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嫦娥登陆月背的伟大,萌芽于他对0.5克月岩的钻研

已有 3101 次阅读 2019-1-4 09:0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月亮是许多人在童年神往的地方,它静谧而又明亮,又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有人说希特勒没有死,他竭尽全力逃到了月球背面,在那个几乎无法被看见的无主之地建立起秘密基地。

  有人说月球狰狞的沟壑当中隐藏着外星人的飞船,还有人说月球是中空的,内部就是外星人的基地。

  

  阴谋论者所谓的纳粹逃往月球的证据

  无数的谜团围绕着月球,正如未被征服的处女峰,无数的冒险家跃跃欲试,酝酿良久……

  对月亮的好奇与向往也许是刻在人骨子里的,这种冲动和欲望甚至能够延续一辈子。欧阳自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每当欧阳自远在院子里仰望星空,他的脑中总会浮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在月亮上看地球会是怎么样的”。

  

  欧阳自远

  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未经人事的孩童的能够解答的,想要明白这其中的科学道理,还少不了刻苦的学习。

  好在,欧阳自远天资聪慧,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因为家族经营着医药生意,家人都希望他能学医。

  

  民国时期的药房

  可是欧阳自远却想的是为祖国出一份力,新中国刚成立,国家计划大力发展工业,而工业少不了矿物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欧阳自远想起祖父不顾民国政府的禁止,将稀缺药材售给红军,父亲还为此坐了牢。他毅然决定报考地质学,延续祖父报国的信念。

  

  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

  在北京地质学院的时光,欧阳自远过得十分刻苦,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拿下优秀毕业论文。离开北京地质学院后,他考取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的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才与导师涂光炽第一次见面,就已经选定的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打算继续自己之前的关于矽嘎岩矿床的研究,随后便赴偏远的矿床开始蹲点式的研究工作。

  这两年里,欧阳自远不仅面对的是艰苦的环境,甚至还冒着生命的危险,下到正在施工的坑道中观察采集岩石。

  每每听见敲铁管子的声音,他就要迅速返回安全处,稍有差池就可能命赴黄泉。

  

  危险的矿道

  博士快毕业时,欧阳自远的才华得到了侯德封院士的赏识,侯德封院士是地质学的全才,当时他正打算开创核子地质学的学科。

  他十分看好这个聪颖的年轻人,并希望能够把欧阳自远培养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地球化学奠基人——侯德封(右一)

  可是欧阳自远当时的研究专业是地质化学,哪里懂什么核物理。

  侯院士倒是很轻松:“那你就到科技大学去,听核物理的课,尽快学完。”

  这一下欧阳自远可忙坏了,每天没日没夜地学习,而在部队的女朋友不巧被首长相中,组织上指派了婚姻,那可能是欧阳自远最迷茫的一段经历。

  幸运的是,一年后他顺利地完成了核物理的学习,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也拒绝婚姻分配,毅然离开了部队,两人终于喜结连理。

  由于两人都要为家中分担不小的经济压力,婚后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夫妻俩曾经连吃棒子面都要在下锅前称好分量。

  妻子留着泪说:“你看书、写书到半夜,却没东西让你加一餐夜宵,不知这种饥肠辘辘的日子怎么熬的过去?

  

  欧阳自远夫妇

  都说艰苦的条件能够激发人的潜力,正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欧阳自远将目光聚焦宇宙。

  随着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欧阳自远逐渐意识到未来需要有天体的地质研究,地球不能孤立于其他天体,局部的认知将会限制整个理论的发展。

  说干就干,但他不懂天文学,也不懂太空,能自己学的就自己抽空学习,搞不懂的就请教专家。

  不能上太空去实地研究就只好从陨石入手。

  年仅二十多岁的欧阳自远就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也开创了极具前瞻性的天体地质学学科。

  

  欧阳自远(右二)讲解陨石研究工作

  可是现实总是猝不及防地打乱人的节奏,1963年,作为研究所唯一既懂核物理又精通地质学的人。

  欧阳自远光荣地被征召,参与地下核试验的选址工作,在荒芜的罗布泊,这一待就是五六年。

  直到1969年9月23日,新疆罗布泊发出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欧阳自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地下核试验(非中国)

