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跑了两周,有个“重大”发现:各级政府现在就是生物技术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大笔大笔的钱下去,遍地开花。
那政府投入和民间风投有什么差别?传统的商业风投考查项目主要考虑四个因素:
首先他们要看技术,看技术是否是真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如何?技术壁垒是否很好?技术离市场和盈利有多远?其次是看团队,团队是否有经验,有应变的能力,有信心,有决心,有干劲,象饿狼一样能拼。接下来,商业风投要看这个项目的风险有多大?回报有多大?退出机制是否明确?是否有明确的时间表?
可是当政府扮演风投的角色时,这些通常风投的要素可能就都变了:
政府做风投(或者说是“疯投”或叫出”风头“更确切),因为管投资的人并不是最懂行的,所以对技术的真实性,知识产权等就没有办法评估,所以就听公司老总讲,看看口号到底能喊多响,调子到底能唱多高;团队的评估变成了和领导的关系有多硬;回报不是创收方面的回报,而是是否能继续把故事讲下去。风险也不是市场风险,而是政治风险,是否有可能丢官?一个好的生物技术项目,可能要十年才有结果,而一般官员的任期只有三四年。他(她)在台上关心的当然是任期内的效益。
看到太多太多很滥的项目拿到了很多很多的经费,心疼;另一方面,还没看到好的项目拿到大笔经费,心焦。
不过到是看到一个好的趋势,不少政府把钱交给更专业的实体去运作:比如苏州的纳米生物园是企业化管理的;还有不少政府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有专业人员来投。
可是很大很大的项目,一般还都是领导拍脑门,部下拍胸脯定下的。而且,上上下下都非常”自信“他们的选择,不用咨询专家,听不进(也从不主动寻求)不同意见。
难怪很多外国人问:“政府这么大的手笔,如何知道没有投错呢?”
政府官员的回答通常是:“建一公里高速铁路是上亿元,投一百个生物技术小公司也是一亿元;哪怕一个成功,我就没有错。”
的确,按这种说法,把钱化在生物技术上怎么花都没有错。让大大小小的科学家“浪费”一点钱,远远比被贪官们吃掉玩掉要好多了。更何况还培养了大批的“人材”呢?
可是,可是!可是!! 咳。。。
王春林博士总结得好,他说:“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那现在众多政府的孵化器不就是在孵化成功之母呢吗?”
看来,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其实官方看得也很清楚:“先解决母鸡的问题。”
不过,聪明的创业者还是很多,他们能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脚踏实地地去做些成绩来。
怕就怕那些霸占了政府资源,又不能,也不会,更不愿去做真正的生物技术的那些“败类”。一些冒充千里马的人又刚好碰上了一帮扮演伯乐的人,于是纳税人的钱就被烧来取暖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37596.html
上一篇:
在南京参加全国院内感染会议下一篇:
iPhone 4上市让我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