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两个月前,在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起英法之间的冲突。
40艘法国渔船拦截了正在捕捞作业的5艘英国渔船。
夹杂着英语和法语的对骂中,甚至抛出汽油弹进行攻击。
而引发两国激烈争执的,正是海里鲜嫩肥美的扇贝。
这片处于英法两国交界的公海海域盛产扇贝。
但两国捕鱼期存在差异。
英国允许渔船常年作业,而法国每年只有7个多月可以捕鱼。
这样一来法国渔民可就不高兴了。
他们责怪英国把扇贝都捞完了,以至于自家供应不上。
要知道在法国,扇贝可是具有很高地位的。
它是传说中耶稣门徒圣詹姆斯朝圣之路的朝圣者信物。
而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精神信仰上。
它还是一道舌尖上的经典法国美食。
1200个家庭在等着这片海域里的扇贝做他们的圣诞节大餐:圣雅克扇贝。
圣雅克扇贝
虽然最常见的大西洋扇贝起源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部。
但是论吃,就怎么也比不过相隔一个太平洋的日本和中国。
一道蒜蓉粉丝蒸扇贝是让人几乎无法抗拒的顶级诱惑。
难怪民间流传着“扇贝最怕遇到粉丝”的段子。
扇贝的美食价值在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餐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这里也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养殖扇贝。
美味的食材可以引发跨民族的共鸣。
但美味又有限的食材却是激发国家矛盾的“罪人”。
不仅英法之间有着对扇贝的激烈争夺。
中日之间虽然隔着个朝鲜半岛,但也不免出现明里进出口交流,暗地里耍阴谋的暧昧流言。
捕捞扇贝的渔船
去年獐子岛的扇贝产量显著下降。
有人就把这归因为日本北海道渔民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他们在养殖方式上运用了神秘的技巧,让中国东北的扇贝毫无防备地自投他们的渔网。
扇贝养殖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种是把扇贝养殖在层状笼网里,然后放入海域圈养的吊笼养殖法。
这种方法虽然严格防止了扇贝的走失,但在空间局限中也有弊端。
一些浮游生物偷偷流进网内争夺饵料和空间,造成较高的扇贝死亡率。
一些其他海产也都采用吊笼养殖法
另一种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方法是吊耳法。
这种方法是在扇贝壳上打孔,然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浮筏上。
这就在限制扇贝乱跑的基础上也给予了它们非常自由的生存空间。
在收网时捕捞起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扇贝,场面可谓壮观。
吊耳法给扇贝穿孔连接
还有一种底部播种法,就相当于对扇贝进行放养。
放养鸡、鸭、牛、羊都存在损失的风险。
而海洋广阔无垠,放养扇贝,就不怕它溜走吗?
这恰恰就成了议论的关键点——扇贝的跨海迁徙。
北海道西岸的渔民们用吊耳法养殖扇贝。
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尽可能增大产量、保证质量这么简单。
这被描绘成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大阴谋。
渔民利用一条绳子上的扇贝相互影响造成同时振动。
而扇贝又是一种对振动十分敏感的生物。
因此在遥远对岸的獐子岛中的扇贝就被这强烈的振动所吸引了。
而獐子岛中的扇贝养殖,则是采用了成本最低的底部播种方式。
于是无拘无束的它们迎着振动开展了一次大逃亡。
它们悄无声息跨越黄海和日本海,还恰巧随着太平洋暖流绕过朝鲜半岛。
最终它们完成这场2000多公里的伟大迁徙,落到了日本渔民的渔网里。
中韩日交界海域模拟洋流图
言之凿凿的语气与田野调研的手段让人几乎就相信了这是实情。
甚至油然而生出民族悲愤感,把痛失美食的黑锅背在不道义的日本人身上。
然而这个只是出于对獐子岛公司年底巨额亏损的戏谑。
抛开扇贝迁徙的谬误,其实它们是饿死的。
由于降雨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
同时过度扩张的养殖规模让资源更加短缺。
这就造成了当年养殖的扇贝大规模忍受饥饿、品质变差。
倒霉点的,就背上潜逃的骂名活活饿死在大海深处。
虽然说扇贝跑路去日本其实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但在博得人一笑的同时,其中蕴含的道理也并非完全经不起推敲。
在烧烤架上安之若素的贝类动物让人很难想象它们在海洋驰骋的形象。
的确,它们大多不能带动自己坚硬沉重的外壳享受游泳的乐趣。
被烤开的扇贝
与其耗费体能在大海里漫无目的地找寻食物。
它们更喜欢慵懒地待在海泥上,不时伸出壳内的“触手”拦截飘过的浮游生物。
