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别 实话 真话 假话
——信息时代最重要是培养识别真相的能力
1,实话并不一定都是真话
作用:
区别实话与真话可以提高信息的辨析和处理能力,同时获得较高的信息筹集起点。
方法(认识):
实话不真的主要原因是把实话和它产生的具体条件割裂开来,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反映出,它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论。有的实话把局部当作整体,有的实话把片段当作全程,有的实话则如上面所说对另一部分实话有意过滤和屏蔽。真是事物的本质,实话是事物的表象,有时是假象,会骗人的。
利用实话骗人可谓一种高明手段。在所有关于文革控诉中,那些谎话连篇随意虚构的伤痕文学已没有多大市场,一些半实半假或九句实话掺一句假话的方法也开始引起人们警惕,利用实话骗人正渐行其道。善良的人们即使怀疑也反驳不得,因为它说的全是实话,似乎铁证如山。
有位大师级人物半是得意半是热心地向人们传授了其中绝窍: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他身体力行,写下了《牛棚札忆》。在这里,他说的真话应叫实话,而这实话;他有所讲有所不讲。不愿意讲或不敢讲的不讲,而愿意讲的就有乌云遮太阳之妙了。
从认识论角度讲,实话和真话的差别是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的差别。
2、实话与假话的辨别
作用:
鉴别真假信息有许多手段和方法可借用于实话与假话的辨别。
方法(判定):
其一,可以对信息载体进行技术鉴别,即,对信息载体的技术构成(包括:物质特征、外型特征、工艺特征、年代特征、防伪标志等)进行技术鉴定,从而断定信息真假。
其二,可以对信息本身进行真假鉴别,即,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将一份信息分解成一个个的单位--信息元,并根据其重要性给信息元分级,在对信息元进行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判断。卓士谦同志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了这一过程。其原理是:1知识库中必须有与待判信息相关的信息,它们本身必须真实准确;2一套相应的判别软件。其流程分两步:A建立判断表,真伪判断和结果输出。B给一份信息规定一个真实度标准E(如:E=0.9 ),如果R真实度大于E判断为真,否则为假;实施步骤是:A将待判定信息分割成一个个信息元,再将每个信息元分为,“一般”“重要”“关键”三个等级,并给以相应的等级分X1 (如:X=1、2、3),再将信息元以及等级分分别输入计算机,建立判断表。B由程序调用知识库对信息元逐一进行真伪判别,给以相应的打分P1 ,计算整体真实度R(R= Pi/ Xi ),若R E则为真,否则为假。C输出鉴别结果。
其三,可采用给信息来源和对信息进行分级的鉴别方法--美国中央情报局所采用的信息鉴别方法之一。其原理为:一份信息的来源和内容本身都是判断该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分别给来源的可靠性或可信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可能性或真实性分等,可以把信息从总体上分为若干等级,以探明信息的好坏。做法如下:初级鉴定由较低机关做,研究并给出等级、标号两部分,1信息的可靠性或可信性分为ABCD四等,A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D则表示不可靠或未经审查过的信息来源。2信息的可能性或真实性分别为1234四级。 1级表示完全可能的,确实的和能够成立的,而 4则表示不可能或不真实的。这样按好坏分成16等级,A-1 的信息是最好的,当然随着事态发展,有些信息等级会发生变化。一份信息在向上呈送过程中,要经过不断鉴定,最高决策者对它的态度算是最后鉴定。
当然,除上述三种常用的鉴别方法之外,也还有一些其它的鉴别方法。如:直接接触信源,进行观察,访谈等实地调查以判断真假等。也可以采取多渠道收集信息并相互映证的方法。如:在国际商贸中,我们不仅要与不熟悉的业务伙伴有电话、传真联系,直接面谈,还要通过文献、国际联机检索、其它单位和人员等,搜集信息以判明对方的真实身份,资信能力,信誉,经营业绩等。也可以采用刺激--响应分析方法,即,给待定的对象以某种刺激,观察其反应,然后分析反应,判断信息真假。刺激包括有逻辑刺激,言语刺激和活动刺激。逻辑刺激和响应分析用来识别内容的真假。把信息内容中的命题当做大前提,设计一些小前提,从而得到一系列结论,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结论进行分析,通过否定结论来否定大前提。言语刺激和响应分析主要用于识别人的身份。
3、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真相。
假话和真话,都是锋利的刀,可以杀死别人,也可以杀死自己。
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真相。
所以辨别 实话 真话 假话具有现实的意义。
进一步了解可参考:
:o空话、大话、套话、假话何以成为痼疾?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7/07/content_8502477.htm
张志成:真话与假话 其实没那么简单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480.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