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所有的行为举止,只要不是盲目的仅凭情感冲动行事或只是机械地例行公事的话,似乎都包含评价。”[1]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比较,它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因此,评价主体从什么角度比较评价客体(即被评价的对象)是所有评价行为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为什么评价主体会从这一角度而不是从其他角度对评价客体进行比较?评价主体在角度选择中隐含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同样,当评价主体从多角度综合地比较评价客体时,为什么评价主体更着重强调某些角度,而忽视评价客体在其他角度上的巨大差异?评价主体在权重赋予中也隐含了自身的价值取向。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重要性,它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在评价学术期刊时,评价主体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学术期刊究竟满足了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何种需要?这一问题就是期刊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它是期刊评价研究的逻辑起点。无论评价主体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期刊评价的概念框架和方法都隐喻了他们既定的价值取向。只有明确了评价的价值取向,我们才能真正回答鲍伦斯基提出的长久以来被期刊评价主体所忽视的问题:“当我们评价期刊时,我们究竟要测量期刊的什么属性或特征?”[3]
期刊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评价的切入角度,左右着评价者对各种期刊评价指标的取舍和构建,同样也左右着对数据的取舍和数据特征的阐释。从人类演化角度审视,越是在演化的初期,人类越可能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价值的客观尺度就越占有主导位置。当人类逐渐摆脱初期的物质约束,走向有意识的精神演化阶段时,价值的主观尺度就将日益占据主导位置。换句话说,“长期而言,人类活动所遵行的价值原则,是从客观价值论逐渐转变为主观价值论的演化过程。”[4] 在期刊评价的历程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价值取向演化的过程,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1] 杜威: 《评价理论》, 冯平、余泽娜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第7页。
[2] 赵守运、邵希梅:《论哲学“价值”的本质属性——对“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思》,《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