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被啤酒淹死,是怎样一种体验?法官:是天灾

已有 6102 次阅读 2019-6-10 21:1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一位爱喝酒的英国人从没想过,幸福来得如此突然。

  他曾幻想在啤酒中遨游的梦想就这样实现了。

  忽然排山倒海的啤酒涌了过来,将其泡在里面。

  然而他不知道,这洪水般的啤酒是他短暂一生中最后的伙伴,

  因为几分钟不到,他居然就被淹死了。

  

  别以为这是扯淡的段子,它曾在历史上真实发生。

  两百年前,伦敦街区就发生过“醉”离奇的惨案:

  8个人被汹涌而来的啤酒活生生地淹死了。

  出乎意外的是,它最后被伦敦法院判定为一次天灾。

  

  1814年10月17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

  忙碌的伦敦市民正准备收工下班,却突然听见一声爆炸巨响。

  说时迟那是快,涌出一道将近4米高掺杂着泡沫的黄色浪花。

  后来,一位当事人回忆道:“瞬间,我发现自己被一股力量裹挟向前,突如其来的巨浪让我无法呼吸”。

  同时扑鼻而来的居然是一股浓郁的啤酒味,人们一开始以为是产生了错觉。

  

  等人们反应过来是啤酒时,这股“洪流”已蔓延到多个街区了。

  不少人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扑通摔在地上了。

  甚至有些人还被“洪流”,冲走了一段距离。

  其余人见状都慌了神,赶紧往高的台阶上躲去。

  没过一会,被淹没的街区就漂浮着一些家具、门窗、生活用品等。

  

  此时满天弥漫着醇厚的啤酒味,却使人们一点儿都开心不起来了。

  他们中有些人被潮水困住回不了家,有些则在奔跑中与家人走散了。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熏得浑身是酒味,仿佛真·酒鬼附身。

  而一些对酒精过敏的人,还因此满脸通红,身上起了很多小疙瘩。

  当然,人们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居然有1400多吨的啤酒奔涌而来。

  

  而在这起事故中,最惨的还是那些被无情的啤酒杀死的人。

  就有一个小女孩汉娜和她妈妈玛丽,当事正在家里喝下午茶。

  不曾想,猝不及防的酒洪袭来,母女两人顷刻间就丧命了。

  类似地,还有五人丧命于较为低洼的地窖之中,包括开头提到的那个爱喝酒的人。

  最后一个死者还是个三岁的小女孩,令人痛心。

  

  所幸,当时伦敦抢险救灾的力量快速就到位了。

  虽然一看到全都是啤酒,所有救援人员都觉得真是醉了……

  但在他们的努力下, 这场“洪灾”才终于得到了控制。

  可当洪水退去后,街区上仍久久弥漫着啤酒的味道,数月后才消散。

  就连旁边没有被波及的附近街区,也是如此。

  

  而被熏得醉晕晕的人们最好奇的是:

  如此多的啤酒洪流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很快,这起意外事故的调查结果就出来了,令人唏嘘不已。

  所有的啤酒都来源于一家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的马蹄铁酿酒厂。

  这是一家成立于1764年的工厂,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了。

  作为伦敦第六大的酿酒厂,它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酿酒技术。

  

  这家酒厂的实际占地面积并没有很大,那么怎能存放了上万吨的啤酒呢?

  相信很多人都喝过啤酒,但对其酿造的历史却鲜少了解。

  其实,原始的啤酒是直接用小麦面包加水捣碎,掺入蜂蜜等原料发酵的。

  如此而得的啤酒十分甜美,不像现在的啤酒会有苦涩的味道。

  只不过,它们也相对容易变质发酸,不易于存储。

  

  兴许是这样的原因,早期的啤酒,都是家庭或者小作坊式的生产。

  这也意味,它的产量一般不会很大,价格也相对昂贵。

  直到中世纪,一种为啤酒而生的“花”的啤酒花出现才改善这一局面。

  它狭义的啤酒花是指大麻科葎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蛇麻,拉丁学名Humulus lupulus L.。

  啤酒花的防腐特性增强了酒质的稳定性,可使啤酒较长时间贮藏而不会变质。

  它不仅提高了麦芽的出酒率,致使酒价大跌。

  

  同时啤酒花使酿出的啤酒色泽更加清亮,风味大增,深受大众欢迎。

  正因如此,英国从16世纪开始大规模种植啤酒花、

  而啤酒也成为英国民众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是“国民饮品”(national drink)之一。

  这样大量需求的增长,也带动了啤酒行业的发展。

  等到了工业革命,许多大型的酿酒厂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而这家马蹄铁酿酒厂正是进行批量化酿酒的工厂。

  

  在那个年代,马蹄铁酿酒厂每年的年产啤酒可达十万桶。

  除此之外,厂里还有若干个约6.7米的巨大木制发酵罐。它们正是这起事故的元凶。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桶呢?

