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与小胡一起吃午饭,说到昨晚看电影《归来》哭了一晚上,强烈推荐一定要我们看看。于是在网上搜索,看到往日已成流哖的博文“《归来》——一部控诉文革罪恶的好影片”,一进入剧情介绍,就让人突然掉进文革岁月,许多往事浮上心来。
那是1970年开春不久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激烈的踢门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一帮民兵涌入小屋,有几个命令父亲穿上衣服跟他们走,剩下的翻箱倒柜查找反革命证据。我和母亲妹妹们战战兢兢地站在一边,又冷又怕。最令人担心的是那本该死的日记,那里面记载有前几天父亲讲到老子“大盗盗国,小盗盗钩”时自己的感想。日记本就在窗边,我几次想拿但总是心怀恐惧移动不了身子,眼睁睁地看着民兵们将它收进麻袋,最后丢在板车上运走。
此后,就是没完没了地为父亲送饭(那时候一天两餐),而且身不由己地等着“日记本”内容会被定何种罪名的恐惧。再后来,父亲臀部长疮,每天送饭时还要替他换药。如此大约过了一两个月,父亲才被放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一打三反运动”,它是“文革”中深入“斗、批、改”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反革命分子”和犯罪分子,也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以《公安六条》精神杀掉了如蔡铁根、遇罗克等许多无辜之人。
值得庆幸的是,日记本那颗定时炸弹终于没有“爆炸”,原因是负责检查罪证的车站中学校长熊老师是父亲的学生,他销毁了那本日记直到半年后才在碰到父亲时告诉他的。在阶级斗争被人为夸大的时候,我的那本日记或许会要了父亲的命。当然,父亲已经不想继续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在这次关押之时就第二次吞下了一把小钉子准备“畏罪自杀”,没想到钉子一粒一粒从大便里排了出来却毫发无损。在他若干年后将这些讲出来的时候,充满了“天佑好人”的侥幸,当然也包括对熊老师的衷心感激。
今天,我能够这样坦然地讲这个故事,说明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尤其是在废除了“反革命罪”之后。但是另一方面,我的一些同学、亲人仍然告诫我少问政治,莫谈国事,这既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阴影,也是这个时代仍然缺乏免受恐惧威胁的保障。我不相信社会会倒退回去,既然经历过那样的社会,我的恐惧还会再多吗?
《归来》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文革”故事,尽管经过一定的文学加工,但这样的真实故事还有千千万万。凡是经历了那个精神扭曲的年代的人,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按说那时候小胡还小,但她也能哭一个晚上,可见电影的感染力十分巨大,也可能与陈道明、巩俐的表演艺术以及张艺谋的导演水平有关。当然,可能一些年轻人完全无法理解,不过我想,大家应该不希望再回到那样的时代。
附往日已成流哖:《归来》——一部控诉文革罪恶的好影片
母亲节那天,二儿子陪着他的母亲和我到金棕榈盛世影城,观看了5月16日即将在全国上演的电影——《归来》。
《归来》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陆焉识和冯婉瑜是一对离别二十年的老夫老妻,当劳改犯陆焉识终于回家时,患了失忆症的妻子却已经不认识他了,陆焉识开始想用各种办法去唤醒妻子的记忆,却始终只能以陌生人的身份陪伴在妻子身边……
故事的梗概是:身为教授的陆焉识(陈道明饰)中了卑鄙小人耍的阳谋,被错误的划为右派发配到大西北劳改。七十年代,思家心切的他偷着跑了回来。
正当他即将走进家门想和自己当教师的妻子冯婉喻(巩俐饰)见面的时候,却被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女儿丹丹(闫妮饰)碰见。丹丹不仅没有叫他一声爸爸,而且严词拒绝了爸爸要见妈妈的乞求。陆焉识只好背着女儿给妻子写了一个纸条塞进门里,约妻子明天在火车站见面。
女儿丹丹发现了这张纸条,她以妈妈要为她着想为由,要求妈妈不要去见爸爸。妈妈说:“我们的事情你少管。”
第二天,正当冯婉喻带着为陆焉识准备好的食物和被褥来到火车站,即将和丈夫见面的时候,为了能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清华的女儿带着专案组的人也赶到了。
冯婉喻发现后,一边拼命地阻挡专案组的人,一边连声呼喊“焉识,快跑啊!”……
冯婉喻被专案组的人打得头破血流,倒在地上,她眼看着丈夫被专案组的人抓进了吉普车。陆焉识随着吉普车的远去,不停的呼喊着妻子的名字……
为了扮演吴清华而出卖了自己父亲的丹丹,不但没能得到扮演吴清华的机会,而且连战士也没机会扮演。
冯婉喻无法原谅女儿对自己父亲的背叛,把丹丹赶出了家门,丹丹只好到剧组居住。
罪恶的十年浩劫结束了!陆焉识得到平反后,从甘肃荒漠中的劳改队归来了。
当他满心欢喜地踏进家门的时候,冯婉喻却把他当成“方主任”而赶出家门……
组织上为陆焉识写了平反证明,并陪着陆焉识再次来见冯婉喻,可是冯婉喻又一次把陆焉识赶了出来。无奈,组织上把陆焉识安排在冯婉喻家附近居住,由女儿丹丹照顾。
陆焉识去请教医生,医生说冯婉喻得了心音性失忆症,要陆焉识设法勾起冯婉喻对往事的回忆。
冯婉喻打电话找人给调准丈夫曾经弹奏的钢琴的音色,说丈夫很快就要回来了。
陆焉识假扮修钢琴的师傅来给冯婉喻修理钢琴。当他调准音色,弹奏起以前经常为妻子弹奏的《渔光曲》的时候,(郎朗演奏)站在陆焉识身后的冯婉喻听着听着,眼里流下了眼泪……
见此情景,陆焉识哽咽着转过身来,拥抱着冯婉喻......
