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l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stly 研究興趣:學科制度、學術傳播

博文

引文评价合法性研究-南京大学学报

已有 6908 次阅读 2013-12-26 14:02 |个人分类:Perspectives|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引用动机, 合法性, 引文评价, 引文功能

出处:

l 刘宇,李武. 引文评价合法性研究——基于引文功能和引用动机研究的综合考察[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50(6): 137-148

今天收到样刊,在这里做一下自我宣传,将引言与结语部分摘录如下(在此要特别感谢崔雷老师博文对我的启发):

目前我国的各种学术评价体系中,从北大、南大等评价机构生产的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到政府组织的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引文数据都是量化评价体系的核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引文指标得分的高低被默认等同于学术质量或影响力的高低。但是,自从引文分析应用到学术评价、学术资源分配之后,对引文评价的批评之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不断涌现。随意检索任一数据库,反馈的引文分析和引文评价的相关文献都数以千计。如此浩繁的文献不仅说明引文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热门主题,同时也隐含着一条重要的潜在信息——学术界对引文评价远远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共识。

在引文分析的发源地,引文评价长期以来也始终为学术界所诟病。诟病的原因在于,施引者的引用动机和引用情境非常复杂。例如,有时候学者可能会引用糟糕的文章以此与自己的观点构成反差,烘托自己研究的价值,因而被引不能直接表现出论文学术质量与此类似,很多学者都有一个相似的经历,即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往往不是被引次数最多的作品。学术界对引文评价问题的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在于对引用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论基础,对引文在学术传播中所承担的功能和作者的引用动机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然而,这一共识却是引文评价合法性的基础。因此,即便是引文分析的创始人Garfield也不得不强调在学术评价时要慎重使用引文数据

   作者引用某篇文献是否表示对该文献学术质量的认可,引文究竟能否准确地反映知识传承的轨迹,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检验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作为行为结果的引文现象和作为行为动因的引用动机两个角度,对涉及引文评价合法性问题的实证文献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剖析引用行为的认识论基础。引文功能和引用动机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引用行为和引文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它决定着引文分析究竟能否担当起学术评价的重任,也决定着现今盛行的引文评价是否具有合法性。

……

……

……

我国学者对引文评价合法性的理论反思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零星论述出现。早期涉及到引文评价合法性问题的多是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但是,由于学科视角的限制,图书情报学的主流研究焦点是完善引文分析的方法,并非反思引文评价的合法性。如崔红将我国科技人员的引用动机归为四类:主题性引用、背景性引用、尊重性引用和方法性。虽然尊重性引用涉及到引用关系建立的社会性要素问题,但是作者并没有展开具体实证,检验不同性质的引用关系在整体引文中的实际比例,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引文评价的合法性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对引文评价合法性的集体失声,原因主要出两个方面:非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对引文分析不了解。因此,虽然学术界对以引文评价为基础量化学术评价政策诟病连连,但是批判的视角多限于宏观述,无法深入到微观层次对引用关系的内在理路进行深入分析。在量化数据面前,传统的话语争鸣式批判略显苍白无力。图书情报学领域学者对引文评价合法性问题的集体回避。由于种种历史、社会和学科自身的原因,图书情报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弱势边缘学科,学科地位不高,社会和学术界对图书情报学的认同度较低。引文分析及引文评价使得图书情报学找到了一个可以进行知识输出、对整个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突破口。因此,图书情报学的主流研究范式是完善引文评价,而不是系统地对引文评价的合法性进行深入的理论反思。在行政部门急缺有效的科研管理工具进行学术资源分配的宏观社会背景下,我国便形成了“行政部门不便作为、学术共同体不能作为、评价机构勇于作为”的量化评价机制。于是,反思引文评价合法性的微弱之声湮没于定量评价的洪流之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从引文分析开始作为学术评价工具起,学术界对它的质疑和批判就从未间断。一些具有反思精神的学者发现,引文著录经常不正确、联合署名导致的作者被引次数的计算问题、同名作者的区分等等,都影响了引文数据的准确性,因而大大削弱了引文分析作为学术评价工具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然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改进解决,对引用行为和本质的认识论争议才是决定引文分析能否作为学术评价工具的最终判断依据。虽然引文功能分析和引文动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引文功能的分类体系众多、引用动机研究中难以避免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等等;但是,从目前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量化评价制度的赞成派还是反对派,对引文功能和引用动机至少可以取得两项基本的共识:(1)引用主要是为了向读者说明研究主题的背景,(2)引用是为了向评审人和读者展示作者熟知该领域的重要相关文献。因此,目前学界对引用关系的认识论共识是:引用关系体现的是文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认可论所支持的建立在智识承认和奖励的基础上。引文分析在学术评价中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容易倾向于认为引文的主要功能是向同行表示承认和认可;但是,这种认识不仅忽视了引文在科学交流系统中的修辞学功能,而且没有得到普遍事实的支持。“我们应当首先把引文视为一种修辞工具,然后才是一种表示学术承认的工具。”在这种意义上,引文评价无法真正测量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因此,引文评价的合法性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对目前学术评价机制过度依赖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量化评价机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同行评议在学术评价系统中地位和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650-753077.html

上一篇:权力与学术职业分层:学校权力对高校教师职务晋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离完整又近了一些:2014年总结
收藏 IP: 58.198.124.*| 热度|

17 刘桂锋 赵星 周春雷 章成志 王启云 王贤文 赵宇翔 蒋永华 贡金涛 姜春林 陈冬生 任胜利 任国玉 俞立平 黄令贺 魏瑞斌 陈晓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