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过年的酒桌,是真的屠宰场

已有 5568 次阅读 2019-2-6 23:3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中华酒桌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莫过于过年的酒桌。


 “什么不能喝,都是酒不够”、“你怎么就喝一口,长辈随意,你得干了啊”、“咋了,你大伯的你就喝我的怎么就不喝了”……


一口小酒能喝出人生百态,酒里没有黄金屋、没有颜如玉,有的全是感情。

 


殊不知,酒精穿肠过,另一场战争在人体里打响。

一小部分酒精进入体内,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


而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遭遇乙醇脱氢酶(ADH1B)的伏击,将酒精转变成乙醛。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和韩国人含有另外一种基因ADH1C,能更快速地使酒精生成乙醛。



不过乙醛是有毒的,大量累积,会有脸红、兴奋的表现。

它也是导致宿醉的主要原因,大量积累会导致头痛头疼、乏力疲惫、注意力不集中。


很快,乙醛脱氢酶开始发挥作用,它将体内的乙醛变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体内后,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能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



据统计,大约50%的亚洲人有着另一种线粒体变异基因ALDH2,这种基因会抑制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醛不能分解生成乙酸。


所以受这些基因影响,一大部分亚洲人,虽然能喝,但是乙醛带来的副作用也会更加严重。


例如我们熟知的“喝酒上脸”就是症状之一*,还有斑点、起疙瘩等系列反应,也被称作“亚洲人脸红综合征”


*注:基本上喝酒脸红的属于缺少乙醛脱氢酶,两种酶都缺的会呈脸白,这两种人饮酒风险较其他人大,不宜劝酒。还有一种,喝酒神色如常,是两种酶都充足的,这种人太能喝也不宜劝酒。


亚洲红脸


但是酒精的代谢速率是有上限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各处积累,尤其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

虽然酒精较之乙醛毒性小,但起到麻痹作用。


一开始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理性和感性的天平完全倾向感性,会感到兴奋、减缓抑郁。


“微醺”的状态,也就能达到“借酒消愁”的功效。


*注:这部分中枢在日常生活中,能对极兴奋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但这个阶段不会维持很久。


接下来醉酒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或变得安静,或变得忧郁、恍惚,或变得暴躁,直到不省人事。


且不论他们的酒品是哪一种,若是严重的话,可能因心脏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造成窒息死亡。

 


如果继续喝,可能出现一种神奇的状态——断片。


对当事人而言,就像是喝酒到了某一个阶段,突然结束了,第二天醒来对此前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任何印象。


但在别人的记忆中,你却极为正常地继续和大家喝酒聊天,相谈甚欢。



这是因为酒精本身也是一种麻醉剂,大脑在大量酒精的作用下,逐渐承受不住。

大脑开始短暂休息,如果继续喝下去,大脑就转入长时间休息的状态。


大脑休息,首要关闭的便是颞叶的功能,而颞叶负责着人体记忆。

颞叶暂停工作,就好比将你置于没有开机的录像机前表演,不管你做什么,你的大脑都没有帮你记录下来。



虽然听起来很有趣,但究其根本,这都是酒精造成的记忆损伤。 


酒精麻痹大脑,还会带来更加复杂的变化。

如果将大脑比作一台高效的计算机,那么酒精就在不停地降低大脑的内存。


大脑处理能力下降,处理每一件事情的神经回路都会变得无比低效。

确切的表现就是缺乏辨别力,你会做出各种蠢事


 

因为无法处理更多的事情,你对每一件事的判断都不会太深入。


换成现实的场景就是:你会乱打电话,完全不顾明天该怎么解释;或者随性吐槽、贬低别人,或是说出珍藏已久的秘密,不会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但这也不是说酒后就会“吐真言”,因为这也取决你在那个时候关注的是什么。


 

当他们醉醺醺地散场的时候,却突然吐了出来,坚持了一整晚的骄傲顿时分崩离析!


酒后走路简直是恶魔级的挑战,而问题其实都出在眼睛上。


如果仔细观察,当醉酒的人头往身体右侧倒,眼睛就会往身体右侧瞟;头往身体左侧倒,眼睛就会往左侧瞟;站立不动时,眼睛就会往下瞟。



这在医学上被称作酒精体位性眼球震颤(positional alcohol nystagmus)


酒精体位性眼球震颤会让人产生自己在下坠的错觉,眼神才会不自觉地向下瞟。


不过因为感官与实际不同,这就好比晕船晕车的体验,走着走着就吐了出来。



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其实是前庭系统被酒精攻占


在前庭系统里,耳石器官(Otolith organs)负责感受直线加速度,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则负责感受左右前后旋转的角速度。



通过前庭系统,身体可以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现代晕船晕车,都是因为我们的前庭系统提供的感受和实际情况不同。大脑以为你中毒了产生了幻觉,就让你毫不犹豫地吐出来了,也叫做“晕动症”。



酒后”晕走“和晕动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半规管中有一个顶帽(cupula),它泡在淋巴液中。


当你向下运动时,顶帽就撞到顶上,眼睛就配合向下;当你向上运动时,顶帽就撞到底,眼睛就配合向上看。




当你喝酒之后,顶帽底部的壶腹就会吸收血液中的酒精,酒精使顶帽变得更轻,更容易浮起来。


这样一来,即使你站立不动,身体也会产生你在下坠的错觉。


身体:完蛋!中毒!快吐!


