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小男孩都曾有过探险梦,幻想自己能够征服某一片险地。
白雪皑皑而又神秘的南极大陆,指不定成了多少人曾经的梦想之地。
其实在数百年的极地探险历史中,确有着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在此拾梦。
失败者的累累白骨与成功者的荣誉,在这个静谧的大陆格外显眼。
由斯科特带领的英国探险队和阿蒙森带领的挪威探险队,所展开的到达南极大陆的伟大竞赛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
探险不仅靠着一腔热血,还要对行程有着周密的计划、对危机能够沉着处理,坚毅的心和铁血精神使两队都成功抵达南极大陆。
两人都被当作英雄,为了永远记住他们,美国1957年建成的科考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2009年的阿蒙森-斯科特站
只是亘古以来,第一名才能享受所有荣光,两人注定有一人黯然退幕。
在阿蒙森精密的安排中没有漏过任何细节,最终比斯科特早到了一个月,赢得了这场。
而斯科特因为轻视南极的自然之力,接连的失误与遭难,不但丢了第一名,还在归途丢了卿卿性命。
两人皆是时代的英雄,只是成败的划分让他们注定无法沏一杯酒,坐下来笑谈人生。
曾经为了探险而建的避风港
1882年,是第一个国际极地年。
这一年11个国家共计15支考察队,向南极北极发起了冲锋。
700人的宏大队伍最终建立34个固定的观测站和49个临时性的观测点。
还有太多迷题被掩埋在冰川白雪中,它们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探险家,属于极地探险的时代到来了。
阿蒙森正是在这波洪流中崛起的天才探险家。
他年少时听闻许多关于南北极的探险事迹,暗暗立下冲刺极点的志向。
年仅16岁的他跟随比利时的船队,在南极大陆西海岸进行科考活动;24岁时便成功开辟了沟通东西的北冰洋西北航线。
挪威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航海探险家,自然愿意倾力支持他的科考工作。
儿童时期的罗尔德·阿蒙森
阿蒙森最初的愿望是征服北极点。
1906年成名之时,他决定冲击北极点,为了探险准备了许久,资金、人员都筹备就绪。
恰在此时,他得知美国探险家佩里已经到达了北极点,这意味着他的梦想破灭和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阿蒙森成年版
尽管万分失望,他还是迅速调整了状态,将计划转向南极点。
表面上,他仍和往常一样在为了极地探险奔忙,不论朋友们或是队员们都以为此行的目的地仍是北极。
但背地里,他早已开始进行缜密地规划南极之行,携带的物品数量、出行的交通工具都在计划内细致地记录。
由于对于南极大陆不够熟悉,他大量参考前人经验,其中也包括了此行最大的竞争者斯科特的论文。
斯科特本身并非探险家,而是英国一位得力的海军军官。
因为1901年,他作为探险队长组织“发现号”进行了南极大陆探险时,展现出非凡的探险能力而被注意到。
随后他曾尝试冲刺南极点,结果因为食物不足导致坏血症,不得不在接近南极点的位置提前返回。
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充足的经验,斯科特成为英国冲刺南极点的重要人选,是罕见获得国王授勋的探险家。
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
斯科特于1910年6月整装完毕,出发前往南极大陆。
2个月后,阿蒙森的探险队也从挪威出发,目标同样直指南极大陆。
虽然阿蒙森南征计划临时制定,经验也稍逊于斯科特,但别忘了阿蒙森的天赋异禀。
他写下的计划涵盖出行方方面面,规划甚至包括在“1912年1月25日抵达营地结束极点探险”。
