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丑萌预警:上图可见全文颜值
…
我们常说,萌即是正义。
无论是大熊猫、考拉、虎鲸、企鹅……都凭着萌博得了人们的关注。
相较之下,不萌的动物得到的关注少得多。
凡事有例外,裸鼹鼠——不拼颜值拼才华。
不长皮毛又皱巴巴的皮肤、使用过少而退化的小眼睛、形如腊肠的身躯,再加上四颗位置突兀的龅牙……
裸鼹鼠是最丑的鼠类,没有之一。
不过它们虽丑,却有着其他哺乳动物所没有的特殊能力。
它们生活在地道中,过着和蚂蚁、蜜蜂一样的群居生活。
不仅能在氧含量极低的地下环境生存,即使是无氧环境,它们也可以再“屏息”18分钟。
而且,它的寿命比多数鼠类长10倍。
因为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长,连癌症都不怕。
更有研究证明,它们无论1岁还是15岁,永远都只有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
这也就意味着,它有着超强的抗衰老能力,堪称征服了死亡的生物。
真不是本来就看着老,所以抗衰老
那么这么厉害的生物,会如何死去呢?
___________
一只裸鼹鼠将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当小裸鼹鼠出生时,它将在所有族员的簇拥下成长。
特殊的生存环境赋予了它丑的资本。
暗无天日的环境导致它们眼睛和外耳退化。
没有了眼睛,它判断方向就只能靠“触手”。
裸鼹鼠从头至尾有着多达40根长毛,这些长毛是它的触觉器官,凭此清楚地判断方向。
清晰可见的长毛清晰可见的长毛
不过这也不能当作裸鼹鼠长得丑的借口。
裸鼹鼠所属的滨鼠科,都是一群喜欢地下生活的啮齿类动物。
它们大多门齿大而突出,用于挖洞,身体圆柱形,四肢短小,利于洞内行走。
但这个属里的达马拉兰鼹鼠就凭着毛茸茸的外表,扳回一城。
小拉达自认为很萌
小裸鼹鼠大约36天后即可断奶,随后投入到工作中去。
因为裸鼹鼠是真社会性动物,而且是高等动物中仅存的两种真社会性动物(另一种是比它萌的达马拉兰鼹鼠)。
所以它的性别很重要,如果它是雄性中的强者,就能成为女皇的后宫佳丽。
如果它是个雌性,就得作为工鼠辛苦的劳作。
如果是能力不足的雄性,那也去劳作吧。
真社会性物种大概有17000种,大多数是我们所熟知的蜜蜂、蚂蚁。
许多动物不具有社会性,“一个鹿群就是一群鹿”,它们仅仅因为机缘巧合聚在一起。
像人类则是有着“社会”价值观,懂得合作、互利,就能够发挥出团体的力量。
而真社会性动物则走得更远,它们聚居成群,合作照料后代,子代亲代之间有重叠,乃至愿意为了群体终身劳作放弃生育权。
真社会性动物在早期演化阶段时,群体中的成员会趋向拥有相近的血缘关系。
相近的血缘关系让它们愿意为了群体延续牺牲,展现出了利他主义。
也有观点认为,动物会以群体为单位进行自然选择,所有个体都选择了最大化群体利益。
因为群体内部竞争的利益,远不如群体与群体间竞争的利益。
但放在裸鼹鼠的社会中,这种趋势就变得有些奇怪。
是什么让其他裸鼹鼠,甘愿以“仆从”的身份生存,乃至放弃生育的权利?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了女皇的神秘手段——粪便、尿液,或许能够解释少许。
女皇的尿液中有一种信息素能够抑制雌性仆从排卵。
而在分娩期间,又会产生高水平的雌激素——雌甾二醇*。
以吃女皇尿液、粪便为生活调剂的仆从们,在丧失生殖能力的同时,还会对幼崽极为关切。
女皇通过排泄物转移了养育责任,在静养约81天后,又可以进行下一次生育。
*注:雌甾二醇广泛存在于高等动物体内,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主要雌激素。作为女性体内占主导地位的性荷尔蒙,能增进和调节女性器官及副性征的正常发育。