 

除了经历了呕吐和宿醉,不禁怀疑除了一时欢愉,似乎再无所得。

能够提升酒量?不,提升酒量只是个伪命题。


酒精的代谢依靠的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协力合作,但每个人的酶含量和酶活性都是不同的。


而这些东西都是祖传的,无法通过外源补充。



当然,频繁喝酒让身体对脸红、神经兴奋产生了耐受。

这就跟经常挨打变得耐揍一个道理,你仍需仰望酶活性更高的群体。


正是如此,人类一直致力于研究真正有效的“解酒药”,可惜成果寥寥。


现存的解酒产品,大多以食品准字存在,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目前没有以”解酒“及类似适应证批准过任何药物。


 

因为无法补充内源酶,解酒药或解酒食品大多另辟蹊径,通过利尿、止痛、抑制兴奋等方式曲线救国。


但它们没有解决问题,自然也不可能让你更能喝。

一些民间土方,也同样在弘扬饮酒文化的路上奔走。


例如蜂蜜水、西瓜汁、西红柿汁、醋泡水等,但至今还没能打造出真正的“千杯不醉”


 

其中被寄予厚望的,莫过于蜂蜜水。

人们很早就发现蜂蜜中含有的果糖,能够加速酒精的代谢。


研究发现,1克酒精补充1克果糖的比例来测算,血液中酒精代谢的速度可以加快44.7%,酒精中毒表现的时间可以缩短30.7%。


就这样来看,果糖应当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果糖主要以提高乙醇脱氢酶的效率来发挥作用,但对于乙醛却没有丝毫影响,甚至会打破代谢平衡,加速乙醛的积累。


除此以外,人体一次能吸收的果糖的量一般在5~50克,过量的果糖不被吸收,会聚集在大肠供细菌代谢,产生的气体会造成腹胀、腹痛。


还有研究发现,果糖参与的酒精代谢还会增加代谢型X并发症(syndrome X)发生的风险。


所以依靠蜂蜜水,还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代谢型X并发症具体表现就是腹部肥胖,可能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中任意三种情况或更多

 

不过,也别以为自带能续战酒场的祖传基因,你就可以称霸酒桌。


醉或不醉,酒精带来的危害就在这里,不增不减。


其他不提,早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


以各方面证据,综合认为酒精能导致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细胞癌和女性乳腺癌。


而且酒精是没有安全计量的,多喝多伤,即使是一滴也会造成伤害。


 

另外有研究发现,酒精还能导致肥胖。


英国的研究人员以实验小鼠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连续三天对腹部注射酒精,注射的酒精量,相当于常人喝下10瓶啤酒。


三天之后,相比于未注射酒精的对照组,实验组小鼠无论雌雄都增加了25%的进食量。


研究人员检测到小鼠喝醉后,大脑中agouti-related蛋白质(AgRP)神经元更加活跃。


 

人类的大脑也确实拥有相同的AgRP和食欲控制机制。

何况酒精本身的热量也丝毫不差。


另外也有别的研究,发现酒精能让我们对食物的香气更加敏感。

这多重影响能让一个嗜酒的人日渐变成一个胖子,而肥胖带来的危害同样惊人。



所以大酒量也未必是件好事。


他们不仅要面对酒精对身体造成直接损害,还要警惕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


而所谓的解酒妙方也不会帮得上什么忙,为了自己健康着想,传播科普不能少。


 

要是他们了解完依然选择干一杯。

那你就得靠自己了:人生在世,演技要在线。


*参考资料:

杨可冰. 喝酒「断片儿」是怎么回事. dxy.com. 2016.3.19.

Fructose, Wikipedia.

Nicholas Bakalar, Drinkers’ Red Face May Signal Cancer Risk, 2009.3.23.

Sarah Cains, Craig Blomeley, Mihaly Kollo, Romeo Rácz & Denis Burdakov. Agrp neuron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alcohol-induced overeating. 2017.1.10.

David Nield. Here's The Science Behind Why You Get So Hungry When You're Drunk. 2017.1.13.

Kirsten King, Alex Kasprak. This Is Why We're Such A Mess When We're Drunk, According To Science. 2015.6.28.

Grant Burningham. Meet the astronaut who discoverd why you throw up after drinking too much. 2016.3.3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61008.html

上一篇:见过猪跑,吃过猪肉,但你未必真的懂猪
下一篇: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是这个灵魂与身体剥离的男孩
收藏 IP: 220.250.19.*| 热度|

4 李雄 迟延崑 王安良 陈志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