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冬奥会真的是看醉了: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裁判屡屡抢镜、频频占据世界头条,尽管没有喜欢过短道速滑,但是真的心疼李琰教练,面对毫无规则的“无厘头”裁判,真是无处说理!这是迄今为止最差的冬奥会赛事,没有之一!
无独有偶,2002年韩日世界杯,在世界杯的历史上也是迄今为止最糟糕的一届世界杯,没有之一!其中葡萄牙、西班牙队和意大利队这三支世界劲旅在面对东道主韩国队时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裁判送回了家,小组赛葡萄牙被罚到只剩9人比赛(确切地说是直到罚到韩国队进球才算罢休),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两场淘汰赛都毫无争议地跻身了世界杯历史十大黑哨前列!裁判为什么那么卖力地帮助东道主球队?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最大悬案,直到2015年随着国际足联多位高官被捕入狱,真相才大白于天下:2002年韩日世界杯确定存在假球: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假球的受害者!
今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场被载入世界杯另类史册的比赛吧:
世界杯历史上十大黑哨排名第一:韩国队VS意大利队
拜伦·莫雷诺(当日主裁判,来自厄瓜多尔)很难评判这位掏牌爱闭着眼的小个子是不是历史上最黑的裁判,但要说其影响力之大、典范意义之深刻、认知度之高只怕达到了前人所望尘莫及的高度。2002年世界杯他的风头之劲一时无两,让所有人望尘莫及。“莫大先生”随手可以发明点球,随手发送两色牌子,“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愣是把达米亚诺·托马西成功的反越位单刀球定性为越位。眼袋颇深的他视力似乎也不大好,这边对李天秀恶意踩踏保罗·马尔蒂尼视而不见,回头又能“火眼金睛”看破弗朗西斯科·托蒂的“假摔”,不懂人情世故地奉上红牌……
一战成名典型莫过于此,有趣的是,世界杯后压力颇大的他干脆辞去裁判职务,利用名人优势圈钱,甚至不介意去“仇家”意大利那儿抛头露面出席各种电视节目,人人喊打中乐滋滋地做他的过街老鼠。
世界杯历史上十大黑哨排名第三:韩国队VS西班牙队
贾马勒·甘杜尔(当日主裁判,来自埃及)说拜伦·莫雷诺是第一黑哨?西班牙人肯定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埃及人贾马勒·甘杜尔才是昏庸的代名词。2002世界杯韩国队与西班牙队一战中,他用“稳健的表现”将西班牙人的两个进球莫名其妙吹掉,只手护送“大韩民国”挺进四强。
伊万·埃尔格拉的头球毫无问题,费尔南多·莫伦特斯接应华金·桑切斯·罗德里格斯边路传中漂亮的甩头攻门也被其认定传球前先出底线,可惜慢镜头“背叛”了这位来自法老故乡的场上权威。点球落败后西班牙人的怒气集聚到了极限,铁汉埃尔格拉甚至怒目而视要对甘大法官动粗。
一届世界杯能够为历史十大黑哨奉献第一和第三,足以说明这两场比赛堪称是裁判和东道主无耻配合拙劣表演的“黑哨盛宴”!这么高的黑哨水平多年以来一直矗立在足球界的紫禁之巅、独孤求败:自2002年之后世界杯赛场上再无黑哨能够染指前十(参见附件)!
没想到的是,16年后,冬奥会竟然又回到当年的黑哨福地,尽管项目不同,但是东道主和裁判们联手再上巅峰的雄心壮志十分笃定,并且心无旁骛地开始向“黑哨金牌”发起冲击:裁判负责运筹帷幄,无论场上运动员怎样风驰电掣、更不管场下教练员如何嗓子喊破,他们全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目标只有一个:以莫须有的罪名罚下竞争者,保证东道主胜券在握!正是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们终于在2018年的平昌看到了一场场足以彪炳奥运史册的“黑哨交响乐”,全面超越了2002世界杯的辉煌,为平昌赢得了“黑哨之都”美誉的同时,更是为韩国加冕了“黑哨王国”的桂冠!可以说是成功冲破了“黑哨天际线”,可喜可贺!
