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林鸣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jinLiu VCSEL、亚波长光子器件、半导体光电子、光电子集成

博文

6年后重发:重视一线技术员在科研中的作用

已有 4564 次阅读 2018-4-24 21:55 |个人分类:人生漫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兴, 禁运, 芯片, 技术, 工艺

 2012年6月18号在柏林写的,当时我工作于德国柏林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Fraunhofer HHI)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5782-583208.html


这个文章被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 (2012-10-12 A2国际) )相中发表,记得还给了我一点稿费


我只能说: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报的眼力,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报的眼力,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报的眼力。当年中国科学报预测到未来。


我想放在当下这个中兴事件的背景下,这个博文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大家天天在谈核心技术,但是核心技术具体是什么?我们到底少啥?我想说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但是我个人是缺钱的哈,太缺钱了...



前些天,和一个中国同事聊天,我和他不同部门,他是做探测器的,在这个方向算是资深级别的researcher了。我问他,这里的半导体探测器做得这么牛B,有什么小秘密没有,比如40G的和20G的相比,有什么改变。他先给我一棒,说我们100G的都早就不做了。我汗,看来我实在是太out(我不是Detector方向的)。

 

他告诉我,100G的和40G的结构上没有太大区别,或者说结构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工艺问题。他们组做工艺的有几个人,好像7,8个,但是能做出来的就2,3个人,因为这2,3个人对仪器特别精通,骨灰级别的,干了很长时间(这里的人流动性很小,做20,30年一堆)。

 

这些做工艺的不是什么Dr,估计最多是拿了个德国的Diploma(我没有调查,但至少我们组的德国人不是Dr,从发表的文章可查至少上干了20多年)。这些人做了这么久,每个人手上都有绝活。

 

这边做的东西,方案大家都知道,但是这里能做出来,不得不服。你可以说这里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分散的,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东西。但是这些人这些技术一组合,东西能立马做出来。所以这就是核心所在,这就是核心技术!

 

这些核心技术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手中,这些人员专注于某项或某几项技术10几年,甚至几十年,甚至到退休的时候还在一线干活(我们组有个老头,快退休了,每天来的早,回的晚,听说实验室的测试仪器的开发和控制都是他搞起来的,现在还在用labview亲自编程控制系统),处在我们国人看来级别很低的位置。

 

国内的一线技术员、实验员等的位置是很低的,大家都知道,待遇低,级别低,也受不到尊重,也没有心思去专研技术,干一辈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业务、技术也拿不出手,要做个东西也做不好。

 

这个问题也不能怪技术员、实验员自己,管理体制是问题。我们的体制就是这么一个级别很森严的体制,只向上看,不看下,下面的人根本不被重视,受不到尊重。但是对于个团队来说,缺少下面的人,基本上转不起来;如果没有得力一线人员,根本转不好,因为干活的永远是下面的人,而且是成天和仪器打交道的人,这些人决定了科研的质量。这些人水平高不起来,权益得不到保障,科研基本上是扯淡。技术的载体是人,人一走,技术基本上断代,这也是为什么这里的技术这么好的原因之一,因为流动小。如几天前和坡国的哥们聊到这个问题,他说同样一台TEM,使用方法大家都知道,他操作图像就不行,别人操作就看的非常清楚,因为人家干了很久。类似的道理,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也许有人说那我全招博士来干工艺好了,我并不认为和学历有多大关系,只要在各方面给与支持和保障,如待遇、尊严(要知道,国内一线的、没有学历的技术员是没有地位的,受不到尊重)等,会做得不差(这边一线的操作员不是什么Dr)。

 

所以一个团队中不应该全是博士硕士,需要各层次的人,因为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博士硕士来完成(比如这里的测试都是很多学生工来完成的,那些学生工不懂这些测试的玩意儿,反正知道怎么做就行了,而且都是苦力活,没有技术含量),而且大专生、本科生不见得比博士、硕士干的差,关键是各司其职,给与人家尊重和相应的待遇,让人家从各方面过的有尊严,然后安心专研手中的业务。目前还是对一线工作人员不重视,不尊重,人家过的没有尊严。

 

PI们首先要哄好的应该是那些技术员实验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782-1110723.html

上一篇:利用宝地推介VCSEL相关的美国专利
下一篇:期刊对审稿人审稿意见的反馈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8 戴德昌 黄仁勇 姬扬 钟振声 王林平 胡文慧 张骥 曾玉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