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汪亚琴:作家文学馆助力地方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路径——写在聂华苓文学馆开馆一周年之际

已有 59 次阅读 2024-11-29 11:35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聂华苓文学馆 2024年11月27日 08:33 湖北

微信图片_20241129113713.png

微信图片_20241129113731.png

2023年底,“聂华苓文学馆”在聂华苓先生的祖籍地湖北广水盛大开馆。2024年底,聂华苓文学馆开馆一周年,爱荷华“中国周末”召开45周年,聂华苓先生却在大洋彼岸的爱荷华永远离开了我们。为了怀念聂华苓先生,也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聂华苓研究与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应该进一步探索如何发挥聂华苓文学馆的文学研究与文化建设功能。正如莫言先生在视频致辞中所说“这是广水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坛的一件喜事”,作家文学馆的建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意义突出。作家文学馆不仅是作家成果、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地方文化建设成果、文化品牌打造成果的一次力量积蓄。但聂华苓文学馆的盛大开馆,不是结束是开始。在场馆的后续维护中如何将文学馆融入地方文化活动,融入普通市民精神生活,使聂华苓文学馆发挥其作用,不被荒废、闲置,是今后广水市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

“聂华苓文学馆”在广水市这座拥有近70万人口的城市落地,馆址建于生态公园内,为聂华苓文学馆融入市民生活带来便利。虽然广水市没有高校助力,但可以此为契机,围绕展馆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或侨文化活动。更可以与当地已经相当成熟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开展文化节、读书会等活动,亦可依托聂华苓这座“文化富矿”,与武汉地区的高校、省市文联、作协合作,将参加过IWP的相关作家邀请到聂华苓文学馆讲学,或举办高质量小说、诗歌创作笔会与学术研讨会。

以潜江市建于曹禺公园内的“曹禺纪念馆”为例,曹禺纪念馆结合潜江的小龙虾养殖特色,承办了虾乡文化之旅活动。还结合曹禺先生戏剧大师的身份,组织全市小学生进馆参观了解中国戏剧文化,参加人数6000余人次,研学课程被评为2021年湖北省文博系统优秀研学课程。此外,还与本市学校紧密合作,开展了“小小讲解员”、亲子阅读等系列文化活动。既发挥了纪念馆的文化功能,又通过活动的举办、市民的参与,提高曹禺在潜江乃至湖北的认可度,加深曹禺是“潜江人”的认同感,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

聂华苓文学馆开馆之际,正值“武汉文学季”,武汉与广水两地的文学活动遥相呼应,“武汉文学季”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展现文学积极融入市民公共空间的成效。从10月25日至11月25日,历时一个月的武汉文学季通过“英雄的城市,人民的文学”“青春的文学 文学的青春”“山乡巨变,文学攀登”“江城花月夜,文学共此时”4个单元,共举办50余场文学活动,通过高密度的文学活动展示武汉的文学生态、文化氛围,也将文学营养注入江城的每个角落。此次文学季的最大特色就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入,与市民生活的紧密衔接。如在东湖户外草坪举办东湖诗歌节,意味着诗歌节的活动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小范围的精英活动成为开放公共空间活动;在东湖风景区举办“‘文学时代’手稿文献展暨历届‘青春诗会’诗人手稿文献展”,市民可随意参观作家手稿,离作家创作的第一现场更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作家的距离;邀请来汉作家进行“‘看江城,写江城’——文学大家江城行”的活动,走访东湖风景区、咸安坊、黎黄陂路,从文学视角看城市新貌;在黄鹤楼公园、中山公园、解放公园等市民流量较大的区域,举办“公共诗歌空间”活动,诗歌成为公园展示牌的一部分,在公园举办诗歌朗诵活动,邀请作家与学生、市民互动,凸显了“诗与远方近在咫尺,与诗人和诗歌的零距离”理念。此外还有“文学青春”朗诵亭,在南湖幸福湾公园举办的南湖诗歌艺术节等活动,都是文学“破圈”,成功融入市民生活的范例。

聂华苓是湖北文化的响亮名片,是湖北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桥梁。1976年,世界多国三百多名作家共同提名聂华苓与安格尔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1978年5月,聂华苓与丈夫保罗•安格尔及两个女儿回国省亲,受到极高礼遇。1979年9月,聂华苓与安格尔在美国创办“中国周末”文会。之后,连续数年往返中美之间,并与弟弟聂华桐、女儿王晓蓝共同展开回国效力之旅,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因为时空的阻隔,目前国内的聂华苓研究与她的国际声誉是极不相称的,聂华苓文学馆的开馆应该成为聂华苓研究与推广阔步开展的有利契机。

其一,应该依托聂华苓文学馆建立与省内、国内作家、文学圈的联系,举办聂华苓相关的文学、文化、学术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聂华苓作为名作家与享誉世界的“文学活动家”地位。其二,聂华苓文学馆应该对市民开放参观,增加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使“广水人聂华苓”的认同感深入每一个市民的心中,通过文化名人效应增加市民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其三,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聂华苓文学馆的作用,依托展馆与学校、企业等机构开展文化合作,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扩大展馆影响力,也提高展馆利用率。

地方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效的,聂华苓先生目前所在的美国爱荷华从美国中部小城成长为世界“文学之城”,也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积蓄的成果。从1897年库克(George Cram Cook)开设的“诗篇写作”写作课程,1936年施拉姆(Wilbur Schramm)创办“作家工作坊”,1967年保罗•安格尔与聂华苓创办“国际写作计划”,2008年爱荷华被授予“文学之城”,近110年以来,爱荷华的文脉不断,一直被接续壮大,才使仅六万人口的小城名扬全世界。无论是爱荷华之成为“文学之城”,还是武汉文学季的轰动,都说明文学活动的开展不应该抛开城市本身,更不该只是文学本身,要使文学成为城市的血液、市民的日常。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41129113737.png

作者简介:汪亚琴(1992- ),女,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讲师,湖北省作协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2220.html

上一篇:《中国农学史》简介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