看着“黑哨王国”全员嗨翻天,真心痛赛场上那些痛哭流涕的运动员和投诉无门的教练员,他们真的和当年被罚出局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一样受尽屈辱却无能为力!好在上天有眼:2002年世界杯之后,“蓝衣军团”意大利和“斗牛士”西班牙分别在2006和2010年的世界杯上赢得大力神杯、登顶世界之巅!而之后重大足球赛事去韩国举办,可见,出来混都是要还的!鉴于此,也宽慰各位受了委屈和错误判罚的运动员: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真的不远啦!特改写《满江红》,期待四年后在北京大家满血复活、让世界看到最好的奥运盛宴!
满江红
怒发冲冠,冬奥会,旌旗猎猎。不曾想,东道心机,裁判拙劣:遑论公平与规则,谁敢领先判谁灭!赛场上,处处英雄泪,真悲切!
平昌耻,犹未雪。黑哨恨,何时灭!短道人,誓破高丽死结。矢志不渝冲巅峰,自古铁血是英雄。待从头、收拾冬奥会,看北京!
第一、世界杯十大黑哨莫雷诺(厄瓜多尔)
“莫大先生”随手可以发明点球,随手发送两色牌子,“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愣是把托马西成功的反越位单刀球定性为越位。
眼袋颇深的他视力似乎也不大好,这边对李天秀恶意踩踏马尔蒂尼视而不见,回头又能“火眼金睛”看破托蒂的“假摔”,不懂人情世故地奉上红牌……
世界杯后,他为了竞选一城市议员,在一场城市间比赛中为该城市球队"发明"两个点球.
一战成名典型莫过于此,有趣的是,世界杯后压力颇大的他干脆辞去裁判职务,利用名人优势圈钱,甚至不介意去“仇家”意大利那儿抛头露面出席各种电视节目,人人喊打中乐滋滋地做他的过街老鼠。
黑哨指数:十
影响力:十
第二、世界杯十大黑哨斯图帕尔(前苏联)
当然别以为苏联没有“名哨”,一九八二年世界杯科威特与法国一战,当法国队在场上大比分领先并再度破门后,科威特人集体抗议声称看台上的噪音影响了本队防守,此外科威特王室成员也走下主席台要求改判,斯图帕尔应变能力非常突出,顺应民意判罚进球无效。好戏还不算完,此后科威特人在排布人墙时拒绝退后九点一五米,黑衣法官居然转身要求主罚的普拉蒂尼将球往后摆点,这样荒诞的要求只怕足球史上也绝无仅有。
黑哨指数:十
影响力:九
第三、世界杯十大黑哨甘杜尔(埃及)
说莫雷诺是第一黑哨?西班牙人肯定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埃及人甘杜尔才是昏庸的代名词。02世界杯韩国与西班牙一战中,他用“稳健的表现”将西班牙人的两个进球莫名其妙吹掉,只手护送“大韩民国”挺进四强。可能之后点球大战是那场比赛唯一公正的地方,不过西班牙年轻门将卡西利亚斯5个点球一个也没接到,4次判断错方向,这次卡西没能再现神奇,西班牙也惋惜的止步八强。
埃尔格拉的头球毫无问题,莫里恩特斯接应华金边路传中漂亮的甩头攻门也被其认定传球前先出底线,可惜慢镜头“背叛”了这位来自法老故乡的场上权威。点球落败后西班牙人的怒气集聚到了极限,铁汉埃尔格拉甚至怒目而视要对甘大法官动粗。
黑哨指数:九点五
影响力:九点五
第四、世界杯十大黑哨贝纳苏(突尼斯)
