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观 精选

已有 23039 次阅读 2012-4-18 11:40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记忆, 计算机, 博学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观(唐常杰
    昨天,戴世强老师的博文 《理工科学人要不要有背功?》引发了博友的热议。博友苏德辰在评论8中把记忆比喻成电脑的硬盘:CPU性能再高,没有硬盘也几乎无用;此喻生动,立论基本正确。加“基本”二字的理由是,现在的云计算技术,正逐步减低对客户方存储的需求,或许,有一天客户方不再需要硬盘,只需在客户方内存中保存一些元规则(参见博文云计算漫谈)。笔者凑热闹给了一条评论,得到戴老师回复的鼓励,昨晚花了几十分钟,整理成这篇博文。

    四十年前老师教我们做卡片 记得读本科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拿出了多年整理的几大箱读书卡片,有两千多张。还有多种索引,按内容、按作者名、按时间、按会议,...为我们上了一堂严谨治学的入门课,终身受益。
    在今天看来,一张卡片内容,不到1K字节,两千多张卡片,加上辅助信息量,总存储量不到3M。用人人都能学会的数据库软件Access或FoxBase ,那一箱卡片用计算机技术来保存,不会很复杂,而且也容易由课题组共创共享。

    执着的剪报整理人 我的大家庭里有位老人 ,离而不休,天天看报,看书,偶尔写写回忆录,做了许多剪报和手写摘录,每当我去看望,老人会根据自编的索引和记忆,迅速地拿出适合我兴趣的文章,拿出适合我的医学知识剪报和手写摘录,每当拿起沉甸甸的剪报,一片感动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当然我也知道,这些知识或在百度或谷歌上,一查就得。

    计算机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学习的方法 网民心中,Web是最大的数据库、是最大的图书馆。如今我们在百度、谷歌或其他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字,就能迅速得一批查询结果;运气好,就在前面几个中,运气不好,多翻几页,或修改关键字重新查找。 
    是不是在信息社会就不需要认真记忆了? 不是的。 现代技术条件下,元知识和领域核心知识必须强记,扩展知识尽量记,数据可以少记。

  元知识和领域核心知识必须强记。有一些知识是学习和分析其他知识的知识,不妨称为元知识(这里不要求像正规知识库元知识那样严格完备)。例如关于下列问题的知识:怎样使用搜索引擎?哪些搜索引擎适合查哪些知识?如果查全率低了,查不到怎么办?如果查准率低了,又怎么办?….查到了知识又怎么分析和处理?等等。
  有一些知识是领域核心知识,必须强记。专业人士之所以为专业人士,就是有一套赖以立业的看家本领,博闻强记、且融会贯通了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有一位朋友,在聚会时,说到社会或新闻时,话语不多;但一说到专业,就思如泉涌,妙语连珠,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说,对这些知识,从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地背诵,只是专业的兴趣和责任感使然。有兴趣,就能过目而不忘,有责任,就能列知识而如数家珍。
  
  领域核心的扩展知识尽量记 在在借用搜索引擎时,需要输入关键字。如果一点线索都没有,无从查起。能记忆的扩展知识越多,查询的方式就越多,结果越准确,速度越快, 例如在写《数据挖掘中的趣味哲学---趣味数据挖掘之十二 》
 草稿时,大致记得一个线索,依稀记得“实事求是”是古人说的话,在百度上搜索,才知道是汉代的班固在描述汉武帝之二哥刘德时写的,如果这一点模糊的线索都记不住,或者认为这不过现代人的普通口语,就不会发起这一个查询。也就不会有那一段有趣的议论。
  电脑、平板和手机在手,百疑查“百度”,即兴奏“谷歌”,有惑叩“必应”,顺手牵“搜狗”;所以,非基础的数据可以少记,但核心知识和重要的扩展知识还是需要记,记不太准没关系,会查且知道在哪里查阅就行。
  
  做知识库型的学者,而不做数据库型的学者。知识库中,几条知识能代替若干条数据。例如,计算器中没有存储全部三角函数的数据,而是记忆了一些三角函数计算方法或公式,用户查询时,才临时计算。计算器是用知识库方式工作的。  
  又例如,在记忆特殊角(例如30度)三角函数时,知识库型的中学生,只要画一个锐角为30度的直角三角形,记住一条核心知识:该三角形中,对边是斜边的一半,以及勾股定理,其余的都可推理而出了。
  如果知识库系统或专家系统只有推理机,而没有初始的核心知识(简称无核型),则不能推理演绎;若遇到一个有点实用主义的单位,无核型会被认为是志大才疏,还不如数据库型的学生实用。
  