  原来除了酿酒,这种巨型酒桶视作观光景点,供民众节假日来参观。

  这些伫立着的庞然大物更是各家啤酒厂展示实力的象征。

  

  如今看来,这些巨大的发酵罐有着非常大的潜在危险。

  可在当时,大家关心的是啤酒的销量和产值,根本没人关注这些。

  所以在这场酒灾爆发以前,桶的容量还在变大。

  据说最大的一个酒桶能装61万升啤酒,实在是大到令人恐怖!

  

  事故爆发当天,一位叫乔治·克里克的职员正往巨大的大啤酒桶里倒黑啤酒。

  不一会儿,他发现酒桶上面一个金属桶箍忽然掉了。

  每年都会有桶箍掉落的事情发生,他也没太在意。

  通常过两天就会有工人过来重新修好,就继续把酒桶灌满。

  谁能想到,缺一道桶箍的啤酒桶一小时后终于憋不住,瞬间就炸了。

  

  目前已经无法取证最先爆的那个啤酒发酵罐究竟装有多少啤酒了。

  能明确的事实是,相邻的两个大酒桶也给冲爆了。

  之后就像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一样,巨大的发酵罐一个接一个的破裂。

  喷涌而出的啤酒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洪水奔涌而出,甚至摧毁了两座相邻的房屋。

  由于当时伦敦没有排水系统,所以洪流很快将附近几条街道都淹没了。

  其中处于低洼崎岖,也是贫民窟的乔治街和新街被淹得最为惨重。

  

  后来的事情,便是前面提到的如梦似幻的啤酒洪水事件。

  谁也没想到,人们热爱的啤酒居然最高能淌到自己的腰间。

  可在灾祸面前,再爱喝酒的人,也没有潇洒地低头喝上口。

  当时“泰晤士报”的记者还观察到伦敦人很快就沉默了下来,以便听到被困受害者的呼救声。

  不过在啤酒洪流之后,大伙携锅带瓶舀取免费啤酒回家的谣言开始出现。

  但这顶多也就一两个酗酒者的作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试过喝地上的啤酒。

  

  唯一庆幸的是,事故的时候大多数人还在工作,未回到家中。

  当然对于离奇的事故,号称全民段子手的英国人也不调侃几句:

  “那些在啤酒洪水中受伤的人被送入医院中,其他的病人闻到他们身上的酒味就开始向医生抗议:“都是病人,为啥我们不能喝酒,他们就能喝?”

  在知道真相之后,受伤的、失去亲人的人们表现得十分愤怒。

  他们将马蹄铁酿酒厂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承担责任。

  

  然而,法庭最终宣判这次事故是一场“天灾”,酒厂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因此,受害者没有得到任何的赔偿。

  这一次的事故,也造成了酒厂近15000英镑的损失。

  为了避免其破产,政府又补偿了马蹄铁酿酒厂的损失,免去他们的税收。

  面对这样的审判结果,有人调侃称,下判决的人可能还沉浸在酒醉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被啤酒杀死的三具尸体被放置在附近有兜帽的棺材里,公众人士向他们的葬礼致敬,并自发给他们捐款。

  另外五个在苏醒中死去的人被安置在黑色棺材的客厅里,也获得了其他人的捐款。

  不久之后,这起事件的罪魁祸首木制发酵桶被改成水泥建造的大桶。

  隔了近百年后,这家马蹄铁酿酒厂因生意不佳于1921年被关闭,并在次年拆除。

  1928年,一家剧院在酒厂原地拔地而起。

  

  迄今为止,这里曾上演了无数的戏剧,但恐怕还是啤酒洪水事件“醉”离奇吧。

  它离奇的背后,也掺杂着诸多人世的无助和辛酸。

  *参考资料

  London Beer Flood.Wikipedia.on 8 March 2019, at 22:49 (UTC).

  October 17, 1814 London Beer Flood.todayinhistory.blog

  马文章.《朋友 喝了那么多啤酒 但你听说过啤酒花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06-19。

  周广田.《现代啤酒工艺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WHAT A WAY TO GO The shocking story of the beer tsunami that killed EIGHT people in Georgian London By HAYLEY RICHARDSON11 Jan 2017, 14:29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84200.html

上一篇:你以为蒜味只留在口腔里?其实它早已深入人体血液
下一篇:大海有多恐怖?这几种诡异的海洋险象足以让人胆寒
收藏 IP: 113.103.22.*| 热度|

3 陈志飞 刘钢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