问题为主线,辅之以其它供“赏玩”的研究。医学者以服务中国人的健康为使命,生态学者以保卫国家生态为己任,农学者以保障国人丰裕的食物为目标,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把中国的问题理清楚,弄明白。就这些工作,若想理清理顺,我相信还够中国学子们干上一个世纪。常常关注和阅读nature或Pnas 的人估计都对比感同身受的,如pnas的文章常以美国各种问题择文(干旱,蜜蜂减少,生态保护,森林等),其背后的机制是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很多研究都是几十年的数据,这种研究其本质就是关注自身的农林水利问题。跨度之大,时间之久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中国资源众多,山川优美,资源丰富。美丽中国里山川上有多少森林?老百姓花坛里和会议桌上有几个自己培养的花卉品种?老百姓水龙头里能流出多少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中华文明如何才能跳出五千年未曾跳出的生态困境?身处在中国生态科学环境之中,亲身谈起来真是伤心至极,不禁让人想起那首魔幻的歌曲,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And no one deared,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