一只正在喂食的裸鼹鼠后
仆从不都是负责哺育后代,也有负责抵御外敌,或是负责寻找食物。
它们四处挖洞,地底挖掘所耗费的能量比行走耗费高处3500倍之多。
对此它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全凭运气。
门牙刨土
它们唯一的策略,就是一窝几十到几百只裸鼹鼠,分头寻找食物。
所幸它们生活在东非,东非的植物为了适应当地环境都会努力深入地下,长出更大的块茎。
只要发现一个和自身体型相近大小的块茎,就够全窝吃上一周。
虽然它们阶级严明,不过食物分配倒是非常的公平。
只是在挖地时所耗费的能量,也得从其他方面节省回来。
哺乳动物一般都是恒温,而它们选择放弃了保持体温,做一只省事的变温动物。
为了温度,天热时它们就缩到地底深处的寒冷洞穴降温,天冷就在地表的温暖洞穴里抱团取暖。
作为雄性的一生,不然辛苦劳作,不然成为精子产出机负责生育。
但如果是一只雌性,那它还有一次改变丑生的机会。
当女皇去世后,雌性之间就会爆发仅有的族内战争,年轻有力的胜利者将成为新的女皇。
继承前女皇的后宫,还有至死方休的生殖任务。
与所有真社会性动物相似,它们的生活毫无趣味可言。
更惨的是,它们还有着远超其他鼠类的生命长度。
在实验室中,它们可以存活长达30年,是多数鼠类的10倍左右。
即使在环境恶劣的户外,只要不被蛇类天敌一锅端,也能活到17年之久。
也正是它漫长的寿命,让它成为实验室新宠。
调查裸鼹鼠寿命是一件费时的事,最早记录的31年(圈养)数据来自动物学家罗谢尔。
罗谢尔从年轻时开始,先后记录3000多只裸鼹鼠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时间。
31年寿命的那只是1980年在野外捕获的标本,直到2010年才逝去。
罗谢尔
一般而言,体量与长寿之间呈正相关的趋势。
从试验数据来看,目前通过药物、饮食干预试验小鼠所能延长的寿命,最多不过40%。
与裸鼹鼠近10倍寿命的差异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而且还另有试验发现,两种寿命最长的鼠类(裸鼹鼠和盲鼹鼠)都非常抗肿瘤。
这些无意间发现的联系,说不定就是解锁人类长寿的关键。
大量研究指出裸鼹鼠一个神技——几乎不患癌症。
不患癌的原因或许不止一条。
裸鼹鼠的基因组里有许多抑癌基因(如ARF基因),也缺少跟癌症发生相关的基因。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家Gorbunova的另一个发现——裸鼹鼠体内高浓度的透明质酸,也是一大要素。
Vera Gorbunova
裸鼹鼠细胞生长时,为了不让细胞感觉太挤,一旦细胞接触就会产生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逐渐填充缝隙,迫使细胞停止分裂,这种机制也叫做“接触抑制”。
而癌细胞最擅长的疯狂复制也会受到接触抑制的限制,分裂两三轮也就焉了。
如果抑制了透明质酸的产生,再用患癌小鼠的病毒蛋白刺激裸鼹鼠细胞,就能观察到肿瘤形成,更证实了这种设想。
*注:这种物质叫做透明质酸,存在于所有动物中,是皮肤和软骨的重要组分之一。不过裸鼹鼠体内透明质酸含量更高,分子大小也是其他生物体的5倍。
透明质酸,又称玻尿酸
不只是抗癌,裸鼹鼠还有各种花式生存技巧。
它能在低氧环境下生存,这与它生活环境有关,地下通风不足,氧气含量时常不足9%。
不过它可不仅仅能在缺氧情况下活动自如,就算在无氧环境下也能撑上不少于18分钟。
绝大多数动物根本不可能撑得住,缺氧环境下无法分解葡萄糖产生能量,能量断供最先死亡的便是高耗能的脑细胞。
一种名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不过裸鼹鼠却能在无氧环境下利用果糖代谢。
