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他赌来了百万财富,玩垮了整个法国却也造福了人类 精选

已有 7188 次阅读 2017-12-25 23:2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假如有人宣称自己有办法用最廉价的小商品换来整船整船的黄金,你对此会什么反应?


想必大家会认为他是在痴人说梦,有必要醒一醒了。


然而,早在几个世纪前,一家名叫密西西比的公司就让几乎所有法国人相信了这一美梦。



那时,政府为它无限制发行纸币,人们疯狂地购买它发行的股票。


短短半年,股价就从500利弗尔*变成了18000利弗尔,足足上升了36倍。


然而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它便轰然倒塌了。


纸币急速贬值成废纸,股票瞬间跌破发行价,无数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此时,人们才发现正是当初的贪婪和欲望推动着这一切的发生,使自己陷入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



而这一切的发起人约翰·劳却也是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称他十足的大骗子和居心叵测的阴谋家;有人却将他视为优秀的金融家和天才的理想主义者。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所建立的金融体系,使法国陷入无法控制的贪婪狂潮,并最终走向泡沫破灭的冰点。


17世纪的苏格兰爱丁堡


1671年,约翰·劳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户富裕人家。

他从小就在算术方面上显露出了非比寻常的天赋。

14岁时,他就在父亲的会计事务所中当学徒。

3年后,父亲就去世了,他就带着大笔遗产前往伦敦。

不久,他成了伦敦各大赌场的常客。

总是用周密的数学计算来下注的他基本没怎么输过钱。



他顺风顺水的赌徒生涯便由此开始,这一赌就赌了9年。

直到1694年,他为了一名女子,杀死了情敌,被关进监狱的死牢里。

但很快他就靠贿赂逃了出来,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

他先后在法国、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地方游荡。

作为技术精湛的资深赌徒,他还不费吹灰之力地在欧洲各大赌场里赚得盆满钵满;

而“百万富翁”这一词第一次使用就是用来形容他的。



不仅如此,他还以研究赌博的热情去研究各个国家的银行和金融市场。


经过多年的观察,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就业不足,就应该通过增加货币来提高就业。

这样既不会提高物价水平,又能增加国民产出。一旦产出增加,又会对货币形成进一步的需求。


在国内实现充分就业之后,货币的超额供给又能吸引国外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加本国产出。



可在那个年代,欧洲各国货币还是金属,市场上不是金币就是银币。

数量有限的金属货币又怎么能灵活进行这样的调整呢?

也就是说,仅有金属货币而缺少纸币的辅助,货币永远供不应求,难以让一个国家的商业繁荣起来


于是,他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的小册子。

可小册子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又写了一篇四万字的论文。

文章中主张建立银行,发行纸币,并超前提出“要繁荣,发纸币”的观点,还滔滔不绝地探探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经济的好处。


当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


他提出,为了发行和管理新货币,应该建立一家专管财政税收的银行,并以这些税收和政府掌握的不动产收入作为基础,量入敷出发行纸币。

其中,他有理有据地探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经济的好处。

这比“当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相似的理论早了整整三百年,掌握了很多属于现代货币理论一部分的关键概念。据说凯恩斯就是约翰·劳最著名的粉丝)。


可以说,目前这套在金融学教科书稀松平常的理论在17世纪,却是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


之后,约翰·劳辗转欧洲各个小国,宣扬他的超前理论之时均被无情的拒绝。


奥尔良公爵


然而 , 当劳在法国期间结识了奥尔良公爵 , 这位重要人物在他随后的人生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原来当时的法国政府早已外债高筑,税不抵支。


它正在重铸货币,并试图将币的贵金属含量足足降到原来的1/5。

这意味着老百姓手里的货币迅速贬值数倍。

雪上加霜的是,非法逃税的人越来越多,国民经济几乎全盘崩溃了。



在约翰·劳陈述了自己的伟大想法之后,这位奥尔良公爵任命其为法国的财政部长,开始了法国经济的改革。

为全力支持约翰·劳的改革方案,这位公爵还特地颁布一项法令:


伪造纸币将被处以极刑,并且昭告法国民众:新发的银行纸币可以用来交税。



万事俱备之后,约翰·劳成立的法国第一家私人银行——劳氏银行盛大开业。


这家银行发行大量纸币,并且承诺银行任何网点发出的纸币都可以立刻兑换相当于面值的金币。


为了解除害怕货币贬值的担忧,它还宣传保证价值不变,可以用来交税。


由于 “劳氏纸币 ” 不像贵金属那样常受政府干预而贬值 , 又以贵金属为担保 , 拥有很高的信誉 。
国民开始对它产生信任,逐渐使用新发行的纸币。



纸币的充沛客观上使人们手上的钱多了起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刺激了内需,使商业重获活力。


与此同时,金银币重新回到政府手中,法国政府也能用它偿还外债,居然还有余款供宫廷奢华享受。


此前的经济萧条,准备崩塌的局面仿佛瞬间迎刃而解。


当然 , 与法国经济一同蒸蒸日上的还有劳的信誉。


他的银行在法国各地都建立了分行 , “劳氏银行“ 和 “劳氏纸币 ” 深得人心 。



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的话,约翰·劳成功完成了从一个赌徒到成功银行家的华丽转身,法国人民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没有人能对历史做出明确的选择,即便是那个曾在赌场上驰骋的算术天才。


在那个年代,人们坚信新大陆遍地黄金。


若是有家新公司能够独占这份无尽的财富,那么劳氏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岂不是真正能永久“保值”吗?


