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l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lr

博文

两坐标系之间可能的关系

已有 2296 次阅读 2015-12-23 09:23 |个人分类:时空认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两坐标系之间可能的关系

 

   1)假定从全宇宙时空背景中,割裂出两个局部时空,分别称为ABA中的代表性的物体为A,坐标系可以以A为原点建立,B中的代表性物体为B,坐标系以B为原点建立。

   2)第一行。假定AB的距离很远,以至于彼此之间除光信号通讯外,没有相互性的作用,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很小和可忽略的情形)。

   3)第二行。假定AB的距离很近,以至于两者实际上可以统一采用局部坐标系A

   4)第三行。假定AB的距离介于行一情况和行二情况之间。

   5)针对以上情形,继续梳理两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哪些。

   6)第一列。A为宏观物质体,B也为宏观物质体,坐标系B相对坐标系A(物体A)做低速和匀速的运动。

   7)第二列。A为宏观物质体,B也为宏观物质体,坐标系B相对坐标系A(物体A)做高速和匀速的运动。

   8)第三列。A为宏观物质体,B为微观粒子,B相对于A以高速(接近于光速)运动。

   9)第四列。A为微观粒子,B也为微观粒子,二者之间如果不专门研究量子纠缠的话,似乎没有必要再研究两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10)第五列。坐标系B相对坐标系A(物体A)做变速运动(变速系的类似洛伦兹变换的转换关系是什么?蒋志方《变速系相对性原理》的内容,后面再开新博克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给出介绍/评述)。

   11)以上情况,各行、列,可以进行排列、组合。

   12)第五列情形是复杂性的,可能涉及到力;其他各种情况,核心是洛伦兹变换(关于洛伦兹变换,注意孟庆潭《洛伦兹变换初探》,其中的主要内容,后面再开新博克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给出介绍);根据前面各篇文章的讨论,比如博文作者在选择上更倾向于“位置-速度”这样的运动学描述,在回避力/引力的概念的情况下,并不是就不能够处理宏观领域中诸现象了。当前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为什么不是“运动学描述性的视角”向下逐渐深入至微观领域事物?现状是微观领域事物普遍采用“动力学/因果的视角”,并且在三种力相互作用统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要求做到与引力的大统一,物理学的研究做如此的方向性选择,有什么根据和道理没有?(感觉其背后有数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化、更加抽象化的影子)

   13)关于坐标系AB角色互换的问题。例如第三列的情况,狭义相对论最能够显示效力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固定的地面坐标系,研究高能粒子碰撞实验室中的粒子的行为,普遍承认要考虑相对论效应。为什么不是微观粒子固定,而全世界都在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做反向的运动呢?(孟庆潭《洛伦兹变换初探》中有相关的讨论)

   14)关于描述性的视角,还可以考察薛定谔方程。该方程本就是演进性的、描述性的视角;几率诠释本身也是要排斥决定性理论的;一定要将量子力学与因果问题联系起来的话,可以嗅出“多则异也”的意味(量子力学是少和个别的理论;就这个问题叫真的人会提及“量子统计”),其他涉及因果的典型探讨如“薛定谔的猫”。

   15)关于因果、熵增、时间等的箭头指向,以后再开新博客文讨论。在此举两个例子,以说明《时间之矢与阿基米德之点: 物理学时间的新方向》(() 胡·普赖斯著; 肖巍译)作者的“超脱性”的视点。一是拉弓射箭所涉及的两个过程,释放弓弦,弓箭射出,这个过程就弓弦而论是一种熵增,也就是弓弦从紧张状态恢复最可几的常规状态,但是前面的拉弓的过程显然是一种“熵减”,熵减因为有人的因素,“客观”的物理学家一般倾向于直接忽略掉,而“客观”的、人工不干预的过程,就全部是“熵增”性的了,这样就成为一种选择性的“客观理论”。第二个例子,是《时间之矢与阿基米德之点: 物理学时间的新方向》书中的开啤酒瓶例。打开啤酒瓶子盖后,泡沫从酒瓶口冒出来;泡沫冒出当然意味着二氧化碳气体的熵增,但是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入并封存在瓶中的“熵减”的过程,通常就不提了;这也是一种“选择性的忽视”。

   其他还有一些单向性的箭头,不能够做这里的两个例子这样的简单的评注,但是上面那本书的作者提示人们尽可能从一种超越性的视点,回避人为的选择性,由此来看待箭头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16888-945250.html

上一篇:低速和宏观运动的物理学
下一篇:多体系统与质心
收藏 IP: 166.11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