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是英国人发明的,
Wikipedia有对乒乓球历史的很好的描述。乒乓球运动的兴起跟几个技术革命密切相关,球板,胶皮,球等的制造工艺的改进使得这个运动更有趣,更普及。
其实,乒乓球在美国很普及,许多家庭的车库里都有乒乓球台,学校的健身房也都有球台,大家都玩,就是把它当真的人不多,不象在中国,乒乓球享有“国球”的待遇。为什么乒乓球在美国没有那么时兴?
看看美国人比较喜欢的美式足球,棒球,篮球,再看看乒乓球,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了:乒乓球的“商业化”程度不高,赚钱的机会少。
凡是美国人喜欢的体育运动都是比较适合上电视的,有戏剧性的,有“暴力”对抗的;乒乓球太小,太快,技巧性太高。为了增加乒乓球的娱乐性,国际乒联有很多改进措施,有些看上去是为了限制中国人赢球,其实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看懂乒乓球:(1)球的大小有了改变,把球做大些,速度放慢些,多几个回合。这样不会就是发球-抢攻-捡球,没看头。(2)正反胶皮不同颜色,让对方预先知道大概的旋转特性。这也是为了多几个回合,好看些。(3) 记分规则改变了,不是21个球,变成11个球,更象网球。这样增加了戏剧性。
不过,不管怎么改,乒乓球还是不够酷,没有“暴力”对抗,没有看上去雄性激素很高的器械。
想到写乒乓球,是因为看到
鲍海飞网友的这篇有关杨氏太极拳的博客。文章说杨氏太极拳的普及得利于两个重要因素:(1)杨露禅进王府献技,得到皇帝老师翁同龢“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的“权威认可”;(2)把太极拳简化,让普通人(包括后宫娘娘)都能学会。
从杨氏太极拳的普及和乒乓球市场受阻这两个案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体育项目是否普及除了取决于参与运动的运动员以外,更要顾及观众的胃口:要让玩的人高兴,看的人喜欢。我乒乓球也玩,太极拳也打。不过太极拳不是学的流行的杨氏太极,而是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跟上一医生物教研组的一个老师学的他家传的一套常式太极拳。
任何事情都有精和广两个方面,曲高和寡,太专了就容易失去群众基础。乒乓球也好,太极拳也罢,不能只从玩家的角度看问题。乒乓球打得越快,旋转性越高,技巧越深奥,观众越少,最后结果就是项目不能得到普及。科技产品的市场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科学本身,还好顾及大众市场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需求。不然一些高精尖的科研项目就会让大众失去同情和理解,最后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参考博文:
从两个公司的产品看创新起点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鸿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605708.html
上一篇:
最佳出国和回国年龄:25出35回?下一篇:
炼一吨钢仅赚1.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