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如何获得科研创新的机会? 精选

已有 11911 次阅读 2010-2-24 04:25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十年二十年前,医学遗传学刚刚时兴的时候,出成绩要靠科学家手头有病人“资源”。因为遗传病发病率都不是很高,所以谁先碰到一个家系或者许多家系,采集到了标本,谁就有可能先发现那个遗传病的相关突变。所以出成绩的“机会”主要是时间和空间决定的。

现在,几乎所有孟德尔遗传(传统遗传方式如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性染色体显形或隐性等)的已知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突变都找到主了,剩下来的就是以前所说的“多因子”疾病了。这些如癌症,心血管,糖尿病等常见病的发病机制还是不很清楚。因为相关的突变基因很难找到。

搞生命科学的,成绩都出在数据上,纯理论的东西不多,含金量也不高。提出一个理论,一个假说,后面都要有大量的数据撑腰。所以要想出成绩就要掌握独特的数据。

和做传统的遗传病科研不同,那时的情形是技术大众化,而病人资源短缺,少见;而现在研究常见病的情形是病人大众化,技术需要独特。

那么,在这个新时期,新环境下如何取得突破?如何才能做出具有独创性的发现?前两天的博文“来自新加坡的新技术”和以前写的“新技术催生新假说”有过这方面的讨论。不过我还是觉得下面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如何能找到独特的科研入手点,做出创新性的发现?

几年前,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在生命医学科研上面还占有一定的“人口优势”,因为如果做临床研究需要大量统计学数据,大人群在中国比较容易得到。不过因为发生 了“掠夺中国遗传资源”的事件,政府采取闭门策略,病人标本出入严格控制,结果使国际合作明显减少。加上对大群体,大兵团作战的科研方式需求渐渐减少,中 国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其它导致吸引力下降的因素还有学术造假,信任危机,漫天要价等。

人口优势的丧失,加上科学家总人数的增多,就更给“独创”增加了难度。其实,独创性的科研不难,它需要几个关键因素:

(1)积极参与。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参与,不参与就没有机会可言。参与是行动,不是动嘴,不是指手画脚。参与是骑驴找马,是边干边学,是寻找机会的开始。一个学术会议,给别人审稿,审项目,包括看别人的博客,留言等都是参与。参与是增加机会的唯一办法。

积极参与,就是不抱怨手中的“活”。认清自己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就做研究生的工作,但是要想老板的事。不然就永远不能成为老板。但是当研究生的时候就摆老板的架势,那也很难成为老板。

积极参与,就是不闭关自守。不要太早给自己定型。不要认为一辈子我就只能做什么什么事。太早定型就容易失望,容易把自己的路走窄了。要多关心别人的领域,要时常跳出自己的领域。

(2)善于批判。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信息多了,机会多了,于是就需要有所选择。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能把握的机会?哪些是别人的机会?别人的机会如果给我 我能否把握?为什么?我刚刚来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一个诺贝尔得奖者来学校讲座,然后和研究生座谈,谈到他正在参与促成正如投入搞人类基因组工程。我当时就 恨生不逢时,没能赶上那场技术革命。现在回头看去,发现那个机会不属于我,我没有知识积累,没有技术积累,没有资格,没有社会根基,没有的东西太多太多。 但是在别人轰轰烈烈地干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时候,我就有机会积累我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资历,地位。。。

要耐得住寂寞。机会不是夺来的,也不是等来的,机会大都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3)珍惜机会。我想,每个人一生至少有三个比较大的机会,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能把握那些本属于自己的机会。有些机会,错过了都不知道;有些机会则是在多年后都能数落出是真的错过了的。什么是真正的机会?

机会是稀少的,偶然的,短暂的,能让我们超常(更早,更快,更大)发挥自我价值的机遇。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机会,识别机会,把握机会呢?

所以创造机会靠动,靠交流,靠碰撞,靠时刻留意。机会可能就是特定场合的一句话。比如在04年底,我去泰国给泰国卫生暑的一个实验室做培训,顺便参加那里 举办的一个有关禽流感的会议。演讲后发现前排座着一个中国官员样的人,于是就和他答话,结果发现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国家流感实验室主任舒跃龙博士,于是会 议上就说好合作开发流感分型试剂。如果不去那个会议,不“随意”和人搭话,这个研发和发展的机会就没有了。

怎么识别机会?识别机会首先靠对自己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要有对现状不满,要有改进现状的欲望。要知道自己缺什么,想要什么?然后看到对方能提供的恰巧 就是自己想要的,机会就被你找到了。机会最多来敲你的门,它绝对不会从睡梦中把你唤醒。没有欲望的人,没有热情的人,没有需求的人,对机会就永远是麻木 的。

如何才能把握住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靠以往的积累。抓住属于你的机会不放,就需要你有能力实现机会带给你的好处。需要你有知识,技巧,资金,人脉。这些就靠多年的积累了。机会的大小跟你没关系,能把握住多少机会则看你自己准备的如何了。

机会天天有,处处有,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机会就不多了。机会实际上是我们能力和贡献增长曲线上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个转折点。停留在原点的人,永远没有机会;没有量变的积累,也不会有质变的到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学,硕士,博士)就要去寻找质变性的增长点。

另外,失去机会常常是因为我们太“大众化”,没有特色。在我们寻找机会的同时,机会也在挑选我们。我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等都有合作,这是我主动去寻找的机会,但是如果我们本身没有独特的技术,没有一技之长,人家也不会愿意跟我们合作。

机会都有偶然性,排他性。争取得到属于自己的机会,首先就要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练得精而又精。不然,到手的机会也会失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297081.html

上一篇:来自新加坡的新技术
下一篇:免疫组库技术诞生记
收藏 IP: .*| 热度|

28 王悦 毛秀光 薛长国 尧中华 郭向云 蒋永华 朱志敏 曹聪 毛克彪 唐小卿 刘凡丰 柳东阳 卢洪健 唐君 郭桅 唐常杰 左正伟 盛弘强 齐霁 李毅伟 刘广明 周呈呈 韩立娟 yuxing628 chtang lftkf zengfeng huainiandi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