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之前,基本属于大自然和田野里游玩的童年时代,之后才是真正进入学生时代;然而,1983年之前,基本处于数学、物理学的思想影响状态。
老实说,高考政治课基本属于背题和老师辅导猜题,语文句子和词汇填空的题目也比重很大,我表现得很差,以至于这2门分数比起同学少了不止50多分;然而,大学生物系基本又是背题目,我提问的蚂蚁神经网络和视网膜血管网络等,得不到回答,鸟类染色体的结构进化模式等观点,也得不到反应,可想而知,当时的感受 – 孤独探索。
直到1992年,才在中西医学比较中,找到能够突破以往生物学范式的出路 – 即,中医理论的模型方法,尽管比较原始,却是图论和拓扑学的方法论原型,其实,开始于1983年在厦大生物系学生刊物《嫩苗》发表的动物感官的生态适应,以及自然辩证法课的论文 - 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即,结构论纲领的初型。
毕业任教,思考生物进化与发育的拓扑学,并开展心理和生物科学的哲学讲座,之后,学校开设生药学等新课程,没有教师能够或愿意主讲,于是就交给了并没学过药物学的我;因而,在1993年之后,到了北京中关村,与中医药大学仍然探讨中药的分子生物技术。
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发育所 - 转基因和基因工程技术等中心,由于翻阅生物公司的产品册子,也就进入了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代谢网络等领域,以及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
1996年组织第1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也是在缺乏资金和条件的情况下,交予我来全力筹备,每一个国外代表的大量亲自通讯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解答,当然,也展开了生物系统等研究的观点阐述持续到2003年。
2003年澳大利亚举办第19届国际遗传学大会,重新阐述了系统方法的遗传学观点,而后,直到2006年,在英国能够阅读大量英文原版著作,于是,也就继续了在国内已经形成的观点考证 – 即,中国文化对欧洲近现代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影响,却发现了印度教-希腊神话、犹太教-儒家文化的渊源等。
工业革命发源地,文化的潜移默化,引发回国2008年到江南创业,并探讨和阐述第3次工业革命的国际趋势和系统生物工程与生物工业的前景。
-(《“春晖杯”之梦》- 后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6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