阿蒙森突然南行,让斯科特稍感意外,原本南极之行只需战胜以往的自己,而这次他需要面对一个强劲的对手。
而且他的探险并不顺利,还在去往南极大陆的路上,就被海冰围困20天,这在整个探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而阿蒙森的船恰好赶上海冰解冻,一路顺风顺水地抵达南极大陆,几乎同时与斯科特开始建立起步的营地。
阿蒙森和斯科特的南极点竞赛早在基地搭建就已经开始了。
他们各自将船上的物资卸下,随后将物资分批向南极大陆深处运去,在沿途不断设下补给站。
因为太过漫长的道路,又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探险队带着口粮直接出发,遇到大雪天不是饿死便是冻死。
设置补给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足够的补给站为行程作保障才能加大生存几率,也包括最终冲刺后归途也需要补充物资。
阿蒙森带领着4个人、3架雪橇,每架雪橇配备6只爱斯基摩犬,以一天28公里的速度前进着。
对于午餐他也做了特殊的安排,他设计了一款全新的保温瓶,每天出发前生火做饭,将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
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食物也不怕凉了,方便还是其次,省下扎营生火的时间更重要。
他们的速度很快,连着设置了3个补给站。
整个行动一共死了3条狗,损失微乎其微,就将3吨重的物资安全地存放在南极大陆的几个补给站中。
随后他们将迎来南极大陆的冬天,不会有人选择在暴雪和寒冷中出门。
但暴雪之后,下一个夏天来临之时,两支探险队都将发起最后的冲刺。
另一边的斯科特在设置补给站时遇到许多麻烦。
因为对爱斯基摩犬的偏见,他选择以矮种马和履带拖拉机作为主要的雪橇动力。
但松软的雪地却局限了矮种马的发挥,寒冷的天气也使拖拉机报废成一堆烂铁。
斯科特带领11人一路南行,曾遭遇暴风雪阻留3天,在设置第二个补给站时,随行的8匹矮种马已经羸弱不堪。
养马的专家建议他杀掉病怏怏的马留作粮食,继续向南推进,却被斯科特拒绝了。
他命令两名队员将3匹最弱的马送回,其余人继续推进了67公里但损失惨重,超过一半的矮种马葬身冰雪。
这些损失对于斯科特而言是致命的,也将两人之后的差距逐步拉大。
5个月的冬天过去了,第一缕阳光唤醒了两方队员冲刺南极点的心。
阿蒙森一方5个人带着50条狗和4架雪橇,顺着补给站一路前行,甚至还有闲工夫每4天稍微休息一天。
而科斯特的策略显然不同,他组织一个30人队伍,一路上不断缩减人员直至最后选出冲刺小组。
斯科特部分组员
随后双方面临同样的困苦,每日除了呼啸的风雪,便是冰障、冰川、冰原,一望无际却又暗藏凶机。
不仅是外部的危险,常年累月只有白色的风景,足以逼疯一个意志坚定的探险家。
这样的事情在今天都时有发生,在外国南极站上,有的因不甘寂寞、孤独,私自外逃而身亡,有的因酗酒过量而中毒死亡。
在中山站,曾经有个队员忍受不了极度的孤独,一人外出散心,结果全站出动搜寻,还请求澳大利亚南极站派飞机支援。
阿蒙森的团队轻便速度快,腾出的时间用作休息,这也大大减缓了队员们的精神压力。
但他的顺利也没有维持太久,他们攀上3340米的极地高原顶部,面前是看似平坦却冰缝纵横的冰原。
此时他们的粮食不足,他决意选择宰狗补充食物,他们在狗群中磨蹭了一整天,才含泪杀死24只较弱的狗*。
*注:这件事遭致许多非议,主要是为了生存而屠狗的行为让人不适。
阿蒙森在南极
靠着狗肉维持队伍所需,阿蒙森的队伍迅速推进到南纬88°23’——这曾是当时人类最好的记录。
这以后的每一步都是全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突然激动地跳起,大呼“停下,我们胜利了!”
此时四周的景物并没有任何变化,远近都是白色的一片,但若是按天文学方法仔细测量就会发现,这里就是南极点!
