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相通,是因为书画同源,两者彼此借鉴,密切相关。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就是说,远古时期的文字与图画就是同体的,因为起源相同。
书画相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笔墨的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二是在精神气度上彼此相通。书法与绘画在使用的工具方面,同为笔、墨、纸、砚。两者在本质上来讲,都属于平面造型艺术。书法家往往兼长绘画,而画家也往往兼长书法。而中国画本身也是结合了绘画和书法这两种艺术。在一幅画面上,绘画和书法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绘画讲究“意境说”,“意境说”就是突破了绘画单纯再现客观事物的观念。画家画到得意之时,可以“得意忘象”、“澄怀味象”,这就给绘画赋予了表现主观精神的功能,而表现主观精神,又是书法家追求的境界,于是两者结合,从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
春夏之交兰亭行吟
其六
一呼何以气如兰,都仰斯亭画里看。
南渡衣冠同把盏,东山景物可凭阑。
朝添轻雨酬孙绰,暮拂微风对谢安。
欲付临池摹帖者,幽林尽日足盘桓。
其七
晋后沧桑列代过,不知修禊事如何。
而今清雅还嫌少,往昔文章岂觉多。
风月有情堪寂寞,江山无意自消磨。
只因序帖千秋在,总使碧波浮白鹅。
其八
佳晨爽气启幽情,莫负深春烂漫晴。
酒已盈尊难说醉,书因入木亦留名。
白鹅掌划清灵水,黄鸟喉传窈窕声。
欲识砚池风雅趣,龙蛇适意自纵横。
其九
修竹茂林应是家,微红淡绿养芳华。
艳歌金谷传杯急,醉墨兰亭落笔斜。
难与夕阳同伴月,当随夜雨自栽花。
暮春祓禊平常事,却写风流逸兴赊。
其十
须知酒载季真船,恰遇云游问谪仙。
一股清流长在眼,千竿翠竹欲参天。
东山丝管遐心逸,南国莺花恣意妍。
如写兰亭承古迹,风华还继永和年。
渔浦痴叟 朱超范
六一 培扬
六一梦中忆童年,一夜重回半世前。
放学回家冷饭填,赶出牛羊屁股追。
老晚难得好心态,诗书画唱谱美篇。
五点起来见蓝天,红包昨给最可爱。
昨晚梦中忆童年,回想思念全是甜。
一乍一惊皆快乐,哭笑从来不知艰。
遥想当年是儿童,鲜红领巾系在胸。
誓做革命接班人,阶级斗争记心中。
如今已是一老翁,莫道桑榆落日匆。
对镜只见头发白,岁月满目夕阳红。
学做山顶一青松,老当益壮奋斗中。
情怀素语
情怀翰墨敞心房,字字玑珠咏大方。
行里勤耕添雅趣,梦中得句壮诗囊。
尝闻素语扬声远,屡系家园即兴长。
唱和吟坛歌聚首,笔尖流韵赏华章。
西风无意弄闲云,杳杳寒山红叶深。
花落苔阶鸟声里,斜阳又照诵经人。
半生趋竞缘何事,书染风霜剑染尘。
寂寂寒堂一声磬,幡然惊醒梦中人。
禅寮本是近寒塘,碧叶萧萧欲起霜。
赠我白莲花一朵,余生从此浸清香。
欲将松桂种柴门,恐惹西山鸾鹤群。
换骨何须九还药,清心只要半窗云。
心志曾经鹏未如,老来万事总模糊。
半窗黄叶残阳里,掩映桂林山水图。
窗外鸟儿枝头鸣
似诉人间事不平
看惯红尘冷与暖
谁主世上输和赢
朝朝琐事七八九
暮暮为此忙不停
抛弃烦恼随心欲
方可一睡至天明
书法和绘画在某些方面确实是相通的,唐代的张彦远在它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曾经提出了这个观点,后来元代的赵孟也提出了这个观念,他把这个观念也归结为书画同法,张彦远认为,书画同源,一个同源,一个同法师,虽然是不一样的概念,但是它们基本上在思路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书画的法度和规则是一定的,书法和绘画在用笔,结构以及章法布局方面与绘画上的墨色变化,构图,线条等方面有着相似性和联系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