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fang01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ang0108 我来过,畅快地生活过!我无憾!

博文

精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已有 3193 次阅读 2009-12-1 20:40 |个人分类:生活百态|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几年学术圈好像也赶上了时尚圈的混搭风,不过,换了一种说法,称之为学科交叉,都说这样多学科的观点或视野来研究c问题,容易创新,容易出成绩。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有,在社会科学中持这种观点更是不少。有老前辈也曾言者谆谆地告诫:文科都是相通的,不要画地为牢,因此,老师应该承担非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
 
乍一想,很有道理。前几年,自己也的确像小学课文中的猴子一样,一会儿抱着这个专业的书在看,隔一段时间又害怕另外一门学科自己没有涉猎,以至于影响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掣肘了自己学术思维火花的产生。这样几年下来,结果发现自己学习过、讲授过的课程不少,但也许是自己天生鲁钝,非但没有觉得学术视野增加了多少,出了多大成绩,反而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老是在蜻蜓点水,成了典型的门门通,样样瘟!搞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了!
 
晃了一圈,静下心来,觉得其实别人说的没有错,但可能并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以自己现在的道行,远远还没有到那个层次。当下最要紧的就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同心圆结构,最里面、最核心的那个圆就是对自己来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基础。这个学科是自己所有学术生涯的基础,所有其他的圆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因此,对这个学科,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学习、内化,不停地温习,把这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真正的内化于心,不自觉成为自己思维范式。
 
在完全搞清楚、真正地内化了自己根基学科之后,才有资格去不断拓展新的东西。也就是在中心园之外去画另外一个同心圆。这个同心圆,也不是随随便便的画上。它必须是与自己的根基学科或自己的学术旨趣密切相关。同时,也一定要切忌贪多、贪全、贪大。自己不是天才,也不是天赋异禀,因此自己不可能学贯中西,兼通文理,还是老老实实地自己能做好的做好了再说。
 
不管什么时候,只有在夯实自己的根基学科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去交叉学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032-275397.html

上一篇:回不去了:农村大学生小路的故事
下一篇:社会福利政策的多视角与分析维度
收藏 IP: .*| 热度|

2 吴飞鹏 柳东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