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日本雪山SOS事件:野外救援牵扯出的诡异奇案

已有 6214 次阅读 2019-1-16 20:5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起普通的野外搜救案牵扯出一桩最离奇的神秘事件。


二十年前,日本北海道发生了一起登山者迷路的失踪案。搜救人员在山坡上发现了一个19根树干摆成的SOS求救标志。

通过这个信号,他们成功营救出两名迷途者,正当搜救人员要表扬两人的求救意识,两名当事人却表示“什么SOS?我们不知道啊”。

终于,在巨型SOS标志附近,发现了一具死亡5年的男子残骸。


然而事件却又一次充满了谜团,这个巨大的SOS理论上是一个瘦弱男子无法制作出来的,而男子背包里的录音机中为何出现一段诡异的求救音频?

 


旭岳是北海道的最高峰,海拔有2291米高。

它也是北海道出了名的滑雪胜地,每到冬天就被皑皑白雪覆盖。

而夏天冰雪消融,登顶景色壮阔绝美。


但沿途道路却充满艰难险阻,几乎没有具有标志性的山路可以辨认,游客们只有按照几个比较显眼的路标指认前进方向。

 


如果天公不作美,途中的危险也会徒增。

大量降雨常常引发泥石流,山体滑落的石头成了巨大的挑战。


降雨后山区温度骤降,即使在夏天,夜晚的温度也可能降到0℃以下。

曾经就有登山者在盛夏的夜里冻死的案例。

 


1989年7月22日这天,旭岳山峰的天气原本晴空万里,却突然骤变卷起狂风暴雨。

这场大风大雨持续了一整天,登山旅客只好无奈返回避雨。


而两位从东京来的游客早早兴致勃勃出门登山,却始终没有回到住所。

直到晚上6点,旅店老板担心情况不妙,只好向当地警局报案。

 


当时降雨后雾气冲天,夜间视线受阻,无法开展搜救行动。

于是等到第二天早上,警方才立马出动了直升机在山峰附近搜寻失踪者下落。


要在一片苍茫中寻找两个从天上看像蚂蚁般微小的人可不容易。

幸好这时有人提出一条关键性的线索。

 


在上山途中,有一个方方正正像保险柜一样的石块。

这个石块被登山者叫做“金库岩”,通常作为登山途中一个显著的路标。


按照地图指引,在金库岩处需要右转才能最终攀上顶峰。

但前几年的一次台风中,一块类似金库岩的石块滑落到了山坡某一个位置。


这块假的金库岩很容易误导初次攀旭岳的登山者,让他们在这里就转向右方,迷失山路。

 


于是直升机飞往假金库岩的位置,在附近继续展开搜寻。

果然,搜救人员在假金库岩南边的高山草甸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SOS求救信号。


这三个英文字符用19根白桦树的树干拼凑排列。

每根树干都粗壮得足够让人从直升机俯瞰清楚,直径达到10~15cm。


整个标记占地广阔,长18米、宽5米,都是采用当地生长了5年左右的白桦树搭建。

 


黄褐色的树干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尤为显眼,形状巨大也让被发现的几率大大提高。

而且树干切口整齐,估计是用斧头等锋利工具砍伐的,说明制作者携带的求生装备齐全。


在场的搜救人员不由得感叹迷途者野外求生经验丰富,在艰难且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了这幅“巨作”。


午后1点多,他们在信号标记以北3公里的山崖下发现了两名失踪者。

两人被寒冷、饥饿和恐惧折磨得精疲力尽,立即被安排乘坐直升机去医院检查身体。

 


仅仅几个小时的搜救就找到了茫茫大山里失踪的两人,他们本人也觉得不可思议,连忙对警方表达感谢。

而警方也敬佩他们连夜冒雨砍树,在草甸上堆摆出一个巨大的“SOS”,真正救了他们的应该是他们自己。


然而,两人却二脸懵逼,他们声称没有搭建过这样一个求救信号。

甚至他们都不知道在躲藏之处附近有这样一个救了他们一命的标志。

 


这时搜救人员才恍然大悟——制作求救信号的另有其人,附近可能还有其他人被困。


于是他们返回标志附近区域,重新开展搜寻。

没多久,他们发现果然还有人的踪迹,不过这次发现的不是活人,而是已经死去的尸体残骸。


他们在嵩草丛中搜寻出人的一块骨盆和一截上臂骨。

在不远处才发现残骸的其他部分,和一个背包。

 


经过法医鉴定,这是一名大约25~35岁的男子,高160cm左右。


翻查过去的失踪记录发现,五年前一名被记录在案的失踪男子与鉴定结果基本相符,可以确定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尸体残骸已经在山里放置了五年,不仅历经风雨,还饱受动物野兽的啃食。


最终也是因为这个巨大的SOS标志而被发现。

 


根据记录,在男子失踪那一年,当地警局只收到这一起失踪报案。

他们也发动了直升机开展搜救行动,但是他却没有开篇两名男子那么幸运,警方没能找到他。


而对比前几年和当年的旭岳航拍记录,依稀能看出从那一年开始,才有了这个SOS标志。


但奇怪的是,此前从来没有人留意到这个巨大的SOS。

难道是这名男子摆下的SOS求救信号?这个疑问很快就被否定了。

 


构建求救标志的工程显然也不是他完成的。


这名男子身材弱小、形单影只,而且背包里也没有利器,凭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砍伐19棵粗壮大树,再完成搬运、拼整等艰难的步骤。


那么到底是谁布下这个充满悬疑的求救阵?