即使是小巧的蛤蜊,也只会偶尔展露出掘土的本领。
或者在天敌来临的紧急逃亡时刻用尽全部力气奋力一跳——跳出10~20cm的高度。
随后便需要歇息很长时间来恢复体力。
在钻沙的蛤蜊
而扇贝可谓是贝类动物中的运动健将了。
一溜烟功夫,它所经过之处就卷起一阵尘土。
灵活的泳姿在人类看来忍不住为它拍掌叫好的同时,竟莫名有些喜感。
实际上只要它动起来,就已经比其他贝类动物优越一大截。
因为它是唯一一种具有迁徙能力的贝类动物。
人游泳依靠四肢往后瞪的推力。
而扇贝形体单薄,没有太多能剧烈运动的部位。
它全身上下也就只有一对面积大而坚硬的壳,或许能使出力量。
于是它为了能游动起来,只好奋力开闭两壳制造推力。
“扇贝听了都想鼓掌”
而为了掌握游泳技能,不再沦为海底的一只肥宅废壳,它的内部结构也是做出了完美的配合。
扇贝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主要食用部分,包含了生殖系统、腮等器官。
但其中功劳最大的还是通过牵扯拉伸,控制壳的张开与闭合的闭壳肌。
从食用角度来说,这个闭壳肌就是让人“食后三日,尤觉鸡虾乏味”的瑶柱。
再连同其中的韧带,两者共同组成了扇贝主要的运动系统。
在肌肉发力下,两面壳快速地张开。
水流从开壳方向大量涌入壳中。
这时壳内的缘膜把前方的开口遮住,再奋力闭壳。
才进入到壳里的水就从后方喷射出去,从而产生了前进的推力。
而韧带的作用,就是在闭壳肌松弛的时候,发挥类似弹簧的作用快速打开两壳。
这么一整套动作连贯起来,扇贝就开始游泳了。
扇贝运动图示
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运动起来真的十分耗费体能。
通常游出5、6米,它们就得要休息好几个小时。
而獐子岛与北海道西岸之间的距离超过2000公里。
照这个速度游泳,有朝一日真的能到达吗?
假设游5米休息5个小时吧,从獐子岛游到北海道西岸路程就算是2000公里。
它们也得游45年才能到达,而扇贝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
即使路途中恰好搭上洋流的顺风船,恐怕在有生之年也难以抵达目的地。
地图上獐子岛到北海道的距离,粗略计算为2250公里
游泳实在太累了,还是做个肥宅比较快乐。
所以它们一般只在要遇到海星等天敌时才稍微施展一下这项独特的本领。
因此即使用底部播种法养殖,收成时的扇贝也还都在原播种区域的158%空间内。
然而,同样是烧烤店里的“红人”,蛤蜊和牡蛎却没有游泳天赋。
它们也都属于具有闭壳肌的双壳类动物,难道因为粉丝少了点就没有动力游泳了?
蛤蜊
问题还是出在它们形态特征的细节上。
大部分双壳类动物都有两块闭壳肌。
所以它们运用肌肉闭壳的力气也就更大和更均衡。
比如表面光滑的蛤蜊,在徒手强硬撬壳下都不容易掰开紧闭的双壳。
因为一般认为,把壳闭上是对内部器官最好的保护方法。
不一样的是,扇贝只有一个闭壳肌,而且这个唯一的闭壳肌还不对称。
通常一边的肌肉比较发达粗壮,而另一侧则退化了许多。
这样的结构下一张一合也相对容易控制。
反正闭壳也闭不牢,还不如适时张开一下感受外面的世界。
也许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它们的祖先才意外让自己游动起来呢。
扇贝侧面图,阴影部分为闭壳肌
而对于让北海道的扇贝共同振动,引发獐子岛扇贝的共鸣。
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目前尚没有研究证明扇贝身上有感知振动的器官。
但另一个感知器官——眼睛,却是出奇地多。
扇贝的一只眼睛
扇贝身上的眼睛数量多达200多个。
每只眼睛的底部有用来反射和聚焦光线到视网膜上的晶体镜片。
但即便如此,它们的视力却并没有很好。
因为这些眼睛只能感知光线的强弱,而不能以高保真度分辨形状。
所以它们也只能通过辨认物体的对比度,从而判断附近是否存在危险。
蓝色标记为扇贝的部分眼睛
虽然扇贝并没有传言中过分夸大的迁徙能力。
但这也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悬着的石头。
因为人类更在意的,是到嘴的扇贝别游走了。
看扇贝游泳的姿势这么销魂,不如今晚宵夜就吃粉丝蒸扇贝吧!
*参考资料
TremblayI, Guderley H E. Possible Prediction of Scallop Swimming Styles from Shell andAdductor Muscle Morphology[J].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2007,36(1):17-30.
张明, 刘项峰, 李华琳,等. 黄海北部虾夷扇贝吊耳养殖技术研究[J]. 水产科学, 2011, 30(12):726-730.
Ent.扇贝会跑路吗[J]? 果壳. 2018.
LiY, Sun X, Hu X, et al. Scallop genome reveals molecular adaptations tosemi-sessile life and neurotoxi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17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