密西西比公司


约翰·劳马不停蹄地向摄政王提议,成立这样一家海外殖民公司。


一家名为“密西西比公司”的公司应运而生,它不仅垄断了法国殖民地的所有业务,还有法国烟草公司的销售权。


不久,约翰·劳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摄政王竟然同意,将劳氏公司改名为法兰西皇家银行,并授予其铸造金银币的要权。


除此之外,法国政府还同意密西西比公司发行债券。不过,约翰并没有选择发行债券,而是发行股票。



他先是发行了20万股的新股票,每股面值500利弗尔,可以以公债来抵付。

而当时面值500利弗尔的公债,市场价格仅相当于160利弗尔。

原本打折优惠力度就够大了,他还为众多股民绘制了一副无比绚丽的蓝图。

他承诺,每份500利弗尔的股票,每年都会派发高达200利弗尔的红利。

更让人难以拒绝的是,倘若股民想要出手股票,只要持有期超过半年,公司便可按照票面价值(即500利弗尔)予以赎回。

也就是说,就是你用160利弗尔购买了一份面值500利弗尔的股票,半年后再卖出就能净赚340利弗尔;

而持股一年以上,每年就有200利弗尔的红利。



对于这种稳赚不亏的生意,想必谁也无法拒绝它的诱惑吧。


一时间,法国陷入癫狂的全民炒股状态,很快,约翰发行的20万新股就被抢购一空。


这一年近3倍的涨幅,让法国民众更加疯狂,约翰·劳的家每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都是一群充满希望的股民,等着约翰继续发行股票呢。

而每次增发股票的同时,皇家银行都会跟着增发纸币。


不到一年内,10亿利里弗的新币被印制出来。


此时的人们 , 不仅疯狂地购买股票 , 而且也热衷于花钱。


尽管约翰·劳深知自己的密西西河公司从未掘到一点金,但他看着法国日渐繁荣,更对自己的理论深信不疑:


增发纸币——刺激经济——刺激货币需求;增发纸币——换成股票——抵消国债。



就这样,股票一路暴涨,纸币继续增发。“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终于爆发。

当纸币的严重超发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仅半年,法国的通胀率*竟从4%暴增到23%,足足5倍之多!

当法国民众也渐渐察觉到了,手里的钱越来越多,能买得起的东西却在变少,纸币根本不值钱!

此时,人们就像一开始疯狂购买股票那样,纷纷卖掉股票。

注: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



当时的密西西比河公司也被推下神坛,股价以摧枯腐朽之势跌破发行价。


而无限制发行的纸币也急速贬值,法国民众重新回到水深火热之中。

约翰·劳也从法国人争相讨好的金融学家变成众人眼里的大骗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事实上,约翰·劳的理论并没有错,只是自信的他将人们手中的货币和财富看作是同一回事。


他以为,创造货币就等于在创造财富,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用今天的金融学观点来看,他在没有足够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纸币,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和信用体系崩溃。


而奥尔良公爵则将所有过错算到了约翰头上,没收约翰所有财产,并让他离开法国。




从此,约翰便消失在法国人的视野里,继续他的逃亡之旅。

他坚信,纸币终究会让金属货币退出历史舞台。


直到1929年,约翰在威尼斯去世后,法国人忍不住写了这样一篇墓志铭:


一位苏格兰人长眠于此,他的计算技巧无人匹敌,用简单的数学法则,让法国倾家荡产。


普希金


对于约翰的一生,许多人褒贬不一。


有人称他是十足的大骗子,甚至普希金这样写道:“那时约翰·劳出现了,贪得无厌、纸醉金迷、听天由命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结果是产业荡光,道德丧尽。法国人在欢笑,在敲算盘,而国家则在讽刺喜剧的嬉戏的叠句声中土崩瓦解。”



孟德斯鸠


然而,另外一种声音则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他是优秀的金融家和天才的理想主义者。毕竟他的理论至今用于解决经济学的


孟德斯鸠写道:“约翰·劳更多地爱他的思想,而不是爱金钱。


正如《幻想与癫狂》一书所言:“与其说他骗人,不如说他是受骗;"



确也如此,无论多高明的赌徒,也算不出浮躁人心的膨胀率。

毕竟,真正拖垮整个法国的是无法节制的欲望。

*参考资料

张平平.约翰·劳:生于危机的风暴之子[J].新产经,2012(03):68-69.

章凝.金钱的疯狂——密西西比泡沫始末[J].金融博览2009(01):84-85.

经济大泡沫中的赌徒[J].中国企业家,2009(01):26.

书籍:《幻想与癫狂:金融危机经典案例》、《大赌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91458.html

上一篇:悲情的图-144:生于苏联的世界第一架超音速客机
下一篇:减肥药百年发展史,从未诞生一款拯救胖子的灵药
收藏 IP: 183.240.27.*| 热度|

14 武夷山 吕洪波 吴桂生 张骥 闫钟峰 杨顺楷 周少祥 霍振全 梁红斌 迟延崑 杨金波 王宗海 zjzhaokeqin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