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四院士联名推荐,仝小林院士《态靶辨治——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出版,推开中西医融合大门

已有 270 次阅读 2025-3-28 10:1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03-27 22:18:55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所著的《态靶辨治——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展现该著作对现代中医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重要价值,本版特编发该书序言,以飨读者。

陈竺:守中医之正,让靶归于态

长久以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医药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千年不遇的大变局。

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与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抓住当前有利的机遇期,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融汇现代医学新知,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中医由宏观走向微观,西医从微观走向宏观,两种理论相向而行,互助互济,相得益彰,正在创造出一个高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和现代西医的全新医学诊疗体系。

仝小林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方药量效体系构建方面作出了扎实而卓越的贡献。他的新作《态靶辨治——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新论迭出,有章有法,其所提“态靶辨治思想”,既有中医原创思维,又有西医诊疗精粹,为中西医融合之道、中西医结合之术做了有价值的探索。态靶思想汲取了传统中医学的“调态理论”,融合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药理研究成果,是对中医传统理法方药量的一次全面创新。病证结合突破了传统辨证刻强轴弱的局限,拓宽了中医学对现代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治未病理论的落地;态靶结合在治疗现代疾病指标上实现了中医药的疗效突破;方药量效研究则推动了中药剂量的精准化。现代医学背景下,“态靶医学”是临床实战医学体系,更是中医药创新研究的指导方略。

一个医学工作者首先看到的是病人,而不是细胞、分子。系统生物医学概念的提出,将生物学扩展到医学,是自上而下、从整体到局部的理念,与西医学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经典理念相互补充,这很有利于中西医学在共同的科学语言平台上进行平等的交流。态靶医学是聚焦于系统生物学的一种中医药研究探索。“系统—系统”的研究模式提供了中药物质基础的表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思路。理论研究、真实世界研究、临床疗效评价、中药学、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介入,将为中医药提供全面系统的高级别证据,并揭示其科学内涵。

传承中医药,要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态靶辨治——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便为我们揭示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态靶医学。在现代医学背景下,这种医学模式或将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历史选择。守中医之正,以调态为基,借助现代科技,让靶归于态。创医学之新,以病证结合,实现西为中用,促中西结合。中医药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它的根基厚重,源于古代哲学、道学、儒学、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以《伤寒论》为代表的临床实践,并不断革新,吸取同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自我完善,传承创新。期待本书为广大中医、中西医、西医提供医教研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陈可冀:可贵的临床医疗参考佳作

21世纪是医学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互参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服务生命全周期与健康全过程,增进民生福祉,是中西医共同面临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中西医两者优势,不断探索中西医科学结合、最优组合的道路。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多学科向中医学渗透、结合的新局面。通过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医学形态的不断契合,基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群体化中医药研究,延伸了传统中医四诊手段,丰富和深化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精准化快速发展,中医药学科学内涵的研究可望获得实质性突破。传统中医药学迎来了千年未有之好形势,中医药学创新发展迎来了百年难遇之大契机。

目前,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中医诊疗模式,即中医辨病+中医辨证;另一种是中西医双重诊疗模式,即中医辨病+中医辨证+现代医学诊治疾病;第三种是病证结合模式,即现代医学辨病+中医辨证诊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主流模式。中西医能够结合的关键点就在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互补性、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的协同性。简言之,西医优势在于微观,中医优势在于宏观。两者对于疾病的认识角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与优势,但殊途同归的是两者最终都以病人为中心。解决好人类疾病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宏观与微观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之合力,打好组合拳,乃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

仝小林院士认为学术进步应海纳百川,治学必求于严谨,论述必基于实证,在数十年深研经典、躬耕临床基础上,首创并提出态靶辨治学术思想,是契合中西医结合发展客观需求的创举,也是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的重要探索,是推动中医学从宏观走向精准的历史选择。小林院士在“态靶辨治”中,提出要重构中医诊疗体系和重构中医本草体系,既保持传统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又充分吸收现代科技和医药学成果,医药协同,从而搭建起沟通中西医临床的两座桥梁。该书论述结合,论中屡有新意,提出了“态靶”内涵,“因态”“果态”之区分,强调“方药量效”之关系。述中尤重实例,精选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态靶辨治理论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一系列案例,实为一部可贵的临床医疗参考佳作。乐为之序。

韩启德:搭建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话融合桥梁

两千年来,中医学伴随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自我“变革”。在现代科学与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药也需要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只有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证实中医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揭示作用原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态靶辨治”,是中医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一次系统性的创新实践。该体系从传统辨证论治出发,在现代医学疾病框架下,按照中医思维重新审视疾病发展全程,通过分类、分期(态)、分证,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同时基于现代药理学筛选对疾病理化指标确有疗效的靶向中药,验之临床,回归临床,并揭示其“量-效-毒”关系规律,力图重新构建中医本草体系。“态靶辨治”源于辨证论治,而又高于辨证论治。它在传承中医传统调态优势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现代医学定向打“靶”的诊疗特征,进而提高了中医药对疾病的诊疗能力。此外,借助表型组学、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态靶辨治”体系还有望搭建起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话、融合的桥梁,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中医视角和中医智慧。这也正是我所提倡的中西医结合,和而不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值此书付梓之际,得窥新作。书中所述与本人的思考基本相符,遂邀小林院士促膝长谈,切磋探讨,不胜欣喜。可以预见,“态靶辨治”将对中医药学的未来发展,以及为中西医结合寻找切实有效途径发挥积极作用。

