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吾师八十岁 精选

已有 6793 次阅读 2022-7-11 10:2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吾师八十岁

文/蓝莲花瓣


生命如此丰富以致花朵枯萎。(聂鲁达《光笼罩你》)

                        ---题记 


No.1 师生是一种缘分

2002年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那一年我参加工作到了第九个年头,是一个三岁小孩的母亲。也就是那一年,我参加了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四川大学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光学专业。之所以敢选择四川大学,是因为在我之前,我们物理系M大哥和S大姐去那里深造,我的爱人也去了川大学习。选择报考光学专业,是因为我自己做光学老师,而且还被认为课教得可以,受到了表扬。

考场就在北纬三十八度的张掖市,对我来说很是方便。冬天的阳光依然是灿烂的,但它的白昼相对要短一些。我满怀信心和倔强地走进考场,用最大的努力回答英语和政治的考卷。对于专业课光学,我却很快就答完了,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我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交卷走人。这么快就看见我出来,把考场之外的我家掌柜的,气了个半死,我却不以为意。

我以为除了我不会而没有回答的题,其他都该做得很正确。日子到了第九天,上午十一点,我一个人在厨房做饭,时光非常安静,当我把一个西红柿用刀切开成两半,放在案板上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那一道关于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大题,我完全分析错了。

我败于我自己,少考了十来分,与我心仪的光学专业失之交臂。但我上了川大的分数线,可以参加调剂。我没有走进川大东区的物理馆,是杨向东教授给了我一个读研的机会,接纳了我。就这样,我被川大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录取,为了弥补我和报考原子分子专业的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还没开学时我就开始重新学习我最害怕的量子力学和线性代数。

在此之前,我对量子力学一直都有恐惧感,虽然在西北师范大学上学时余庚荪教授把量子力学课讲得很好,我的过关考试也曾经考了92分,可我就是不知道量子力学是什么,与经典物理理论相比较,它真是不可琢磨。所以,复习考研的时候我是没打算去碰它的。

就因为我自己那种暗藏着的自以为是,我个性里这一粒去不掉的沙子,我最初的愿望没有实现,我要读的专业基础课成了量子力学。我想这或者也是命运最隐秘的表达,杨老师和物理所的老师们和我,有着绕不开的师生缘,而原子分子物理,那个难死人不偿命的量子力学,是我必定要直面的科目。而这种被逼无奈的直面却是我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书法家的祝寿方式


No.2 永远的西区五教

当我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时,四川大学已经很不“单纯”了。彼时,它已经是由历史上的老川大、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而成的,同时,它还合并了原华西医学院。据说以前的老川大与成都科技大学就隔着一条马路,把墙撤掉,形成了我们每天孑孓而行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虽行政属于物理学院,但有自己独立的办公体系,主要在西区(原成都科技大学,后来是应用物理系)第五教学楼,被学生们简称为“西区五教”。

在西区五教二楼的实验室里,我成了杨向东教授的学生,杨老师的研究小组还有程新路教授,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科研小白的生活。除了去研究生楼上课修学分之外,每天的时间基本都在西区五教二楼东头的那两间房子里挥洒。朝南一间是我们的工位,朝北的一间是老师们和其他几个研究生的办公室加工位。

我总以为我足够努力了。2004年的寒假,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三口没事可做,就说带着孩子在校园里逛逛,不由自主跑到西区五教,竟然发现那不是一座空荡荡欢度佳节的楼,实验室里还有老师在活动,我们就赶紧偷偷溜走了。回到租住的家里特别感慨了一番,想来旧旧的西区五教里藏着很多的过往和故事吧。这些故事主要由我的老师们,和老师的老师们演绎。

当我和西区五教很熟悉之后,就把西区五教看得有点平常了。毕竟有那么多人,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们在西区五教把辛苦的科研、教学和学习当成每一天的日常。每个人都很忙,见面匆匆,然后各忙各的。到了饭点,就去五教背后的西区食堂或者去北苑食堂,吃饭以后再回实验室。杨老师因为有行政职务,是研究所的所长,除了在给我们上课时可以抓紧机会请教问题外,他平时非常忙。程老师每天都会在实验室工作很久。