而这个信号也确实让山中的迷途者得到了救援。

 

背包中的物件之一背包中的物件之一


如果说这种种疑惑已经让警方摸不着头脑,那么当他们播放遇难男子背包里的录音机内容时,更是背脊一凉。


里面除了水杯、牙具等一些日用品外,还有一部便携式录音机和三盘磁带。

那个保存得比尸骨还完整的背包成了寻求谜底的最有力线索。

 


于是他们把三盘磁带轮番插入录音机中播放,希望能从磁带内容中得到一些关键信息。

但前两盘都是一些动漫歌曲,顶多只能推测遇难者是一位中二宅男。


直到第三盘磁带播放到最后2分17秒时,歌曲骤然结束,出现了一段诡异的求救呐喊。

这更是把警方带入了迷茫的漩涡。

 

男子一字一顿地喊道:

“S、O、S,救、命、啊,地、点、是、最、初、看、到、直、升、机的、地、方,草、丛、太、深、无、法、走、动,请、从、这、里、吊、起、我……”


整段长达2分17秒的录音听似在进行呼救,但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疑惑。

 


男子用录音机录下求救语音的目的何在?

他为什么要用一字一顿这种低效率的方式来传达语言内容?

他又是否知道距离他几百米处存在一个巨大的SOS求救矩阵?


而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这个标志不是这名男子所为,又会是谁搭建的呢?

 

对这次事件的报道对这次事件的报道


团团疑惑围绕着办案人员,却无从找寻答案。

而这起离奇悬案流传到民间,更是掀起纷纷议论。


人们依据事件本身提出各种猜测,企图拆解谜团。

但也有人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始毫无边际地“翱翔”,甚至把这起事件归结为玄幻的灵异事件。

 


一时间不少脱离现实的荒诞故事被创作了出来。


有人怀疑是外星人对遇难者施予的援助,好让其他地球人早日发现他。

有人认为有一股莫名的神力突然施加到遇难者身上,以至于他能够创造出巨大标志的奇迹。


而诡异的音频,则被当做最具玄幻色彩的佐证。

但实际上要说是天方夜谭也不尽然,事出有因,事件一定存在合理、科学的解释。

 


当时警方确实有派出直升机搜寻遇难的男子。


也许是他看见了直升机从上方飞过,但显然没有被救援者发现,而自己也没有力量挣扎求救。

于是他情急之下拿起手边的录音机,火急火燎地录下求救信息。

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可以让每个字的发音尽可能响亮,用录音机录下也方便循环播放。


但可惜的是,这名男子用心良苦的求救音频没能挽救自己的性命。

 


而这个工程量巨大的SOS求救标志,也许是某个登山团队合力制作。


他们也因为认错路标的原因在附近意识到迷了路,于是基于丰富的登山经验和众多人力打造了一个醒目的求救信号。

但没多久,他们就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了正常的返回道路。


归家心切,自然也可能没有及时清理掉标志,没想到在五年后拯救了两名迷途者,还留下了一场悬疑传说。

 


当然,事情的真相或许已经再也无从查证,再多的可能性都只是尽量基于科学合理前提下的推测。

未解决的疑惑在给出最终的合理解释之前,都将无法控制地往各种科学向、悬疑向,甚至荒唐向进行想象。


想象不存在界限,但一些灵异怪诞的无稽之谈根本就无法纳入“可能性”的范畴。


为了让夹杂在合理推测中的谣言消停,警方后来把那副巨大的SOS标志搬离了现场。

他们还在山路上用绳索和指路牌加强了路径指引,避免再出现游客迷途的惨案。

 

*参考资料

SOS遭難事件. ウィキペディア.

山口敏太郎. 謎のテープレコーダー 大雪山SOS事件とは[J]. 侦探档案·山口ot太郎的疯狂侦探, 2018.04.

【遭難者の肉声が入った遺留品の謎】大雪山SOS遭難事件[J]. こわばな, 2017.02.14.

法式软糖. 搜救发现SOS求救讯号,成功营救..却发现不是山难者留的[J]. 键盘大柠檬, 2017.10.23.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57471.html

上一篇:真人、尸体、无辜动物,你不知道的惊悚汽车碰撞实验
下一篇:丧尸缔造者:史上最凶残食人蝇,也难逃人类“断子绝孙”之计
收藏 IP: 113.103.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