是为序。

陈香美:中西医结合之路已昭然揭示

回望过往数千年,中医学为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年间,我被分配到东北基层某卫生院工作,在那个交通闭塞、生活艰苦、缺医少药的地方,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那段从医经历,使我了解到农民的健康情况与切实需求,也让我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成为我日后在肾脏病临床诊疗中倡导中西医结合的缘由。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科技、人文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疾病谱也产生了明显改变,因此,时代对中西医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历来倡导中西医结合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用中医的哲学思维、整体观和个体化的理念,指导现代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用西医的科学思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诠释和挖掘中医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做到整体观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个体化与精准医学相结合,用现代语言阐明中医的科学内涵,揭开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面纱。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的新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缺乏对疾病本质的探索,以及大样本、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这主要是由于中医、西医遵循各自理论和标准,缺乏真正基于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合作研究,对各自的结果缺乏共识。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最终也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提高诊疗水平、实现全生命周期维护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该书汇集仝小林院士团队多年来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态靶辨治”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具体内涵,从生态大系统、个体化、治未病三大医学思想出发,整合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现代科技成果,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为框架,成功搭建沟通中西医临床的“病与证”“量与效”结合的桥梁——“态靶辨治”诊疗范式,提高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水平。

态靶辨治”理论体系融汇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前沿成果,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型代表。不仅对于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对于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今受仝小林院士诚邀,为其新作《态靶辨治——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做序,细赏全书,甚为感触:中西医结合之路已昭然揭示于书中,是为序。

仝小林: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取类比象。它把人体看成一个黑箱,一端是对证候性质的判断,另一端是用药后的反应。在取类比象思维指导下选方用药的试错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将这些有规律的病理状态和方药的对应关系固定下来,这就是“调态”。比如寒态、热态、湿态、燥态、虚态、实态、壅态、瘠态、郁态、瘀态等。调态,可以理解为改善人体的环境,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和干预的方式。在疾病的调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的“态”有着先天的不足。即只关注刻下的“状态”,难以把握疾病的“动态”和未来发展的“态势”。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短板,就是对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打靶”不足。这使得许多中医,对单纯中医药调节客观指标没有把握,只好用西药打靶,中医调态。

经过两百多年的中西医碰撞和现代中医教育中西医课程的系统学习,“白箱”已经打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已经成为现代中医的工具。但是,还缺乏对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从中医的思维出发,重新进行分类、分期、分证,以指导中医的治疗。甚至教科书还停留在冠心病归属于胸痹范畴,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范畴,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范畴那样一个非常粗浅的对接阶段,与临床实际已经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现代疾病的临床实际出发,在西医诊断基础上,按照中医思维,分类分期分证,把握疾病状态的同时,要把握疾病的动态和态势,对疾病全方位地时空关照,也就是要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

其次是“打靶”问题。症靶,历代医书、本草书都有很多记载,唯独对病靶、标靶没有记载。那是不是我们中医对打靶就无能为力了呢?完全不是!现代中药药理,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打靶指向,只要我们善于“回归”,就可以把指向性很强的打靶药,变成我们手中既可调态又可打靶的利器。比如,肝热型高血压病,我们可以选择夏枯草、黄芩、钩藤、潼白蒺藜、菊花等,肾虚型高血压病,我们可以选择炒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等,水湿型高血压病,可以选择茺蔚子、泽泻、云苓、车前子等。同理,阴虚型糖尿病选择天花粉、知母,肝热型糖尿病选择赤芍、黄芩,肠道湿热型糖尿病选择川连等。既调态,又打靶,双管齐下,态靶同调。我认为“得病靶者上,得标靶者中,得症靶者下。得病靶,无劳辨证矣”。如是,中医还需要对西药那么强烈的依赖吗?我们突破了中医降糖、降压、降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转氨酶、降增高的桥本氏病抗体、降增高的1型糖尿病抗体、降增高的类风湿因子等难题,都得益于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我们依据古代本草、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和临床打靶经验,正在构建现代本草。在两个构建基础上,中医、西医、中药、西药、基础、临床以及多学科共同完善态靶辨治体系,真正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这就是我们撰写本书的目的和初衷。

全书分态靶辨治总论和态靶辨治临床运用实例上下两篇。上篇系统性介绍了态靶辨治理论的由来以及具体调态理论、靶方靶药的应用原则。下篇分八章,参考现代医学病名及其分科分类方法,按照系统分类,并在各个系统中选择我个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典型病种及病例进行态靶辨治方法的阐释。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态靶辨治的理论还需要在众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的运用中不断完善。

道器不离,天人合一,是中西医汇通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我相信,现代科技背景下,态靶辨治是临床实战医学体系,更是创新中医药研究的指导方略。态靶辨治能够更好地聚焦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药研究。结合理论研究、真实世界研究、临床疗效评价、药学、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介入,将为中医药提供全面系统的高级别证据,并揭示其科学内涵。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承中启西,承宏启微,承上启下,承古启今。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和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是未来中医发展的两条主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山之宝,远未枯竭,这就是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以及在我行医过程中帮助我、指导我的各位师长,正是有他们的启发与鞭策,我才有勇气推开中西医融合汇通这扇沉重的大门。同时,还要感谢赵林华、宋斌、雷烨、陈锐、何莉莎、张莉莉、苟筱雯等一大批我的学生和传承弟子,是他们的努力,使我辑成此书。感谢科学出版社的曹社长和刘编辑对此书出版所给予的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79660.html

上一篇:《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中西传染病学通史》后记
下一篇:导言:这一张旧船票(1)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