西区五教有关的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之外都给我留下来西区五教的教育。2004年,我们的祖师爷芶清泉教授已经八十七岁了,他给我们做科研讲座,虽然走路似有人搀扶而来,可他坐在讲桌前面开始讲的时候,依然声如洪钟,思维清晰,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说:“我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专家。” 还有一天朱正和教授给我们上课,他在黑板上书写,我们低头做笔记。就在那安静的间隙,我很清楚地听见了呼哧呼哧的声音,起初有点纳闷,很快便明白了,那是老师的呼吸声,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体能自然不比壮年,何况他教这么难的理论课,可是那几届的群论几乎都是他上,要不他就会坐在教室后面给年轻老师坐阵。

在高涛教授的课堂上,有同学不停地提问,后来那堂课几乎成了讨论课。研究所举办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篮球比赛,站在场外观看比赛时,也可以和邝小渝教授讨论甘肃落后地区与教育发达省份学生素质的差别。每天饭后,和我的同学加朋友邵菊香,沿着林荫道散散步,讨论爱情、女人、生活和科研,然后,回到西区五教,继续猫在书桌上,工作或学习。

在西区五教我是单纯的学生吗?在西区五教的我的老师们,他们是单纯的教学或者科研吗?这个答案,我想应该非常不“单纯”。我在攻读我的硕士学位,我该是单纯的学生,老师们在做科研搞教学,本来就不是非常地单纯,是科研和教学的综合,而要把科研做好,则牵扯到经费、实践、项目、历史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似乎无法单纯。这样的话,那些做科研的我的老师们,得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高校教授的科研,叫做科研生活。如此,我也就不是一个单纯只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学生,我从各位老师处理日常事务之中也耳濡目染体会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我的大导师杨向东教授,他是能干而又睿智的。

2017年,在离开西区五教八年之后,在师弟的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消息,他说:"西区五教上电视了。"我专门问了他那个电视剧的名字,专门看了有西区五教剧照的那一集,心里很是自豪。身着军装的人气宇轩昂地走了出来,而他们身后就是西区五教,陈旧却坚实矗立着的西区五教。

祝愿杨向东教授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No.3 吾师八十岁

2022年七月四号,是我的老师杨向东教授八十大寿。而这次庆生的活动,却让我对西区五教、原子分子物理专业在国内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发现科研和科研教育,它的影响是非常宽广和深远的。

杨老师撰写、收集和制作了一本纪念册,名为《足迹八十年》。在纪念册的扉页,杨老师用金红色的小字写到:谨以此纪念与我的学生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在这两行小字的下面,是一枚同样颜色的漂亮又小巧的银杏叶。在川大西区五教的旁边就长着两颗高大的银杏树,我们入学的时候,它在那里,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它还在那里,春披绿装,秋来金黄有硕果。它笔直、坚定,无论是风雨雷电,大雾和阳光,都还是那保持得很好的姿态。它本就是栋梁之才,却是从来不停止生长的栋梁。

纪念册里有杨老师对过去岁月的回顾,有照片,有杨老师的老师,有杨老师的学生们,有科研,有生活。而杨老师的生日,正好是与在郑州大学物理系举办的“激光物理、材料物理及原子分子物理”学术讨论会相逢在一起,有很多杨老师的学生参加。通过这个会议和杨老师的纪念册,我才对四川大学西区五教,对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杨老师的老师,是我们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祖师爷,芶清泉教授。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芶先生在1981年来四川大学创办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时,已经六十五岁了。从那时开始,芶先生带领他的学生们在成都望江楼旁边,种下了西区五教旁边那两颗银杏树,生根发芽,后来和越来越远的后来,枝繁叶茂。而当杨老师的学生在研讨会上作报告时,我又一次吃惊地发现,西区五教,我们曾经每天都能看的那个“二级轻气炮实验室”,确是与中国的国防事业相关。

