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之路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一书“后记”
今年是我接触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第16个年头。在这16年间,我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到博士后研究结束,主持技能人才培养相关省部级课题2个、厅级课题2个,完成技能人才培养相关著作3本——我的第一本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著作名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是在我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已于2016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二本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著作名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要素研究》,是以技能人才培养要素为线索,将我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发表的部分论文整合而成的,已于2017年10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我的第三本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著作,是在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体系与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6年来,尽管没有很好地“规划”①,但我一直不懈地努力。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我走得非常踏实。回首来时路,望见一串深浅不一但持续向前的脚印,颇多感慨。
歪打正着。2004年,我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了367分。由于所报考的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当年竞争十分激烈,我虽然进入了复试,但是最终未被录取。本想再考一次,但后来看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前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还有公费名额,出于减轻父母经济负担的考虑,试着调剂了一下。入学后,选择跟随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的宋兴川老师研究职业指导。当时宋老师的主要研究兴趣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技能人才人格、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之路。我本科阶段在武汉理工大学学轮机工程专业学习期间,在校内实验室接受了各门课程的实验训练,在校办工厂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金工实习,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了为期两周的柴油机拆装实习,在校外水上实训基地接受了为期一周的海员“四小证”培训,在长江航运集团所属的客轮“江山19轮”上接受了为期一周的随船顶岗实习,而且,我还在华中师范大学辅修了心理学专业。虽然后来听说具有这样的理工科学科背景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时是有一定优势的②,但我当时真的从未考虑过走这样一条道路。这,纯粹是“歪打正着”。
摸索前进。在刚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经常跟导师宋老师泡在一起,查找资料,交流想法,修改论文,运动……尽管物质生活比较简单,但是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心情十分愉悦。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工作上处处受制于人,宋老师在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就离开天津去了福建,而我,也一下子由导师的“宠儿”变成了没有导师的“流浪儿”,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毕业之前的几个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没有继续读博,而是选择先工作,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我先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工作了2年多,在女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随着她去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那里也工作了2年,直到我2011年成功考上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宋老师离开天津到我考上博士研究生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坚持着研究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由于缺少系统的指导,我的研究只能是摸索着前进。幸运的是,有宋老师帮我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姜大源研究员、徐涵教授、卢双盈教授、王珍教授等老师的热情帮助,有大量接触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的机会,我在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系统训练。2011年9月,硕士毕业4年半的我进入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在国内高校排名中长期位于前列,这里有鲁洁、吴康宁、张乐天、胡建华、冯建军、李艺等一批具有很高学术造诣的教授,有丰富的教育学及相关学科藏书、数据库,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由于在读博之前已经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体会,我清楚自己需要补充的是什么。三年里,在导师顾建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课程学习,项目申报与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交流,学位论文研究、写作与答辩等训练,我快速补上了自己研究能力方面的不足,并升级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库。博士研究生三年,我的收获不仅仅限于知识学习和研究视野拓展、研究能力提升方面,选题把握、项目申报、研究组织与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我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使得我的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全具备了独立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的能力。
实践探索。201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入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再次来到技能人才培养一线。尽管我的岗位是职业教育研究岗而不是教学岗,但我有很多的机会了解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教育教学实施与改革、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台前幕后”的故事,而且,我不仅有机会了解本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还有机会了解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其他省市高职院校(包括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喜、怒、哀、乐,感觉自己离技能人才培养是如此之近。当然,我很清楚,要想更好地做好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我需要进一步深入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班门弄斧”。早在2004年,当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宋兴川老师在南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我就暗下决心,今后,我也要做“博士后”。为了实现那个梦想,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我在博士毕业后工作近两年时,顶住压力、抓住最后的机会申请进入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眭依凡老师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我是由理工科转学文科的,理论功底较弱,但眭老师没有嫌弃我,让我“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入门之后,眭老师大度温和的态度让我如沐春风,高屋建瓴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博士后研究期间,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这是我主持研究的第一个部级项目,也是我进行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的新起点。在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按时完成了博士后期间各项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也被眭老师纳入他主编的“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学)重点研究基地书系”出版。
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读研之前各个学习阶段的所有老师!没有你们的教育与指导,我不可能有机会进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一名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者。
感谢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宋兴川老师、徐大真老师,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顾建军老师,以及博士后研究阶段的合作导师眭依凡老师!虽然学生愚钝,未能完全学会各位老师的治学功夫,但在你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治学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感谢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感谢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阶段参与我的学位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开题、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感谢在这三个阶段为我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石伟平教授、天津大学的肖凤翔教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姜大源研究员、西南大学的朱德全教授、沈阳师范大学的徐涵教授、天津市科技协会的卢双盈教授、江苏理工学院的庄西真研究员、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家枢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王珍教授、高雄师范大学的孙仲山教授、树德科技大学的陈武雄主秘、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的吴思达副教授和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欧阳河研究员!感谢各位师长多年来给予我的无私帮助与指导!
感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戴玉崴校长、孙盛兰主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黄学忠所长,以及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振洪书记、梁克东校长和成军副校长!我本好静,不料生活却让我漂泊各处。感谢你们为我提供安身立命之位、学习发展之机,让我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得以养家糊口、探求学问!
感谢为我的调研工作提供帮助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们!每一次调研都是一个大工程,没有相关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不可能顺利地完成这些工作,搜集到我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感谢你们!
感谢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个阶段的同学、同门们,以及在此期间和工作期间结识的兄弟院校的学友、同行们!感谢你们一路上给予我的各种帮助与指导!
感谢我的父母、爱人和孩子!我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父母对我读书一直很支持,他们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努力供我读书;读博期间,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博士后研究期间,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每一次父母都克服各种困难,及时帮我分担照顾孩子的压力,助我渡过难关。爱人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嫁给我之前生活比较惬意,嫁给我之后,为了让我能够安心研究,她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之外,还悉心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吃了不少苦。大宝懂事较早,在我读博最困难的时候,她常常逗我开心,帮我释放压力;在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为了不影响我的研究工作,她每天晚上吃完饭就乖乖地练习钢琴和舞蹈,尽管她很想我陪她一起玩耍。二宝从小就很乖巧,回家笑脸相迎,晚上常常一觉睡到天亮,早晨醒得早也不吵不闹,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玩耍,让忙碌的我觉得十分舒心。感谢你们的努力与付出!
感谢我参考了的所有文献的作者们!你们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但愿我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了它们。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体系与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M62197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著出版基金资助。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周群老师、吴伟伟老师、黄梦瑶老师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田小红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何应林
2019年5月于金色海塘寓所
[①]我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职业指导,“规划”意识和能力我还是有的,无奈各方面限制因素比较多,而我又把长辈和家人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导致一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走了样”,从而使得自己的发展在一些朋友看来显得没有“规划”好。其实,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从“放牛娃”到“研究员”“博士后”,先后学习、工作于武汉、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十四年,这个过程很精彩。
[②]唐林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4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