突然,冯婉喻一把推开陆焉识,一边说着:“你不是陆焉识,你给我出去!”一边把陆焉识推出门外。
陆焉识给冯婉喻写了一封信,说自己5号回来,让冯婉喻去车站接他。
5号到了,冯婉喻对着镜子打扮了一番,来到火车站。她举着写有陆焉识名字的牌子,冒雨站在火车站的出站口,急切地盼望能看到丈夫的身影。可是当陆焉识穿着呢子大衣戴着眼镜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却怎么也不肯相认。
没有人出站了,出站口的大铁门关闭了。雨越下越大,牌子上的字迹模糊了,她仍然站在雨里张望着……
女儿丹丹终于泪流满面地叫了一声“爸爸”,并且羞愧地告诉爸爸,是她带着专案组的人抓走了爸爸。
陆焉识丝毫没有感到意外,他带着微笑平静地说:“啊,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爸爸永远都不会怪罪自己的女儿。倒是感到因为爸爸使你和你妈妈受到牵连而对不起你们。”
父女俩想用念信的方法,唤醒冯婉喻对往事的回忆。于是冯婉喻接到了一大堆从大西北寄回来的信。这些信都是陆焉识当年在荒漠里劳改时背着看管人员,在暗淡的星光下写给冯婉喻的。其中有苦中作乐的,有表达思念的。然而这些信当时是无法寄出的。
陆焉识每天都来给冯婉喻念信,他乘机写了一封信混到那些信里。信中说,他得知冯婉喻因为女儿举报了他而把女儿干出了家门。批评她不该怪罪女儿,她毕竟还是个孩子,要求她让女儿回到她的身边。
冯婉喻很听丈夫的话,她原谅了女儿,让女儿回家来住了。并且告诉女儿,是你爸爸来信让我这么做的。她一直以为女儿还在剧组练芭蕾舞,其实文革结束后丹丹已经到别的单位工作了。
渐渐的,冯婉喻从丈夫的来信中得到了精神寄托。如果有一天陆焉识没来给她念信,她就会问女儿:“念信人今天怎么没来呢?”当女儿告诉她:“念信人病了。”她就包了饺子,让女儿和她一起给念信人送去。女儿知趣的退了出去,她把饺子放在念信人的床边,默默地等待念信人醒来……
父女俩来到她的床边。当陆焉识即将把毛毯轻轻地盖在她身上的瞬间,她惊恐地睁大双眼,坐了起来。她大喊着:“方主任,我丈夫没被枪毙,他5号就回来了。你不能这样,你出去!出去!”
陆焉识被冯婉喻赶出了门。他愤怒地问女儿:“你告诉我,方主任到底把你妈妈怎么了?!”女儿说:“我看到有一次姓方的逼问妈妈,让妈妈说出你的下落,妈妈说她不知道,姓方的用饭勺子打了妈妈。”
陆焉识手里拿着饭勺子去找姓方的。姓方的妻子误把他当做“专案组”的人,她指着陆焉识说:“你们来和我要人,我还正要和你们要人呢。我丈夫也曾经是专案组的人,你们凭什么把他抓起来?你别走,你还我丈夫。”明显的精神失常。
5号又到了,冯婉喻对着镜子打扮了一番,举着写有陆焉识名字的牌子,站在火车站的出站口,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自己的丈夫归来……
许多年以后……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丹丹搀扶着鬓发斑白,面容憔悴的妈妈,坐上陆焉识的三轮车向火车站奔去……
在火车站出站口,冯婉喻举着写着陆焉识的牌子,陆焉识站在冯婉喻身边,冒着风雪和冯婉喻一起等待自己归来……
《归来》是一部声讨文革的檄文,是一部控诉文革罪恶的好影片!
