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汉字与科学和艺术

已有 3649 次阅读 2011-4-11 08:33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汉字, 艺术

 

 

听一个英语专家说过,美国人几乎没有能通读《纽约时报》的,不仅因为篇幅多,更因为有很多生字,不是人人都认识的。英文里,每门学问每个时代都在制造生字。而中文不同,中学生程度就能通读大多数报刊。因为我们不生造汉字,而只是组新词。

后来发现,类似的言论,徐珂《清稗类钞》里有篇《中外文字之比较》,早讨论过类似的问题:

 

且我国文人好用古字,故每为文,常搜罗古书中之僻字而用之,以为矜奇,而其所用之字,自皆有本原,人于是皆以为博,曾未敢有以杜撰之字为文者也。泰西则不然,凡一代文豪,一国文章事业,即任其操纵……

 

我想,也许应该用“汉词”来比单词,用偏旁来比字根——这样比较,汉文的单位与英文的单位,就难分多少了。

 

语言文字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想体系不同,所以中国没有科学,而西方有科学——这是什么逻辑?太空虚了。从文字特征来说,象形文字似乎比拼音文字更分析,也更几何,问题是,它太“着相”,太拘泥形象了。它从形象来组合,而不从概念去演绎。所以,我们喜欢用看得见的来说看不见的(如五行和经络),而不从具体的探究抽象的。

 

奇怪的是,我们的艺术似乎过早从具象跳了出来,走了科学的路线,而科学只好另走一条了反过来,西方艺术过了后印象派才抽象起来,大约也在那个时候,科学也向东方的思想靠近了——科学与艺术,在这儿构成相对论时空式的“互补”。如果用艺术和科学构造一个空间,我们就可以借相对论里的世界线来描述它们的演进:倾向艺术多少,就偏离科学多少,它们的“时空间隔”是不变的。科学与艺术原来就是这样的关系!这也许是一点有趣的发现,我想还可以继续探讨下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431775.html

上一篇:3本认识自我的书
下一篇:过昆明西山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13 鲍海飞 吉宗祥 张伟 曾新林 彭海杰 柏舟 钟炳 汪育才 武夷山 杨月琴 贾利军 杨正瓴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