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2015(第二届)代谢与疾病多学科研究论坛

已有 3311 次阅读 2015-4-15 06:08 |个人分类:代谢病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物质与能量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问题,人体代谢正常是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城市化趋势明显,由此带来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高发。在这些疾病中,往往存在着人体代谢的异常。在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机制中,仍然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机体代谢问题。比如代谢性疾病的线粒体如何参与能量代谢,细胞信号转导与细胞代谢有怎样的关系等,需要多学科相互协作进行大量的研究 ..... >>更多详情

 http://www.bioon.com/z/2015Metabolism/Index.shtml

召开时间:2015.5.14 - 5.15         大会语言:中文
会议地点:中国 上海 (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

会议主题

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应用
能量代谢与线粒体脂肪代谢与肥胖肿瘤代谢与相应抗癌疗法
中枢神经对骨代谢的调控糖代谢平衡与糖尿病糖尿病新型治疗靶点
细胞因子在糖脂代谢、肿瘤生长与代谢中的作用肿瘤细胞氧化还原代谢代谢性疾病新型分子标志物研究及个体化治疗
细胞自噬与代谢调控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糖尿病的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
铁代谢调节信号转导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新型临床研究设计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酸性代谢与钙稳态盐代谢记忆致细胞功能异常的研究真实世界研究与登记数据库在代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记忆的分子信号糖脂代谢与神经疾病临床研究规范解读与统计学
参会人群
                           
刘丽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
演讲题目:中国人MODY的特点、基因诊断与转化医学研究

摘要内容: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从9.7%上升至11.6%,其中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是其显著特点。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是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的、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型特殊类型糖尿病。 迄今为止,病因学研究已发现至少存在13种MODY致病基因,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正式命名的致病基因有7种,其余6种和其它致病基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各种MODY亚型存在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表型异质性,其预后和治疗方法亦不相同。欧美高加索MODY的主要致病基因为MODY2/GCK和MODY3/HNF1A,而大多数中国以及亚洲MODY患者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确,临床上经常发生漏诊和误诊。因此,开展中国MODY人群的致病基因研究、进行MODY型糖尿病基因分型诊断,是其个体化治疗和糖尿病转化医学之迫切需要,具有巨大的临床治疗、预后和社会价值。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2013年率先世界发现“中国首个MODY致病基因”KCNJ11,拓宽了中国MODY的致病基因谱,为中国乃至亚洲开展MODY型糖尿病基因诊断和个体化药物靶向治疗寻到了关键的致病基因。中国MODY基因诊断、个体化药物靶向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

吕建新 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演讲题目: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复合体功能改变在代谢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摘要内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水平异常最早被发现与一些遗传性线粒体脑肌病的发生直接相关。现如今,研究发现包括肿瘤和糖尿病等疾病在内的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OXPHOS水平的改变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以癌症为例,为适应癌细胞在快速分裂过程中对各类大分子物质的需求,癌细胞的显著特点就是其代谢方式从OXPHOS向有氧糖酵解转变从而使得细胞能够更多的进行合成代谢而非分解代谢。因此,那些OXPHOS异常偏低的细胞相较于其他细胞也更易发生癌的转化。过去,线粒体内OXPHOS水平的大小通常被简单的认为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各OXPHOS复合体的含量所决定。但是,我们仍不清楚OXPHOS复合体在代谢物相关应激条件下是否有一套完整的自身调控机制来主动调节线粒体内的OXPHOS水平。因此,深入探讨OXPHOS复合体在代谢相关应激条件下对OXPHOS水平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明确代谢性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82444.html

上一篇:我的4.1万张图片与大家分享
下一篇:糖尿病个性化治疗研究的信息检索分析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