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分子诊断技术开发:吸取他人的教训 精选

已有 8248 次阅读 2011-9-25 21:58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这几天在给汤一苇教授赶写书(《微生物诊断新技术》再版)的章节。第一版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了(第一版我写的章节),里面讲过的一些公司已经不存在了。


在讨论检测平台的时候,我想列出一些具有核酸检测平台的公司。才发现上市公司Nanosphere的情形不佳,这家07年底上市的公司股价一路下滑。从开始的$18.75降到现在的不到两块钱了:



这家公司的核心技术是纳米金属颗粒,并研制出了一个全自动的检测平台。因为纳米检测比荧光更敏感,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很“牛”,声称检测可以摆脱扩增步骤直接对靶基因进行。可是结果是产品有限,市场接受的速度也有限。去年收入仅一百八十万美金,而支出却要三千多万美金。


照说这个技术不错,为什么没能做得更好?我觉得一个关键的战略问题就是开始的技术定位没有做好。既然是一个很好的检测平台,就应该把核心技术做好,然后去 纵向合作,整合其它技术(如标本处理,扩增)。他们一上来就说不需要扩增,可是自己又迟迟开发不出不需要扩增的产品来。原因就是忽视了临床诊断需要的信噪 比。我多次强调分子诊断需要注意信噪比,原因是临床标本都很“脏”,背景很高,如果不把信号扩增得大些,再大些,即使检测到了信号,因为噪音太大,你也不敢相信。这就是检测平台的软肋。


现在一些热衷测序的也很得意地说不用扩增。以后市场上还是会碰壁的。因为高通量测序说到底也还是一个检测平台,并没有去增加信噪比。好在,测序技术有更多的应用,比Nanosphere的前景广阔些。Nanosphere还算是在产业化方面走得很靠前得公司了,另外的Nanogene公司已经消失, 其它一些以芯片为检测平台的临床公司也在下滑。原因都是没有Vertical Integration,没有很好地纵向整合几个关键的技术环节。如果技术没有整合好,就需要在商业模式上留出整合的空间。可惜很多公司都认为自己的技术足够强,不需要和他人合作,结果到了市场上才碰到硬的。


没有那个技术是完美的,总是有完善的机会。我们也不应该等完美了再去尝试市场化。看别人的公司的成败,也能时刻提醒自己,多分析一下自己技术的不足之处,那些地方有明显的漏洞。如果有漏洞,应该如何挽救。


和Nanosphere比,我们iCubate的优点是整合了多重扩增步骤。他们用纳米颗粒做检测,我们却用的玻璃芯片杂交,荧光扫描的检测方法。我们甚至还向上游更迈进了一步,整合了核酸提取的步骤。这也是我们进入市场推后一年的原因:原设计是不包括核酸提取的。我本想故意留一个“缺口”,让众多的自动 化核酸提取技术能整合近来。可是当开始做FDA报批的时候才觉悟过来。如果我们不包括核酸提取,报批的时候就需要增加很多的费用。因为临床验证就需要证明 我们的扩增和检测平台能和不同的核酸提取平台接轨。与其花钱给别人开拓市场,还不如把核酸提取步骤也整合到iCubate仪器中去。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把市场做好,把仪器和试剂的价格再降低,把检测的速度再提高,然后把开放平台做好,能够有后续的大批量优秀的试剂,充实的内容。


在几次会展上,Nanosphere 公司的研发和市场人员都来我们展台摸情况。他们也很看好我们的技术平台。其实,我们的arm-PCR也可以向他们开放,或许能够挽救一下这个检测平台。不 过,美国公司有的时候也很顽固,不愿意改经营模式。尤其是上市公司,他们已经向股民承诺了,也一再说他们不需要扩增,回头再去找有扩增技术的公司合作,岂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


技术都是有一定的市场寿命的,再好的技术也可能有过时的时候。关键是要认识到这一点,让自己的技术在它的有生之年多增加些社会价值。就和人一样,不是吗?能让有限的生命发光,“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 使自己的努力能够有助于他人,也就够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90370.html

上一篇:成立一个生物技术公司需要多少钱?
下一篇:美国医生怎样把癌症的诊断讲给病人听?
收藏 IP: 69.1.36.*| 热度|

8 张俊鹏 谢鑫 赵凤光 曹聪 王孝养 刘晓峰 邸利会 韩勇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