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的博文收到一个评论,看来分歧不小。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175&do=blog&id=713205
Copy到这里来,便于继续讨论。
评论:
[111]石锋 2013-8-708:36
看了您的说法,我对您的很多观点很不赞成,尽管我也是教授。您说的这几条根本不是行政化的表现,行政化的表现有其他博主在相关博文中提到了,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总结,但却是不是您说的这几点。我一一和您商榷。
1. 中国大学剥夺了教授对年轻教师提拔和晋升的发言权。
以SCI收录论文数量评价至少是客观的,尽管这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当之处,但有相对公正的一面。因为如果没有客观标准,而由教授对年轻教师表态,那就会出现更多的人为因素,就会出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状况。领导身边的人就会得到更多的关照和晋升的机会,反而一些边缘学科和边缘人,即便发表更多的论文,也会面临被打压被遏制的状态。那样就会面临失控的局面。所以晋升一定要有客观标准。相对于项目和奖励,论文的人为因素是最少的,尤其是发表在国际同行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所以这是最客观的;若连论文也不相信了,那应该相信什么???
2. 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博士论文申请的依据,剥夺了教授推荐博士学位的权力。
一个受过学术训练的博士生,如果连论文都写不出来,那么如何保证质量?教授推荐?谁来保证公平?教授的学术水平和教授的职业道德真的那么达标吗?有的人专门招收水平一般但是有钱或者有背景的学生,以便为自己铺路搭桥,这样的人在目前都不少见,如果教授有推荐博士学位的权力,谁敢保证不会被有钱人有权者所利用?谁能保证博士生的公平和质量?
3. 一个是取消了导师建议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人的权利,一个是取消了导师对博士生论文质量评定的参与权。
此言差矣!导师建议的评审人,大多是熟悉的人,某种程度上存在利益关系或者人情因素,那么谁能保证评审的客观性?导师对论文质量的评定体现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如果不合格的论文,导师为什么还要允许其答辩?参加答辩的论文,导师至少是认为合格的,怎么说取消了多论文质量的评定?
4. 中国的大学就完全剥夺了教授对硕士论文的质量控制和对硕士生论文的发言权。
和上面一样,对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体现在指导学生的具体过程中。
5. 剥夺了教授对低年级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建议的职业权力。
这更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信息年代。“专业硕士”或者“学术硕士”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您可以对您的学生,不管是哪种硕士,在他们上学期间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建议。毕竟他们未来的时间是很长的,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剥夺了“教授对低年级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建议的职业权力”这一说。我也是导师,我很有体会。
以上回复,和博主商榷,也希望其它阅读者能看到。
我的回复:
博主回复(2013-8-7 15:11):我的文字核心含义有点被曲解。我讨论的是国际一流大学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是以教授为核心的。处处都体现这一点。试着回答你的问题:
1. 在世界一流大学,聘用新的教授,确实是由老教授说了算的,甚至本校相同领域老教授不够时,从其它学校聘委员。在学术问题上,没有社会意义上的公平。记得有朋友说起,在美国有一位年轻人在Science, Nature上曾发表多篇文章,但应聘一个一流学校的助教授,没有成功。因为得票太少。
2. 在国际一流大学,确实博士生申请学位,唯一的依据,就是导师推荐。
3. 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评审人,一般也都是导师的熟人。这里加了一个行政标准,使得博士生要首先满足行政要求,不管研究的性质是否适宜发表,不管导师的意见。那么,那个更能够有高质量?
4. 我在另外两篇博文里,已经给出实例,作为导师,我们致力于指导学生发表经过修改验证的文章,而行政的压力诱导学生弄一个接收函,或者真的发表一个未经过认真修改推敲的文章。这件事的含义,是把硕士学位推荐权,交给社会上的不入流的期刊,那么那个更能保证质量?
5. 硕士生进来,就被限定是不是能读博士,那么,也就是研究生的低年级表现不能再作为选拔博士生的依据。这对正常的教学程序破坏作用还小吗?
我罗列的5个方面,事实上破坏了大学的基本Integrity。那么还怎么建设世界一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