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有限的科研起步经费如何花?

已有 7680 次阅读 2012-6-13 01:12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如何

最近在韩国讲学碰到一位将要回国的博士后科学家,他在广东得到一个学校的任职机会,有一笔启动经费。他问我这笔钱怎样花比较好?

在科研生涯起步的早期有一笔起步经费是难得的机会,这笔钱要好好规划一下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有限的经费如何花才能得到最佳结果?如果我处于起步阶段有那么几百万人民币的经费,该如何使用?

钱,可以买试剂,买仪器,买人力,买关系,钱多的还可以买别人的成果。

这笔经费的花法有点象在赌博,押宝押在什么上赢的几率才更大?

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对机会的判断的问题,这里还是一个有关机会判断的问题。不过是针对新起步的科研人员而言的。如果是我,我该如何盘算?

这个朋友问我实际上是讨论是否该做iCubate2.0开放平台的问题,我给他分析了iCubate技术平台带来的机会:
(1) iCubate平台比较新,国内还刚刚开始被注意到。但是新也是一种风险,可能有失败的可能。不过新也是一个机会,因为领先他人出成果的机会就比那些陈旧的技术平台多。
(2)iCubate平台比较全面,从核酸提取开始,全自动地完成核酸扩增和检测。这些是现有的仪器平台所没有的。
(3)iCubate平台是开放的,谁都可以开发产品而且能控制产品自身内容的知识产权,把产品一路送到临床或者其他的终端用户,进入市场。其他的技术平台得到市场准入机会需要付出很大的前期投入(资金和研发时间)。
(4)iCubate平台上手比较快。学习快,研发快。

可是,购买这样一个技术平台需要上百万人民币,这对一个初入行业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了。这个风险如何评估?是否值得去承担?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和风险相对的回报了:
(1)新的技术平台上面相关的论文很少,无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验证新产品,都有发表论文的机会。
(2)整合完好的技术平台看上去贵些,实际上是替代了三个不同的仪器(核酸提取,扩增,和检测),而且还不用专门为分子诊断做四间隔离的实验室(通常的分子实验室都需要隔离核酸提取,扩增,检测,避免污染导致假阳性)。有了iCubate技术平台还节省了实验室装修需要的相关费用。
(3)开放的技术平台使自己的成果能够直接服务市场。假设使用qPCR技术,研发出了产品还需要得到其他公司的市场许可。通常费用都很高。比如当年我在Luminex技术平台上开发产品,每个产品要先交三十万美金的“入门费”,产品开发出来没个销售还要给他们8%的“买路钱”。qPCR的门槛就更高,当年德国一个小公司从罗氏那里拿到一个非排他性的使用权竟要花两千万美金!
(4)能够在上手快的平台上开发试剂,就能多产高效,迅速打开局面。

其实,对任何一个刚起步的人都是一样的。科研起步经费是用来买自由的,不得掉以轻心。这样的机会大概是2%,  不管是搞科学发现的还是做技术开发的,有限的经费都是为了去购买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这笔钱花好了,就能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花得不好,很可能再难得到翻身得机会。钱,买的是独立的机会。什么时候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真正要的其实不是钱,而是自由。

没有人真的有百分之百的自由,可是那些有98%自由的人一定活得比那些只有18%自由的人潇洒。

这篇《你自由吗?》的博文中我说过:如果我有80%的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我就是幸福的;如果我有60%的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我就是快乐的;而如果我只有10%的时间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那我就是痛苦的;如果我完全不能做我喜欢的事情,那我就不能活下去了。

有限的科研起步经费要花在刀刃上,要能开辟出一个新的局面来,能展现出更多的机会来。这笔钱,也是你摆脱目前困境的一个机会。如果你不喜欢你现在所做的,这也是一个难的的从新开始的机会。

钱越多的人机会也越多,因为他们不怕失败;钱少的人机会就更值得珍惜,因为他们输不起。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钱少的人要想获得他人没有的机会就常常需要“赌”一把,去承担他人所不愿承担的风险。而真正的好机会,就是那些风险并不大,只是别人又还没有注意到的机遇。

“机会主义者”常常被当作贬义词,好像他们总是在找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工作。其实,懂得找机会的人不一定就是工作不努力的人,他们工作一样努力甚至超常地努力,只是他们工作得更巧妙罢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581575.html

上一篇:如何判断机会?
下一篇:跨学科合作是牛人们的专利吗?
收藏 IP: 64.89.97.*| 热度|

5 曹聪 张骥 王春艳 武夷山 孙国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