阿蒙森的队伍欣喜若狂,支起了帐篷,在极点处插上了挪威国旗。
他们在南极点度过了3天,进行了拍摄和连续24小时的太阳运行观察。
返程之前,阿蒙森为科斯特留下了一封信,他坚信以斯科特的能力一定能够抵达南极点。
他将看到这封信,而无论双方哪一队顺利返程,都能为对方传去喜讯。
离去之时的留影
这样的担心略显多余,他在路上的诸多布置,让返程比来时轻松太多。
阿蒙森等5人安全返回基地,这一天正好是1月25日,与出发前计划的归期一天不差。
阿蒙森的壮举很快通过电讯传遍全世界,而此时斯科特仍在返回基地的路上。
斯科特的队伍远不如阿蒙森顺利,矮种马无法适应大雪天气,不得已只能用人拉雪橇,速度远逊于阿蒙森。
而且他们的运气可谓糟糕透了,坏天气时常阻扰着他们,在南极大陆夏季最温暖的时候,他们竟遇到了“平生见到最大的暴风雪”。
风雪中举步维艰,速度越来越慢,只得不断增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尽全力向终点冲击。
几天后,斯科特宣布成立最后冲击极点的小组,5人小组担负起了整个英国的荣誉。
5人忍受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持续折磨他们。
斯科特凭着让人钦佩的惊人毅力,他们幻想着最终狂欢奔向南极点的欣喜如狂,一点一点迫近目标。
但洁白雪地上的一面国旗让他们不安,尽管如此辛苦,最终还是第二批到达吗?
结果几乎让他们崩溃,扎营后的残迹和狗的脚印已经预示了一切。
显然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第二名再辛苦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五人小队抵达南极点
千万年来无人抵达的南极点在30天内两次有人到访,但两批人心态却截然不同。
斯科特在阿蒙森的帐篷里看到那封他留下的信,无尽感慨让他夜不能寐。
他在日记中写道: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尽的苦难,为了梦想,但现在梦想破灭了。
那天夜晚,5个人就这样安静地坚持完成工作,他们拍了照,观测了太阳,谁也没有安慰谁。
2天后,他们转身离开这片“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失落的人们踏上凶险万分的归途,斯科特在日记写下:回去的路使我感到可怕。
他的预感意外准确,他们再度遭遇可怕的暴风雪天气,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循着原来的脚印往回走。
要知道一旦偏离了方向,错过了补给站,那就必然走向死亡。
他们的衣服已不足以御寒,食物越来越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饭。
身体虚弱、饥饿、雪盲而又疲惫不堪,失去健康的成员奥兹感到自己逐渐成为负担。
斯科特在日记里记下这位坚毅的军人的最后一句话:我去外边走走散散心,可能多呆一会。
此时外面狂风怒号暴雪遮天,英国军人那单薄的身影逐渐远去,他选择了拥抱死亡换取队友的生存机会。
剩下的几人继续前行,他们努力再度前行30公里,此时距离基地仅有17公里。
近在咫尺的希望却被连续9天的暴风雪隔断,他们在这里扎下最后一个营地。
9天后,三人决定不再迈步,爬进各自的睡袋,静候死神的来临。
斯科特的日记
此时基地大本营里的伙伴早已乱作一团。
他们两次想派去救援队接应,都因为恶劣的天气无法成行。
直到七个月后,他们才终于找到了科斯特一行人的尸体,从他的日记中知道他们绝望。
而无论历尽多少困苦,他们始终没有抛下15公斤汇总的岩石标本和资料,因为那是他们此次冒险仅剩的骄傲。
斯科特之墓
在那之后很长时间里,斯科特那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悲剧故事广为流传。
可笑的是,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反而因为顺风顺水,名声和荣誉都不及斯科特。
不过鲜有人知,阿蒙森得知斯科特的死亡后同样痛苦。
尽管两人从未见面,但在大雪冰封的南极大陆,他们相互赋予了对方坚持下去的勇气。
他曾说:如果能让斯科特免于这样的悲剧,我愿意放弃所有的荣誉和金钱。
但阿蒙森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位可敬的竞争对手。
阿蒙森(左)和斯科特(右)
阿蒙森最终也献身给了极地。
56岁那一年,他为了寻找在北极失踪的好友,参加搜救队,最终他的好友被另一只搜救队救助。
但他却再也没能回来,在搜救行动中葬生北极,尸骨不存。
这或许是职业探险家最终的荣誉,两个当时代最负盛名的探险家,最终葬生在地球两端。
但他们的死亡从不是终结,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启明灯。
*参考资料:
金涛, 《阿蒙森——献身极地的探险家》.
Letter from Scott to his wife, lettersofnote.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