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金栋学弟整理了“天道五行说”的来龙去脉,它是天人相应的产物。但古人敬天,有“天生地,地生万物”之说,如果将这一观念带入到“五行”起源的理解上,认为“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可能并非事实。因为,水、火、金、木、土毕竟来自于地上的事物,是直观经验的产物,至于后来通过联想思维将其形而上学化,构成“天人相应”的“五行学说”,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最终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框架(模型)。这一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五行学说这一理论模型,中医学将极大地失去其理论美学价值。然而,作为理论工具,它的解释功能与预见性却常常自相矛盾,正因为如此,它又受到后人的诸多质疑和批评,这一点(五分法)就远远不如二分法的“阴阳学说”。
从金栋学弟、洪钧老师以及诸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哲学体系包括“气(气化)一元论”“阴阳二分法”“金木水火土五分法”“天人相应观”“道器观”等。它们不仅是中医学的理论渊源,也是古代农学、天文学的孵化器。
中国自然哲学有如下特征:(1)与社会伦理(人学)融为一体的通识体系;(2)与经验事实融为一体的工具论体系(阐释和串联经验事实的形式和框架);(3)与应用实践融为一体的先验体系(貌合神离);(4)与“得意忘形”(得道忘器)融为一体的“以意释象”系统。这些,都与其他轴心文明的思维范式大同小异。正因为如此,人类终于从轴心时代来到了科学时代......
1. 出典
(1)儒家典籍《孔子家语·五帝》说:
“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2)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土居中央[而主季夏气],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
(3)东汉官典《白虎通·五行》说:
“五行者……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
(4)东汉刘熙《释名·释天》说:
“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5)中医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6)《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2. 小识
金栋按:所谓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亦名天道五行,即历法概念,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自然循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少数民族彝族历法名十月太阳历,中原传世文献称阴阳五行历(详见拙著《医经钩考》第三篇)。中华传世典籍如
(1)《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日至,
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2)《春秋繁露·治水五行》说:“日冬至,
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
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
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
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
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3)《淮南子·天文训》说:“壬午冬至,
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
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
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
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
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
以上皆从冬至日到冬至日为一岁,用木火土金水五行表示,每行各七十二日,即始于木行七十二日,依次为火、土、金行,终于水行七十二日,剩余五至六日为过年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皆以“天”而言五行,此五行,乃历法概念,即五时、五季、五气;气,天气、节气、气候之气——“以生寒暑燥湿风”。行,运行、循行之义。
要之,所谓“天道”者,即“天有五行”之说,乃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自然循行变化之规律,即一年四时五行季节气候阴阳寒暑变化之规律也!
附1:五行为何取木火土金水为名、次?
据考,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河图洛书符号表示,传说乃上古(三皇时期)圣王之所创制。此历法即五行历,亦名甲历、天干历、阴阳五行历、十月太阳历等。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说:
“据历史传说,‘伏羲氏作甲历,定岁时’,‘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又‘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治五气’‘各司其序’。可见中国远古文明一开始使用的就是阴阳五行历……而甲历是一种历法,即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数纪月的历法,这就是十月历……伏羲受河图继天而王(金栋按:应指天地自然河图,即古太极图)……河图的十个数即是十月历的十个月。……阴阳五行历是三皇时代的历法基础。”
五行历开始形成时只是将一岁粗略地分为五季,以春暖植物萌发、花开植物竞长,炎夏、秋凉作物结果成熟,严寒冰冻藏伏五个物候为区分的标志。即春生、夏长、季夏化、秋生、冬藏——生、长、化、收、藏。
甲历是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数为时序之历法,故甲历又名天干历。甲乙等分刚柔(甲刚乙柔,丙刚丁柔,戊刚己柔,庚刚辛柔,壬刚癸柔),即五行配阴阳,故亦名阴阳五行历。具体如十月太阳历法(见拙著《医经钩考》第一卷第三篇)。
之所以五行取木火土金水为名、次?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之一·释五行名》据先秦两汉典籍如《尸子》《管子》《礼记》《尚书大传》《纬书》《说文》《释名》《白虎通》等有解说,引如下:
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
(1)木说。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
许慎曰:“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于中,下象其根也。”
其时春。《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
其位在东方。《尸子》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
(2)火说
《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
许慎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
其时夏。《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其位南方。《尚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3)土说
《元命苞》云:“土之为言吐也,含土气精,以生于物。”
许慎曰:“土者,吐生者也。”
王肃云:“土者,地之别号,以为五行也。”
许慎曰:“其字,二以象地之下,与地之中,以一直画,象物初出地也。”
其时季夏。季,老也,万物于此成就方老,王于四时之季,故曰老也。其位处内。内,通也。
《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
(4)金说
许慎曰:“金者,禁也,阴气起始,万物禁止也。土生于金,字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
其时秋也。《礼记》云:“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尸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恭莊,礼之主也。”《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
其位西方。《尚书大传》云:“西,鲜也。鲜,讯也。讯者,始人之貌也。”
(5)水说
《释名》《广雅》《白虎通》皆曰:“水,准也,平准万物。”
《元命苞》曰:“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一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湊液也。”
《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
许慎曰:“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阳之气。”
其时冬。《尸子》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礼记》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其位北方。《尸子》云:“北,伏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
要之,五行以木、火、土、金、水为名、次,因五行即四(五)时、五季、五气,四(五)时之序是春生、夏长、季夏化、秋收、冬藏,故五行之序是木、火、土、金、水,如此而已!
附2:参考书目(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