1
2
3
4
5
附言:看到网友的评论,我随即搜索了司马南的新浪博客,果然见到他5月12日的博文“张艺谋玩味‘新伤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加评论地附录于下:
附司马南:张艺谋玩味“新伤痕”
昨天被邀至蒲黄榆地铁口不远处某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张艺谋的《归来》.
虽为首映, 250人的剧场只坐了一半观众 . 耐心地整场看下来,实说, 太压抑了, 太黑暗了,太扭曲了,太别扭了.
散场出来, 一个七八十岁知识分子模样的奶奶与我并排, 我问她: 您老看了以后感觉怎么样啊?她他看了我一眼: 拍电影是为了叫人恨这个国家吗?真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看着也难过呀……你压抑不?
毕竟是人家请来的, 我不能把话说的像老奶奶这样直接.
电影院门口接受采访, 我对电影做了四点肯定:
第一,原作没有看过,剧本编得很精巧,平白的一个故事, 处理得很有悬念, 可谓独具匠心;
第二,巩俐陈道明演技精湛, 在这部电影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第三, 视听效果上佳, 据说是采用了最新的技术.
第四,若干细节的处理相当逼真,例如那一堆从大西北寄回来当时并没有发出的信,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录像片段: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wODEyNjky.html
给这部影片做公关的文章上说, 与张艺某相熟的国际大导演某某某,凭借翻译看了电影,然后哭了一个小时. 又有公关文章说,几大国际电影节都对这个电影表示了兴趣,该片很有可能获奖. 对这些信息,我将信将疑. 之所以疑, 因为公关文章大都不可信, 之所以又信, 那是因为这些信息部分地传递了一些人真实的意愿.尽管导演李安一再说“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电影”,尽管很多人说这是老谋子回归了什么文艺,尽管有人引导舆论说这只是一部深刻的心理影片, 但我看到的, 分明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政治片,政治片讲的是政治. 张艺谋们大概认为30年来控诉的还不够,所以又挖开伤口撒盐, 开启#新伤痕文学#, 并津津有味地、诗意地、夸张地加以欣赏、膜拜、玩味.……
剧情不复杂,一个教授被错划为右派发配到大西北劳改,七十年代思家心切偷着跑回来,被女儿出卖了又被抓走.改革开放之初,平反了,回来了,却发现妻子已经患了失忆症. 妻子认不得他了. 于是他与女儿一起采用种种办法,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 他失败了一一直到耄耋之年, 坐在轮椅上的妻子还是执意地每月5号要到火车站去接自己的爱人, 而爱人此刻就站在他的旁边为她拉车撑伞.……
影片的主题相当鲜明也十分深刻:
1949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制度把人变成鬼.
当年,歌剧《白毛女》上演的时候, 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个故事讲的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张艺谋先生的《归来》, 则勇敢地颠了一个儿, 旧有革命文艺的《白毛女》,今有颠覆革命文艺的《失忆女》.
这样的影片受到中国公知症候群患者的欢迎是理所当然的,民国粉们简直欢呼雀跃了, 但是还有人觉得不够劲, 照骂“张艺谋胆小鬼”, 恨他没有更加血淋淋更加赤裸裸, 没有直接去撞墙沉船. 在他们看来, 只是曲折地消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体制自信是很没劲的.
或许包括张艺谋在内,主创团队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兴趣搞什么政治, 但是生存的本能、生存的哲学、市场的法则、资本的意志、国际电影大奖的诱惑, 逼着他们在大洋下寻找洋流揣摩需要和感觉.
看到一些评论说,电影“很好的诠释了压抑与反抗”,也看到了一些背景材料, 说某领导盛赞电影拍的好,电影院门口散发的小广告里面还有电影局副局长的推荐词广告语呢. 我相信, 这个电影的推出, 是众多力量合作与博弈的产物, 是当下社会观念冲突中一种有意识或下意识站队的结果.
现在张艺谋们正在焦灼地期待着站队的收获或者后果.
(2014年5月12日下午写于北京南锣鼓巷八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