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于1月9日发表社论——《科学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Scientific fraud: action needed in China)。该文首先回顾了井冈山大学70篇论文涉嫌造假被撤稿事件,并指出这并不是中国学术界第一次发生这样的造假事件。文章明确指出,如此大规模的造假令人吃惊和失望,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会对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相关期刊的名声造成巨大的损害。中国应该以井冈山大学造假事件为契机,重建科研道德教育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标准,设立健全透明的处理科学不端行为的程序,以防止更多的造假行为出现。
1月12日,《自然》杂志网站刊登评论文章——《发表还是灭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也对中国的科研造假现象进行了评述。他们认为,中国最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造假事件凸显,与中国的学术评价系统过于强调发表论文有关。中国科技部曾组织对科研造假行为进行调查,但结果尚未对外公布。由武汉大学进行的调查估计,中国代写论文等造假行为的市场在2009年达到10亿人民币。《自然》杂志从多种渠道设法探知,在调查涉及的中国6家顶级研究机构的6000多名科研人员中,大约三分之一承认有过剽窃、造假行为。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曾国屏说,急功近利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方是民(方舟子)说,中国的大多数学术评估(人员聘用、晋升、资金分配等)由非该领域内专家的官僚主义者执行,“结果,数数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评价研究的质量,就成了评估的标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认为,对造假者(包括牵涉有声望科学家的著名造假案例)缺乏严厉的制裁,“当对这些著名案例没有恰当地处理,就释放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