果糖代谢只有植物能够办到,但裸鼹鼠却能自如地从“葡萄糖档”切换到“果糖档”。
各个器官凭此正常运转,直到果糖耗尽。
但只要回到氧含量足以生存的环境,就能恢复“葡萄糖档”,安然无恙地继续生存。
植物的果糖代谢
而且裸鼹鼠还不怕痛。
通常而言,感觉神经元遭遇高温和炎症袭击后,神经增长因子会绑定TrkA的感受器。
这会触发TRPV1通道打开,一旦通道被打开,神经元就会告诉大脑:疼痛出现了。
但裸鼹鼠特殊的进化选择,使疼痛信号根本无法传递,让它们对疼痛毫无感觉。
出行各种挤,反正不会疼
或许是各种神技加持,裸鼹鼠展现出了惊人的抗衰老能力。
衰老会导致生理机能减退,更常发生疾病与意外,从而也更容易死亡,衰老的特征之一就是死亡风险上升。
早在1825年,英国数学家本杰明就发现,哺乳动物死亡风险随年龄呈指数增长。
但裸鼹鼠不服这个模型,死亡风险一动不动:
人类出生时0.01%,裸鼹鼠0.01%;
人类5岁时0.5%,裸鼹鼠0.01%;
人类突破天际,裸鼹鼠0.01%,甚至有些下降……
即使年纪渐长,裸鼹鼠依然健康活跃,岁月似乎拿它一点办法没有。
四种动物(马、人、小鼠、裸鼹鼠)在性成熟后的死亡率曲线,图:果壳,游识猷译
不过总说裸鼹鼠如何能活,科学家倒也开始探究裸鼹鼠如何死去。
在研究中,却发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生物学家罗谢尔和她的同事通过记录时间,绘制了裸鼹鼠的死亡率曲线。
他们发现,裸鼹鼠的死亡竟呈现出了如同放射性物质般的半衰期*。
他们手中的圈养裸鼹鼠的半衰期是19年,但这种情况是巧合还是某种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
*注:这里的半衰期是指每个19年,就有相对于总数的一半的个体死亡。
在户外,裸鼹鼠更多死于天敌攻击、饥饿、缺少或是感染。
但在实验室中,裸鼹鼠们却大多死于口腔溃疡,仍是因为难以进食、饮水、遭受感染而死。
裸鼹鼠不惧怕岁月、癌症、疼痛、无氧环境,却最终死于口腔溃疡。
也许对于天不怕地不怕的裸鼹鼠而言,抗性高、衰老慢也算不上好事。
它们无法察觉疼痛,却不代表伤害不存在;不担心缺氧,却不代表不会死于缺氧;不会衰老,却不代表真的长生不死……
它们所受的伤害或许一直都积累在强悍的身体上。
只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伤痛,就被夺了命。
*参考资料
宗华, 粪便让裸鼹鼠变成好“保姆”, 中国科学报, 2015.
张章, 研究揭示裸鼹鼠不怕痛原因, 科学网, 2016.
这种难看的动物,将为人类找到长寿之道?, 环球科学,2018.
绍兴文理学院生物科学系, 细胞生物学, 第十五章.
游识猷, 世上最丑的动物,拥有不会老的超能力, 果壳.
隋小芳, 王凤玲, 杨泽. 从健康衰老的角度看待疾病——来自长寿动物研究的启示,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
Stephanie Pappas, Weird: Naked Mole Rats Don't Die of Old Age, Live Science.
Sarah Deweerdt, Comparative Biology: Naked Ambi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014.
Matt Castle, The Mole Rat Prophecies, damninteresting.com.
Heterocephalus glaber, An ag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