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砍柴不亏磨刀功 精选

已有 5537 次阅读 2010-8-2 02:06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是科学发现往往受工具的限制。可是不是所有的科学家对工具的追求都是那么迫切的,很多人受着“现状”的约束还没有压抑感。

记得我刚刚进入医学遗传学领域的时候,当时的高科技就是做染色体的高分辨显带:设法得到分裂早期的染色体还没有完全包装紧时的分裂相,这样就能看到很多带纹。一般的分裂相有300-500条带纹,高分辨可以看到800甚至一千以上。看到的多就更容易找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突变点,也能使致病基因定位更加准确。

现在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一下子就能找到突变了(还是很贵,但是已经可行了)。那么,有多少科学家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把科研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高分辨染色体分析?成果当然是有的,可是那个工具的局限性现在看来就很大了。

看历史的缺点谁都会,可是我们是否都有眼光能看到现在的技术缺陷呢?有能否看到将来的技术缺陷呢?

比如看现在的免疫学,基本工具都是和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有关的,另外就是transgenic mouse等遗传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三四十年的数据了,是众多学说的基石。那么,新一代的免疫组库测序技术能带来什么样的新视野?提出什么新假说?

换个说法,如果我手头有利器,有崭新的斧头,我应该如何砍柴?

这个问题其实跟砍柴目的有关:是砍柴建房?砍柴烧火?还是砍柴去卖?

毫无疑问,我们都想用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回报,可是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投入产出比就完全不同。用一个已经是处在强弓之末的技术,我们就不得不加大劳动力和覆盖面才能有所收获;而新技术就应该去强占制高点,先去做那些受限于老技术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不受老技术的约束,敢于问新的问题,才能不愧于新技术。

回头再看免疫学:因为受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等主流技术的影响,几乎所有免疫细胞的功能分类和功能描述都是跟着表面抗原走的。这样做是否有缺点和局限?具有相同表面抗原的细胞群体是否还能进一步细分?如果不用表面抗原呢?

有些新技术是让人们看到更多更详细。比如光镜水平的细胞学认为细胞质是空的,没戏。到了更进一步的电镜等显微技术才让人们看到细胞器和更详细的结构。

还有一些技术是让人们在原有基础上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比如在显微镜的基础上加上免疫荧光,于是一个动态的功能观察就成为可能了。

流式细胞仪有让我们更注重细胞的表面抗原的倾向,我们要有意地防止这个局限给我们带来的思维束搏。

不能拿着把费了很大力气磨出来的快刀,结果还是去砍灌木当柴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49249.html

上一篇:美国基础教育的失败
下一篇:疫苗开发就是“山寨”一把机体的免疫系统
收藏 IP: .*| 热度|

8 孟津 孙学军 苏红 高建国 张旭 王永林 郑永军 曾新林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