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u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八卦物理,管窥大千

博文

欧洲中微子的父子之战 精选

已有 7057 次阅读 2012-5-13 03:26 |个人分类:物理八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诺贝尔奖, 中国人, 探测器, Everything


前几天在意大利Gran Sasso国家实验室参加了一个中微子研讨会,这是专门因大亚湾实验的新发现而召开的研讨会,讨论大亚湾测得大的$\theta_{13}$混合角后,欧洲中微子的研究计划。


前两天的报告讲现状,我的报告排在第一个。到第三天好戏才开演,原来主要就是两个方案,一个是安德.鲁比亚,坐在会场左前方,要在芬兰修一个巨大的液氩探测器,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中微子向北打2千多公里。另一个是他爹,诺贝尔奖获得者卡罗.鲁比亚,对称地坐在会场右前方,要在Gran Sasso以现有600吨的ICARUS探测器为原型,修几个同样大小的探测器,CERN的中微子向南打7百多公里,并称液氩探测器技术(是他发明的)唯一被证明可行的,就是ICARUS的设计,费米实验室和小鲁的大探测器方案根本不可行,只能模块化。小鲁的方案我们早就听说过,老鲁的还不知名。老鲁的报告大概是他自己算、自己写的,小鲁在底下直嚷嚷:你应该考虑能量精度!5MeV那里没有流强!支持在芬兰修探测器的还有其它方案和其他人,不知道小鲁不出面的话,有没有人敢站出来跟老鲁叫板。


小鲁开会第一天没来,老鲁第一二天都没来。第二天晚上聚餐时,老鲁晃来了,来到我们桌说:“听说Chinese can do everything,very good!”在我第一天的报告中,说大亚湾二期可以测中微子质量等级,可以精确测量4个混合参数,同时,如果小型超导回旋加速器取得突破的话,It is possible to do everything(即同时精确测量全部6个混合参数)。他没来听报告,不知道谁向他汇报了。我没搞明白他什么意思,大概不算是好话。如果我们都干了,他们还干什么?


第三天小鲁抨击老鲁时说,你的方案没有考虑质量等级测量,只考虑了CP破坏(表征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的相位角),当然,你可以说some Chinese guys will do it……。话音刚落,周围好几个意大利人朝我笑表示歉意。老鲁的方案造价只有2亿多欧元,小鲁的方案没说造价,问了就说先关注科学目标。估计要贵好几倍。


接下来CERN的加速器代表报告,说:“向南走还是向北走?做为一个希腊人,我当然希望向南,不过最近希腊的日子不太好过……”最后会议总结人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大家接着打……


大亚湾之后的中微子研究,日本T2K实验的发言人小林隆和郑章基教授给大亚湾的贺信最有代表性:“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光明前景令人激动不已。有了这个大的$\theta_{13}$混合角,若上天继续眷顾我们,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可以揭开质量等级和CP破坏的奥秘。”


上个月美国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美国能源部任命的一个研究小组提交了报告,在美国的长基线实验方案LBNE(Long Baseline Neutrino Experiment)中,倾向于选择水切伦科夫探测器方案,并公开了。不料上交能源部后被否决,要求选液氩探测器方案。研究小组的人气得要死,你自己早就有主意了,还假模假样地让我们提交研究报告干什么?这次来报告的就是33k吨、位于南达科它州的DUSEL实验室(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y)的液氩探测器方案。美国人还是很尊重领导的,不再提水切伦科夫了,毕竟钱攢在他手上。


日本的方案是Hyper-K,在现在Super-K附近,一百万吨的水切伦科夫方案。看上去可能最靠谱。


大亚湾二期实验是唯一的反应堆实验(韩国人也厚着脸皮说了一句,他们也可以做),除非天上掉馅饼(好象也掉过),在几年内加速器小型化取得突破,否则我们测不了CP破坏,但是质量等级和混合参数的精确测量是最有竞争力的。

 

 


 



聚焦中微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183-570258.html

上一篇:机票陷井
下一篇:科学与舞蹈
收藏 IP: 118.194.214.*| 热度|

34 曹聪 马红孺 刘全慧 陈学雷 武夷山 周华 单博炜 邢志忠 边一 张明 周杰文 王涛 孙宝玺 李霜文 李宇斌 林涛 秦鸿翼 张鹏举 王婵娟 郭向云 王伟 傅蕴德 邸利会 王春艳 呼延雪莹 刘颖彪 Simple2010 wangweiyaling Chenkb fedric crossludo peach2011 wliming jlx196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