  忙碌且保密的工作终于结束了,他归心似箭,回到了温馨的家。

  儿子却问妈妈,家里怎么来了个不认识的叔叔?这些年来,他为了工作和研究亏欠这个家太多太多,谈起对家庭的疏忽,欧阳自远也深感自责。

  

  欧阳自远一家

  1978年,欧阳自远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美国总统卡特赠予中国一块仅有0.5克重的月球岩石。

  作为天体地质的先驱,国家自然将分析月岩的任务交给了欧阳自远,这又激起了他年少时的月球梦,埋头苦干起来。

  凭着这一块小小的月岩,欧阳自远和同事就发表了14篇论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月球科学的发展。

  

  欧阳自远处理月岩

  可是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苏美两国的太空竞赛告一段落。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也停滞住了脚步,但欧阳自远的月球梦却更加地清晰了。

  九十年代初,欧阳自远就开始向“863”计划专家组建议,提出我国应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的计划。但是大家都觉得很荒唐,甚至有人骂他不切实际。

  

  可是欧阳自远一直坚信:中国能搞,而且一定能搞成!

  

  大家不信,他就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计划的可行性,他与其他专家花费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顶着质疑和被嘲笑的压力,经过十年的相关知识研究与积累,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绕月探测工程成立了项目。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突然,报告说被月球抓住了,就是嫦娥一号没飞掉、也没撞上,被月亮抓住了,能绕月亮飞了。我们两个老头(欧阳自远与孙家栋)抱头痛哭,这是我经历的应该说是在嫦娥一号当中最难忘的一个时刻了,因为它渡过了难关,渡过了危机,它平安地进入到它正常人生发展的轨道。就像女儿一样,她已经能够自立了,而且已经按照她生命的前景自己在努力,在完成她的使命。”

  

  欧阳自远与孙家栋在嫦娥一号入轨后激动相拥

  2010年11月27日,嫦娥二号传回高清晰的月球照片。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月球雨海西北部。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在西昌发射升空,四天后进入月球轨道。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一吨多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作为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付出了太多,“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是35年准备和10年论证磨一剑。”

  但欧阳自远的月球计划还远没有结束,不仅有今天的登陆月球背面,甚至会有载人登陆。

  工作后,欧阳自远已经40年没有回到过家乡,曾经有一次工作途径家乡,但因为工作忙碌,并没有下车。

  即便是嫦娥工程立项之后,他依旧很少有机会能回家乡,如今他的目标是在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把未来登月工程设计好。

  “除非老天格外施恩,我很难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的那一刻了,但可以让后人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更好……”

  

  至于世人赐予欧阳自远“嫦娥工程之父”的美名,他从来都是表示坚决地反对,集体的功劳不能归功于个人。

  对于未来,欧阳自远说自己将不再是主角了,嫦娥工程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的年轻人才。

  

  欧阳自远现在有了一份更重要的工作。

  他每年都会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做科普报告,5年时间里,他的500多场报告竟然有多达20多个版本,从小学,初中到研究生、院士,他力求照顾到所有人。

  

  因为自己月球梦就是在中学开始扎根的,直至现在他依旧记得中学时启发他的老师们,甚至连每个老师讲课时的表情神态都记在脑海里。

  “我现在的科研基础都是从那时打下的。”

  

  年过八旬的欧阳自远为事业付出了太多,至今他都时常想不起自己孩子的生日,甚至一下子说不出子女们准确的年龄,就连自己工资有多少他也不清楚。

  欧阳自远用他的执著带领我们奔向更远的未来。

  可他却总说,自己是幸运的,有太多的科学家默默无闻,甘愿做铺路石子,一辈子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有欧阳自远这样老一辈的无私科学家,我们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今天的繁荣。

  中国的探月梦终会一步一步地实现,只是他们多数可能都无法亲眼见证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

  *参考资料

  余星涤. 欧阳自远的探月梦[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12-31(005).

  闫凯.嫦娥-3:在月面软着陆!——访“嫦娥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J].国际太空,2013(12):33-40.

  欧阳自远.欧阳自远: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05):370-371.

  吕凤茹.心有壮志行自远——记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J].紫光阁,2011(02):85-87.

  孙英兰.“探月院士”欧阳自远[J].瞭望,2007(41):47-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55226.html

上一篇:不可复制的传奇无头鸡,全国巡演18个月却死于意外
下一篇:“官方”假钞,最为致命
收藏 IP: 121.32.144.*| 热度|

3 杨金波 张家峰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