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桓侯徙都临易
王硕儒
召公奭被封为燕侯以后,历经十二世进入春秋时期,其十六世为燕桓侯,都城仍位于今房山区董家林村。桓侯时,燕国都城曾发生大迁移,即今北京地区都城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移。
燕都迁移所在何地?据《史记·燕世家》集解引《世本》云:“桓侯徙临易。”“桓侯徙临易”的“临易”在何处?据《世本》宋衷注,临易在“今河间易县是也”,宋衷为东汉人,汉代易县当今在河北省雄县西北。《括地志》卷二载:“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东南十五里,燕桓侯徙都临易是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废易县”下云:“废易县,在今县(指雄县)北三十五里,本燕故邑也,即此。”两书都指出“临易”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地区。另外,1976至1981年考古界在与雄县相邻的容城县境内,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在遗址中发掘出铜鼎、铜壶、铜壶盖等刻有铭文的遗物,在遗物上刻有“左征”、“右征伊”、“西宫”等字,证明了这个地方就是“桓侯徙临易”的“临易”之地。
燕桓侯迁都的年代,据《史记·年表》载:桓侯在位的年代是在公元前697年至前691年,“桓侯徙临易”就在这个年代范围之内。另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桓侯徙临易的时间在鲁庄公时期。而鲁庄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93年至前682年,二者年代相合,故“桓侯徙临易”的时间是在春秋初年。临易都城正式使用约四十年。
燕桓侯南迁临易的原因,与躲避北方山戎族的侵优有关。春秋初期,燕国东临孤竹(今河北卢龙一带),北接山戎(今北京北郊军都山南麓,延庆盆地北部边缘地带),东北是肃慎族(今山海关外),即处于北方民族的包围之中。各民族间既相互接触和往来,又相互争斗。周武王发兵灭商时,孤竹的伯夷和叔齐劝阻武王不能灭商,武王未听。周王朝建立后,伯夷、叔齐发誓“不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首阳山中。山戎族有多支,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郑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而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说明山戎支系很多,即“百有余戎”。山戎族的生活以游牧为主,经济、文化均比中原落后,但在桓侯时,山戎的势力强大起来。戎狄族原来活动在燕山、军都山等山地,后来有一部分迁到今河北承德和卢龙一带,春秋以后开始南下中原,燕国则成为戎狄侵扰的首要目标,《左传》中曾有“山戎病燕”的记载。戎狄不仅对燕国进行侵扰,抢掠财物和人口,而且越过燕国去征伐其他国家。在文献记载中:“山戎越燕伐齐”、“伐郑”、“狄人攻卫”、“攻邢”等屡见不鲜,说明戎狄野心之大。山戎势力的发展,对燕国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燕桓侯不得不迁都临易。
燕桓侯死后,其子庄公继位。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侵燕,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说明燕国经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扰,直到迁都临易,仍然如此。
燕庄公去世后,燕国都城又从临易北迁蓟城。
(《房山文史资料》第13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