在杨老师的纪念册里,有一篇文章《继承和发扬芶清泉教授的学术思想,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是杨老师写的,从这篇文章中我才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了解到芶清泉先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和热爱了我所学习的专业。而芶清泉先生和我的老师们,他们的科研和教学生涯里,有着更为重要的家国情怀。郑州大学杨老师的生日庆典上,杨老师做了一个演讲,当我在视频里看到杨老师讲到当年的一件旧事,钱学森先生在给芶清泉先生的信中说:“要把原子分子物理做成工程!” 才又更深一步地回想到当年经福谦院士给我们这些科研小白所作的深入浅出的科技报告,它的深远的意义。

在一个科学家的庆生活动中,并不单独只是庆祝生日快乐。科研报告,家国情怀,一代又一代科研和教育的传承、交流,还有那些无言的领悟,一切都是于无声处的。纪念册上有杨老师的好朋友王沐先生的题跋,记叙当年他们在高中时都有自己的特长,当时有歌舞团和话剧团来选调人才,杨老师坚决表示不能去,“作为业余爱好挺好的,没必要当职业干。”而事实上,站在岁月的彼岸回头去看,能非常清楚地判断选择的对错,可在当时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莫大的智慧和长远的目光的。正当我的学生来找我,说他学物理没能力,想要选择他喜欢的唱歌,我就立即把这一段故事讲给他听了。

八十岁是什么样的呢?一棵树枝繁叶茂,挺拔苍劲,有力量,有智慧,深广、高远而宽厚。

杨向东教授(中间)和他的学生们[杖朝之年的杨老师]


No.4  不只是伯乐

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都有它的源头,西区五教不只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源头,也是我能够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源头。而且,不只我,那是我们,有一大群人,他们从西区五教学成毕业,汇入科研和教学的巨浪之中。曾经的学习,包括这一次杨老师八十岁生日的庆生活动,都是对我们这些人的教育。而我们,将曾经学习的经历、科研学习获得的思维、谆谆教诲中传承的家国情怀,都组合成我们的能力,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传播出去。


2022年6月22日,学校召开了一个人才工作会议,这让我对人才这个词有了想法。用度娘查了一下,发现这个词的解释其实很是宽泛。凡有一定的专长,或者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或者是技术能力,都算是人才。如果这样看,那我觉得西区五教走出来的我们,都是人才。而且,我们都是高远志向、有家国情怀的综合性人才。这种很高兴的情绪,又让我想到了一个专有名词---老师。什么样子,才算是老师?我想到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想到了伯乐相马的典故。


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如此快速的当下,这两种表达仿佛都无法确切地、完全地说清楚老师所做出的贡献。让一个学科,让一个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生出来,发展壮大,我的老师们,和老师的老师们所面对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东西用以传授,也没有那么多的千里马供他们去发掘。


我想,杨老师和他的老师芶清泉先生一样,杨老师和我的所有的老师们一样,他们的人生本身就是科研教育的生长壮大,他们培养千里马。愿西区五教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愿杨老师生日快乐、永远快乐!愿我所有的老师们,桃李满园,快乐幸福!我们既是桃李的桃李,就让这被点燃的物理科学的光亮,照亮越来越多的人们,您们所期望的繁荣昌盛必将来到。

家国情怀的科研



种下银杏果 

种下春晖

种下希望的春风骀荡

在云贵高原和

西北边陲

种下时光的枝繁叶茂

让科学和理性 与生命一同生长



杨向东教授《足迹八十年》纪念册封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346776.html

上一篇:起一个大早去跑步
下一篇:热学课程思政与人文情怀
收藏 IP: 180.95.168.*| 热度|

24 尤明庆 张学文 苏德辰 张晓良 武夷山 李学宽 王福明 杨正瓴 刘全慧 汪育才 徐长庆 崔锦华 史晓雷 刘欣 郭红建 王恪铭 晏成和 刘钢 王飞 胡泽春 姚远程 刘利 郑强 柳林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