陌生的名字?对大部分球迷来说是如此,但若告诉你此君正是“上帝之手”的直接缔造人大家是否亲切许多?八六年世界杯阿根廷决战英格兰,就是这个突尼斯裁判在下半时第六分钟将马拉多纳的手球进球定格为了世纪经典,成功地助推一段传奇的问世。只此一次判罚便足以让他永载世界杯史册。
黑哨指数:八点五
影响力:十
第五、世界杯十大黑哨奎诺(法国)
九〇世界杯三四名决赛,巴乔从老门将希尔顿手中断球后与斯基拉奇配合破门,奎诺判罚进球有效,他无意间“忽略了”巴乔接传球时已明显处于越位位置。四年后亚平宁半岛再度对其顶礼膜拜,意大利同保加利亚的半决赛中在巴乔帮助意大利领先后,奎诺下半时连续“漏过”蓝衣军团禁区内的手球和犯规,保加利亚人最终只在应得的三粒点球中获得可怜巴巴的一个恩赏,奎诺与意大利人的友邦之谊看来真不是盖的。
黑哨指数:八点五
影响力:八点五
第六、世界杯十大黑哨罗斯里斯博格(瑞士)
九四年德国三比二取胜比利时一战,瑞士裁判先在上半时认可沃勒尔双手压后卫顶进的头球“清白有效”,随后又在比利时射手韦伯禁区内被明显侵犯后示意“什么都没发生”。老迈的德国人就此凭借“罗大哨”的“英明果敢”昂首挺进八强。
黑哨指数:八
影响力:八
第七、世界杯十大黑哨沃特罗特(法国)
九〇年世界杯半决赛阿根廷对阵意大利,法国裁判沃特罗特在加时赛下半时补时八分钟,“充分照顾了主场观众的情绪”,而且还利用这一时段“顺手”将阿根廷阵中大将胡斯蒂尔罚出场去。常规时间都不可能补足八分钟,为何加时赛还如此拖沓?沃特罗特赛后给出的答案让人莞尔---我的手表出了问题,这也成为意大利之夏一段经典笑料。
黑哨指数:七点五
影响力:七点五
第八、世界杯十大黑哨瓦格纳(匈牙利)
也许评定他为黑哨有些“偏题”,因为他是亲自上阵,而不是用口中的哨子名垂青史——九八年世界杯头号冤案就诞生在他的肢体语言中。智利与喀麦隆生死战中,下半时喀麦隆人比耶克干净利落的头球破网被瓦格纳“媲美巴雷西”的出腿“干净利落地予以破坏”,可怜的非洲雄狮就此被摒弃于十六强之外。
黑哨指数:七
影响力:八
第九、世界杯十大黑哨弗雷德里克森(瑞典)
一九八六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红魔比利时四比三爆冷击败欧洲冠军苏联,弗雷德里克森慷慨地纵容比利时人攻入两个越位球,苏联人就此被其扼杀于加时赛中。迫害苏共的历史还没到头,四年后在意大利,瑞典主裁又对马拉多纳用手挡出别拉诺夫的头球攻门视而不见,最终苏联队受此拖累连小组赛都没能出线,赛后某华约国政界要员公开表示要请最好的眼科大夫为瑞典人“看病”。
黑哨指数:八
影响力:六点五
第十、世界杯十大黑哨尼尔森(丹麦)
九八年世界杯,贝克汉姆“红牌门”震惊了世界足坛,也让这位“场上第一高度”的高佬一夜间变得尽人皆知。显然这名很能代表北欧大汉形象的丹麦第一哨物理水平不怎么样,小贝倒地后小腿的小幅度摆动也能把个头一米八以上的西蒙尼像棒槌一样撂倒?显然甚不合理,更夸张的是尼尔森直接掏出了红牌将贝帅哥罚回了更衣室提前沐浴。
此前他还认定欧文在禁区内被侵犯,可事实却是罗阿根本没有明显碰触英格兰金童的痕迹。他和英格兰球员的梁子还不止于此,本赛季欧冠小组赛,他将经过其身边做着手势的鲁尼一样地驱逐出场。
黑哨指数:四点五
影响力: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