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草堂——猪の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mengjin 行为上保守,思想上激进

博文

论大型科研项目的局限性 精选

已有 20380 次阅读 2010-11-28 14:19 |个人分类:科研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根源, 大型项目, 中小项目, 产出效率

       对于科研项目的相关讨论,大型科研项目历来都是焦点中的焦点,人们的评价也多是贬大于褒。前一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最后以科技部不太令人信服的回应收场的施、饶事件的核心就是抨击国内大型项目经费分配的现有弊端。今天周末,我也顺便来谈谈国内的大型科研项目。

1. 国内青睐大型项目的根源

1.1. “两弹一星”大型工程指导思想全面引入科研领域的结果

        在世界科技史上,确实有多例大型项目的成功例子,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其他规模稍次一些的大型项目等。但是,我们必须得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成功的例子几乎都可归为工程类项目。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都是毫无争议的大工程项目。在生命科学领域,积累基础数据的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可以归为工程项目的范畴。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落后,国内科技界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两弹一星”这几件倾全国之力树立起来的成功范例。中国是一个事事都讲政治的国家,而中国政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树立榜样。“两弹一星”这类大型项目的成功无疑为中国科技树立了“自力更生、奋勇拼搏”的学习榜样。但是,国内科技界学习榜样并没有学到精髓,反而只学到了“大”的表象。导致国内青睐大型课题背后的深层根源就是来自于“两弹一星”的榜样力量。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工程类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与其他类型的科研项目是迥然不同的。显然,忽略基础研究等其他科研领域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大型工程项目的指导思想全面引入其他科研领域,一味追求“大”的做法实际上是毫不可取,甚至是大错而特错。

1.2. 国内本末倒置的科研评价机制

       另一个导致国内青睐大型项目的重要原因是国内错位的科研评价机制。当前国内的科研评价机制是重投入、轻产出。在中国,评价一个科研人员是否优秀不是看他的产出如何优秀,而是主要看他拿了多少科研经费。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畸形评价机制。在这种畸形、错位的指导思想下,一些科研牛人的重点不再是如何去做科研,而是主要想着如何去捞到大钱。与此同时,在科研管理上,争取到的大型项目数量也成了各单位科研政绩的重要评价指标。国内本末倒置的科研评价机制无疑成了“科研牛人”青睐大型项目的直接推手。

1.3. 缺乏应有的竞争强度,顶级专家们乐于拉关系组织大型项目

        顶级专家们利用关系网组织大型项目基本没有被PK掉的竞争风险,由于没有足够的竞争强度,又能名利双收,这等好事只有白痴才不愿意干,所以顶级专家们也乐于利用“关系网”组织大型项目。基于“顶级专家”拉关系牵头的大课题立项模式已在国内蔚然成风。在这种风气的驱使之下,无论是主动去做还是不得已而被动去做,那些有知名度的学者对大型项目必然是“我的眼中只有你”。在目前,如果科研经费的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大型项目的立项、申请也许可以基本做到程序公正,但根本无法做到事实公正。

2. 大型科研项目的局限性

2.1. 大型科研项目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和学科条件

        科学网名博李宁先生在其博文《简评科技部发言人回应施一公饶毅事件》中说到:“靠顶级专家拉关系立项而造成浪费的现象有很多,同时其结果是建成丰功伟业的例子也不少。”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但为了避免误导科技政策的决策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依靠大型项目建成丰功伟业的例子主要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或一个学科、行业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在常规时期,这种例子却寥寥可数。我们不应否定大型项目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注意到大型项目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和学科条件。靠顶级专家的公益精神组织大型项目来建立丰功伟业只能多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特定学科的特定发展时期。在常规时期,根据真实需求,组织部分的大型项目是可以的,但更多的研究都没必要用大项目来完成,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大面积地依靠所谓的顶级专家利用关系组织大项目则是不可取的。

2.2. 在常规时期,大型项目降低产出效率、扼杀基础创新

2.2.1. 国内各部委项目的产出比较与国际上的证据

        在我国以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代表的各部委所管理的项目中,科技部以大型项目为主,而基金委以中、小项目为主。多年的实践表明,基金委的中、小项目产出效率远高于科技部的大型项目。基金委某些学科的实际评估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经费额度范围内,产出质量和数量与经费多少没有明显的关系。科技部也有少量几十万规模的小项目,不知道科技部自己做过评估没有,是不是也有中、小项目单位经费的产出效率高于大型项目的相似结论。反正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横向比较,表明了中、小型科研项目的产出效率更高。

       国内如此,那么国际上又是如何呢?科学网博主周耀旗先生在其博文《为改革研究经费分配建言》中介绍了美国NIH国家通用医学研究所对科研经费绩效的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也发现,如果研究人员每年的经费太多(70万以上),其文章的质量和数量都下降了,其中质量下降得更为严重(如图)。

       结合国内各部委的比较结果和国际上的证据,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型科研项目降低产出效率。而科研经费产出效率的降低,其效果相当于科研经费的某种浪费。

2.2.2. 从历届诺奖成果看基础研究领域大型课题的局限性

       显然,在常规时期,与大型项目相比,中、小型项目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在基础研究领域,大项目不但因经费使用效率的降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浪费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科技创新。从历届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来看,最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都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很多诺贝尔奖成果反而是用小钱做出来的,大型课题的大钱砸不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预期性,这种不可预期性既包括成果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取得成果的人。即从管理者的角度,您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具体的成果,也无法肯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能取得重大成果。诺贝尔奖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原创性的重大研究突破往往都出自获奖人还未建立学术声望之时,而当他们还是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之时,谁也无法事先预知由于大型项目的计划性太强,立项时成果的大体内容基本可以提前预期,也许项目完成后文章的IF较高,但成果的原创性却往往要打折扣。同时,由于大型项目的经费太过集中,只能掌握在极少一部分知名学者手里,资助面的骤减必然会使更多尚未建立学术声望的年轻人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恰恰就是在这些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中,如果能拆分部分大项目而为他们保障一些基本科研经费,一些不可预期的原创成果也许就产生了,但如果没有经费,那就100%被无情地扼杀了

       所以,至少在基础研究领域,大型项目还是应该适度控制一下为好!

【图片引自周耀旗博客】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006-388257.html

上一篇:普通水平的研究对科技发展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低头看星星”与“仰头过水坑”
收藏 IP: .*| 热度|

53 茹永新 刘全慧 邹谋炎 贾克功 向峥嵘 陈儒军 刘进平 孙学军 朱志敏 罗帆 周永胜 梁建华 陈安 戴小华 王辉 信忠保 牛登科 杨顺楷 杨洪强 刘立 毛培宏 唐小卿 李鹤平 吉宗祥 佟冬 杨正瓴 吕喆 牛丕业 邹滨 王启云 鲍海飞 许培扬 周家喜 王有基 强文丽 李孔斋 徐耀 姜洪洲 姜咏江 刘广明 曾兆华 王随继 水迎波 刘欢 庞国飞 杨锡福 xiexmbs lftkf neilchau khphy2008 zjie8108 xqhuang huxuanlai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