  在中国,人人都会几个口诀  核心知识的扩展知识太多,有时候难以记全记准,特别是记不准次序;怎么办?试试编口诀。在《趣味数据挖掘之九》
中,把进化算法的特色编为七字口诀: 适、 指 、全 、黑、并、渐、通;展开解释:
       适--有适应度函数与适应度阈值;      指--有指导的进化;
       全--全局优化;                      黑--黑箱特性;
       并--并行性,是一个种群集体进化,    渐--渐进性;      
       通--通用性;
    记忆时压缩,解释时展开。不妨一试。
  其实,人人都会几个口诀,简单的如“三七二十一”,复杂一点的如24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专业的有网络的七层协议“应、表、会、传、网、链、物”,等等。
    编口诀是基于汉字单音节特色的特殊技巧,这是是中华文化遗产。2002年6月,在湘西里耶镇古城遗址的一号井出土3.7万余枚“湘西里耶秦简,`其中就有乘法口诀“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
  
优点是顺序准确、压缩记忆,符合现代信息论中的最短表达原理。上面的七字口诀念熟了,相当于念熟了一个英语单词,成为了口舌与声带的组合运动的固定模式(Pattern)。用计算机的行话,是用了外围设备“直接记忆存取”或DMA(Direct Memory Access),因而不麻烦CPU,减轻了大脑的负担。
    滥用口诀可能会约束人的创造性。武侠故事中,偶有这样的打斗场面:其一人一边回忆口诀、一边出招,颇显滑稽;而不念口诀的另一方见招拆招(上升到哲学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而胜了。
    英文缩写也有类似压缩和助记功能,例如BRIC表示金砖国家,但字母的语义唯一性、自明性和丰富性不如汉字口诀好,还有如3M流(人财物)的方式也有助于压缩记忆

  
  博士生需要记很多,也能记忆很多,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 在形容博学的古人时,常常用“博闻强记”“博大精深”等成语,例如,“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把“博士”一词解释为知识广博之士,虽然有点过于简单和望文生义,但从秦汉起的官封博士的确是能“掌通古今”,学识渊博,如秦之伏生、汉之贾谊、董仲舒。
  现在,许多学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有下列(或相似的)字符串:“掌握坚实宽广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有关的研究方向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上述标准可以用 “博、深、能、创”来概括(又是一个口诀,还可用有点语义的谐音
博生能创来助记)。用计算机科学的行话,上面那段话的最小描述长度8字节(一个汉字两个字节),不能更短了。 这个“博”字,是要靠记忆来实现的。

  学富五车与学富优盘 用上面的四个标准来衡量战国时学富五车的惠施,他没得到过官方的博士相关头衔,也在情理之中;他熟读(另说是书写了)了五车竹简,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0万字,大约3M存储量,一个最小的优盘就装下了,所以今天可以说,惠施“学富优盘”,再穿越一下时空,3M数据很容易存在xCloud(网盘的扩展,有多个x公司的这样取名),通过手机、平板或PC存取,他周游列国(穿越后是“列省”)时,带个手机,不需在后面跟五车竹简、惊尘蔽天地张扬了。
    惠施在上述标准中后三个条件,即“深、能,创”三个方面,还有差距。《庄子·天下》批评他:“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这里,庄子的“其言也不中”的考语,是很严厉的批评。这里的“不中”,主要是指“不中肯”,也有“不准确”的含义,背景细节要请历史专家来解答;但知道在战国时,国与国战争频繁,思想界百家争鸣,博学的人常谈论天下大势,每当战争爆发,隔岸观火的学者会预测战争战役结果,如果老是说不中,或者,说胜则败,说败反胜,或被人们作为反向指标,立言如此,不亦囧乎?。
    而三国时,从来没有申请过官授博士头衔的曹操、诸葛亮却达到了这四条标准。
 
   尽管这是一篇强调不能忽略记忆的博文,也同时不忘强调 “深、能、创”。
 
 相关博文(学生与论文 系列)
  云计算漫谈 2篇,网上流行云计算,天边飘来计算的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560701.html

上一篇:YC休博,休博者分类与一键隐藏功能
下一篇:共享计算理论PPT,兼夸科学网的稳定
收藏 IP: 171.217.244.*| 热度|

68 孙根年 曹广福 刘洋 刘钢 陈安 张玉秀 杨月琴 曹建军 赵凤光 武夷山 刘用生 马磊 金小伟 高召顺 刘广明 解海卿 庄世宇 印大中 余海涛 强涛 王修慧 陈珍珠 杨秀海 熊伟 周跃明 徐迎晓 陈儒军 方跃文 戎可 陈应泉 黄武强 杨正瓴 李伟钢 万润兰 李土荣 苏德辰 方琳浩 吕喆 曾新林 张骥 陈小斌 李雷廷 翟自洋 占礼葵 刘波 唐小卿 王曙明 徐建良 黄令贺 窦亚琪 陈杰 卫军英 高建国 刘光银 张华容 罗文辉 封力军 李征 张利华 郭红建 crossludo appleson166 wildfox neilchau alas123 cugb2010 zzjtcm taig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