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朋友圈里都在传一篇文章:
原来Nature Medicine 上面刚刚发表了两篇和液体活检有关的文章,说用游离DNA测序可能有很多假阳性,因为测到突变许多不是来源于肿瘤细胞,而是源于"克隆性造血"。
上面的文章出来以后引起精准医疗(肿瘤测序)公司和他们的投资人非常紧张,以为"精准医疗"的寒冬要来了。其实大可不必那么紧张,这篇文章不是"精准医疗","液体活检"的丧钟,顶多是一个警铃而已。凡事担心这类文章的公司和投资人都是本来就没有做透功课的"创业者",或者是在资金寒冬到来以前没有做好"棉袄"的公司。
问题不是出在"精准医疗","液体活检"这些概念,概念都是好的。问题在我们为什么去热追这些概念而不是发起这些概念?
问题也不是发现"cfDNA突变与组织突变的一致性不到1/4",问题是我们那么多做液体活检的公司和科研单位,为什么没有首先发现这个现象?
跟踪我博客的读者都知道我从一开始就提醒大家,认为"精准医疗"是政治概念,需要冷静思考,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几年下来,许许多多肿瘤测序公司倒闭了,投资人的钱,政府的钱交了学费。可是我们真的学到什么了吗?
我们缴付了昂贵的学费,应该学到"原创"的重要性。很可惜,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有很多还是热衷于当"最佳的老二"!
Nature Medicine的文章后面真正的危机是,文章的作者肯定已经申请了专利,把如何过滤从"克隆性造血"带了的噪音的方法保护起来了。那么,怎样才能拿到这个专利的使用权?怎样才能绕过这个新的壁垒?增加的运营费用从那里来?我们又落后了一步,如何赶上?
其实,所谓的"克隆性造血"就是我们免疫组测序早就看到的现象。在我上一篇博客里面有这样一张图:
每个色块代表一个淋巴细胞克隆,色块的大小代表该克隆在体内(血里)的频率。左侧是正常人,右侧是肿瘤病人。那些很大的色块代表一些"大克隆",就是所谓的"克隆性造血"。因为这些克隆的频率很高,说明他们的复制和繁殖率高,因此就能累积不少突变。不是说频率小的克隆就没有突变了,而是说小克隆的突变不容易被高通量测序发现,尤其是测序深度不够的情况下。
知道哪些个体有"大克隆"或者"克隆性造血",(并不是所有人,所有病人都有这样的大克隆),知道大克隆有多大,就应该能研发出更好的filter,把噪音去掉,提高诊断率。如果有人愿意和我们合作开发这个新的去噪音的技术,我很高兴合作。
危机,危机,机会和危险总是共存的。碰到危机不是坏事,困难总是创新的机会和起因。麻烦就在危机也是别人先碰到,结果解决危机的方案也由别人提出了。
上面的照片是我上次回国在上海路边拍到的,连理发店都推出"精准剪发"的项目了,难道"精准"这个词还有那么高的价值吗?一个概念"热",都是有"热钱"涌入的关系。创业者要有寻求"冷"的能力和耐力才能最后胜出。不靠烧钱取热,踏踏实实地把功课做足,才会有后劲,才会享受到最后。
相关博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