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在博文《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只筛选不培养》下留言:
自信点,把成人两字去掉。
我说:
未成年人可以培养。
接着有另外的朋友留言:
说出未成年人可以培养的话确实是个好老师,所谓有教无类,可能这是精英教育的底子吧。大众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貌似确实一直都是筛子,做分层,做掐尖(当然选拔本身也是一种掐尖),甚至做家庭背调,趋炎附势,拉高踩低,先分类再教育。
我回复:
未成年人的教育必须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至少要给予机会),至于是不是能成才这个不好说,影响因素很多:学生本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朋友、周围的环境、氛围等等),但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教育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
那就接着再说说这个话题吧:为什么要尽可能培养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首先从做母亲这个角度来说。
其实我本人在生孩子前后完全是两个人:
一个被筛选出来的好学生:在家里我是老大,在学校里我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好倍受重视的优秀学生,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做了博士后,生活工作上我都顺风顺水,我最讨厌周围的女同事或者婆婆妈妈说孩子和家庭琐事,觉得她们简直是没有正事浪费时间,直到我生下女儿的第二天(详情可以看我写的关于孩子的文章),护士说我的孩子有问题要把她抱走,我体内的母性瞬间就觉醒了:
如果孩子没了,我也不活了。
就是那一刹那,我从一个女人变成了一个母亲,我的娃就是我的命,为了她,我可以不要我的命。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TA母亲的命,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希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教育好每个孩子,因为这是对每个母亲负责、对每个家庭负责,也是对这个社会负责。尽管不是每个母亲或者家庭都懂教育,但是他们都希望孩子好,只有孩子好有未来母亲才可能幸福、家才有希望。我自己如此,我自己的家如此,其他母亲也如此,其他家庭也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培养每一个好孩子。
其次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
作为大学教师我接触过很多学生,能够在北大教书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来的学生成绩都非常优秀,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问题,甚至有些有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我遇到的一个学生就气得我打飞的回来开除他(具体犯了啥错误我已经不记得了,当时确实非常严重,事情已经上升到学院层面),那天我怒气冲冲地从机场先回到家放东西,边放东西边发火:
我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么差的学生?!
我妈在旁边说:
张海霞,要是每个学生都像张晓升(我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还要你这样的老师干啥?当老师不就是要把沙子变成金子不让沙子流入社会吗?!
就是老妈这句话救了我和他,我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通狂批:把事情掰开揉碎了从头开始说他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背后的小九九被我一点点无情地揭发出来,不记得是批到哪一段的时候,这个大男生竟然再也装不下去大哭起来。那天晚上他给我写了一封非常长的信,悉数自己从小到大被家人娇惯被学校老师宠坏掩盖的各种小毛病变大的心路历程,他的内心真的醒悟了,而且开始洗心革面地改,等到毕业的时候他成为了北大的优秀毕业生,现在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部门经理,我们师徒的关系非常好,我真心为他感到骄傲!
从这件事,作为老师我得出三个经验教训:
首先,不管是谁都不是圣人,品格和能力都是在严格要求和训练下逐渐培养出来的。比如和这个学生一样的那些从小学习好的孩子,从小备受关注和宠溺,以至于很多小毛病都被掩盖了甚至还有老师和家长故意帮他们打掩护,岂不知这会造成他们成年以后的大问题。当然,那些不受关注的孩子会有更多的问题,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受到严格的教育。
其次,老师是把好培养这道关的最后那一批人—因为很多家长不会管也舍不得管,社会不会管,只有职业教育者--老师才会清楚知道孩子的问题而且知道怎么管,所以老师必须要管而且最好是从小管,幼儿园到中学的基础教育阶段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可塑性很强,越早期发现问题越小纠正起来受的罪就越少、成才率越高。像我的这个学生,如果不是那天机缘巧合遇到我妈这么点醒我,他可能真的就被开除了。
最后,当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人,不可推卸这个责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学生教好培养成才,当然实在做不到的,也不要折磨自己,特别是大学老师,本科生的可塑性还比较强,研究生以后基本三观和能力都成型了,教育起来很不容易,比如我那个学生,要不是我真的点穴一般戳到了他的痛处他也不可能改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做母亲—社会的基础家庭单位角度来看,还是从做老师—承担人才培养主要任务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必须要全心全力去培养每一个未成年人,不要筛选也不能筛选,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大多数未成年人培养好,让大多数个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让每个妈妈都幸福,让每个家庭都有希望,我们整个社会才会减少一些问题、蒸蒸日上发展。
与大家共勉,一起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