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蒿里行 曹操 〔两汉〕

已有 3148 次阅读 2021-5-31 08:13 |个人分类:美学诗文|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image.png


蒿里行

曹操 〔两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古诗解读    培扬


汉末实录反映现实

关东各郡将领起兵

讨伐董卓建安二年

袁术淮南八九年间

重大纷繁历史事变

社会面貌各路军阀

讨伐董卓拥兵自重

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形成新的割据局面

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诗人英明政治洞察

上层军阀下层将士

百姓痛苦忧国忧民

关东将领势大兵强

现实不满人民同情

曹操本人政治舞台

崭露头角袁绍讨伐

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哀鸿遍野真实情境

产生感时悯世之叹

曹操诗歌感情沉郁

悲怆特点惟其有情

惟其悲怆沉郁顿挫

格高调响悲壮气势

始而忧贫继而悯乱

战乱陷于水深火热

苦难人民悲愤同情

人民疾苦首恶元凶

给予无情揭露鞭挞

风格质朴沉郁悲壮

豪迈气魄忧患意识

典故事例描述一身

形象具体内蕴深厚

体现曹操独特文风




苦寒行

曹操 〔两汉〕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汉末动乱军旅征战

冰天雪地自然景象

厌战情绪不畏艰苦

积极向上充满信心

奋发精神艰险难行

景物烘托诗人内心

凄凉悲哀惊惧沉重

冷森森的压抑之情

抒情叹息忧郁思归

行军途中生活艰苦

苍凉悲壮沉郁浑厚

太行山高羊肠坂阻

风雪交加树木摇落

熊罴之状虎豹之声

逼真逼肖兀立怪石

萧瑟树林一群熊罴

攫取目光逼视行人

山路两旁风吹雪飘

一阵阵虎豹的长呜

绘声着色精湛而言

背景内容感情风格

率师出征凯旋归来

冬之山景绘秋海景

统帅士卒赤子之心

英雄吞吐宇宙之概

苍凉悲壮波澜壮阔

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写景取胜抒情见长

以真景真事为基础

叹息怫郁真切动人

行军艰险太行巍巍

羊肠诘屈野兽逞强

风雪肆虐东归之思

统帅言行士卒斗志

战役成败开赴前线

艰难重重险阻累累

不能流露丝毫畏惧

退缩情绪涣散军心

一反常规直言不讳

毫不掩饰诗人性格

本无泛语根在性情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生灵涂炭山谷水处

山居趁坳泽居趁突

深山人民聚居溪谷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千村薜苈万户萧疏

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前后照应相互补充

极其凄惨社会现实

水深火热灾难人民

气氛悲凉色调凄苦

战争人民深重灾难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

长期征战不得归家

周公东征三年而归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齐桓晋文奉事周室

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威震华夏大权在握

探囊取物曹操不为

山势高耸道路纡曲

太行山区行军走向

旆旌悠悠锐不可当

笼罩全篇气势逼人

文势一顿艰哉喟叹

心理土造惊恐状态

广阔空间步履维艰

一座高耸入云大山

挡住去路多盘旋势

自然凄苦野兽当道

相互交错行军艰险

自然景色树木萧瑟

北风声悲雪落霏霏

萧瑟霏霏景色阴暗

昏沉凄凉融为一体

熊罴袭人毛骨悚然

虎豹清凄倍感悲凉

阴森可怕自然环境

荒凉冷落社会环境

低洼近水少见人影

宿栖之处上山拾柴

拿着斧子凿冰取水

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叙事写景抒情一体

征讨高斡行军之苦

关怀士卒体恤之情

反映汉末建安年间

干戈动乱社会生活

有诗史性文献价值

结构谨严章法有致

开篇叙事继之写景

再做抒情交替有序

所叙之事清晰了然

所写之景形象生动

所抒之情深刻感人

语言古朴风格慷慨

全诗华彩藻饰之言

只用朴实常见之语

悲凉之事慷慨之情





微信图片_2021053110534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288970.html

上一篇:大学排名 科学合理 全面准确
下一篇:世难容 曹雪芹 〔清代〕
收藏 IP: 120.244.116.*| 热度|

2 杨卫东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