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吴牛喘月:化学传奇(11)——捣鼓诺贝尔奖的阿伦尼乌斯

已有 1521 次阅读 2023-6-21 11:2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科学背后的故事,2021-04-28 11:57

这封信是瑞典人阿仑尼乌斯写来的。

1.jpg

阿仑尼乌斯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他的博士论文由于想法奇特勉强通过,以至于连工作也找不到,阿仑尼乌斯只好四处写信向成名科学家求助,否则这读了这么多年书,连个工作也找不到,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呀。

阿仑尼乌斯从小也是个调皮孩子,不过他并没有范特霍夫和奥斯特瓦尔德这么捣蛋,这两位是喜欢鼓捣易燃易爆,跟他们俩比阿仑尼乌斯可省心多了,他只是爱和老师做对,不对啊,不是说化学家小时候都喜欢鼓捣这些危险物品吗?阿仑尼乌斯不喜欢这些知名当化学家呀,这话说的也对,不过阿仑尼乌斯例外,因为他学的不是化学,他爱的是物理。

阿仑尼乌斯自小天资聪颖,三岁就学识字算数了,这样说来,他父母一定不容易呀,想一想我们自己辅导孩子时候的鸡飞狗跳吧,可是他父母不用这么操心,应该说是根本就没有管过,他是看哥哥写作业学会的,他父母真是赚大了,花了一份钱教出来俩学生。

他的大学是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这所大学跟他颇有渊源,他的父亲就是大学的教务主任,他读的也是物理系,到此为止都是顺风顺水的,不过只有一点她不太喜欢,那就是他的导师研究的是光,他钟倩的却是电。

当时电学在诸位大师尤其是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努力下,已经臻于完美,要想在电学领域再琢磨出点新意来,就得另辟蹊径了,这条小路还真让阿伦尼乌斯找着了,这就是溶液的导电性。

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法拉第认为只有在通电的情况下,溶液中才会产生离子,进而溶液表现出导电性,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金科玉律,原因就是因为这是法拉第说的,别看法拉第生前备受排挤,可在他成名后,他的说法就成了至高无上的原则,看来这些睿智的科学家也不能免俗呀。

可是法拉第的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这就相当于在通电之前溶液是不能导电的,只有通电的那一瞬间才具有了导电的能力,这个观点不但不符合常识,也和物理学的能量观点相悖。

先说常识吧。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他们的导电能力都是提前定好的,不是由于通电导致的,那为什么溶液特殊呢?再用能量的观点看一下吧,鉴于当时还没有发现电子,咱们用势能来说一下吧。

水往低处流大家都清楚,那是由于重力势能,虽然有水才往下流,但是没水也有流的能力。

不过,法拉第敢这么说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一种东西就是通电才导电,不通电就是不导电,那就是电容,而电容的单位就是以法拉第名字命名的,这方面法拉第还是很内行的。

阿伦尼乌斯想的更深远一点,他是这么认为的:氯化钠(就是食盐)本来不导电,水也不导电,可是俩掺和在一起成了食盐水居然导电了,那肯定是成为氯化钠溶液时有了变化,而不是在通电时,还有氯是有害的,食盐水中也有氯,可是我们吃了食盐也没事,肯定在食盐中的氯和单纯的氯存在状态不一样,那就可能是离子态,按照法拉第的观点,只有在通电时候才变成了离子态,可我们没有做菜时先通电吧。

阿伦尼乌斯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了博士论文,兴冲冲地就去母校做答辩去了,可是却遭到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差评,后来看看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年轻人呢上这么多年学也不容易,好歹把论文勉强通过了,不过给了他最低等的成绩,凭这个成绩是拿不到教职的。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呀?当初范特霍夫也是这样的,也是读完博士找不到教职,只好栖身在兽医学院,难道历史要重演了吗?

当然不会,阿伦尼乌斯心眼可比范特霍夫活络多了,既然答辩委员会不喜欢论文,那就找找喜欢这种观点的吧,阿伦尼乌斯就把论文寄给了欧洲的著名化学家,这其中就有奥斯特瓦尔德,于是就出现了前述的一幕。

看到论文,奥斯特瓦尔德倒吸了一口凉气,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牙也不疼了,仿佛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奥斯特瓦尔德感觉这个年轻人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离子化学就要诞生了。

反正阿伦尼乌斯得不到教职,闲着也是闲着,奥斯特瓦尔德干脆邀请阿伦尼乌斯到自己学校来做访问学者,阿伦尼乌斯自然是欣然前往,金子嘛,总会发光的,关键是在谁手里。

在做访问学者期间,做实验验证了离子化学,这让阿伦尼乌斯的理论建立在了严格的实验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范特霍夫,物理化学三巨头终于聚首了。

在上一章咱们说过,范特霍夫的情况和他类似,都是博士期间作出了重大发现,范特霍夫是在答辩前三个月发现了立体化学,阿伦尼乌斯是在论文中提出了电离理论,俩人结果也差不多,范特霍夫厕身兽医学院,阿伦尼乌斯找不到教职。

几乎相同经历,都觉得这要不是斩鸡头烧黄纸结拜为异性兄弟都对不起关二爷,这边奥斯特瓦尔德也深有同感,高喊“俺也一样”,于是三人在关二爷面前盟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当然这是我的演绎,不过他们的关系确实非常亲密,不亚于桃园三结义。

三巨头聚首了,物理化学这一新学科也确立起来了,有了兄弟撑腰,阿伦尼乌斯自然就不愁工作了,其实在奥斯特瓦尔德邀请他的时候,他的母校就迫于压力老老实实地聘请他当讲师,可是现在才给个讲师有点晚了,奥斯特瓦尔德都打算给他副教授了,不过还是选择了回到母校,母校也给了他教授职位,倒不是他不计前嫌,而是他有更大的图谋。

阿伦尼乌斯转身就来到了瑞典皇家工学院,四年后就当上了校长,这可以看出来,阿伦尼乌斯确实是人际关系方面是个高手,这一定非常重要,因为接下来就该评选诺贝尔奖了。

虽然他长袖善舞,但是并没有获得首届诺贝尔化学奖,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搞不懂他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也没法确定该给他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其实就算分清了也有点悬,因为首届物理奖获得者是著名的伦琴,他可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化学奖则给了范特霍夫,论分量,范特霍夫确实要比阿伦尼乌斯重一些,即便没有范特霍夫化学奖的归属也有点难,因为还有另一位大神也参与了竞争。

这位大神就是吉布斯。

2.jpg

看到吉布斯会想到什么?是不是这一堆呀。吉布斯熵、吉布斯能、吉布斯相律、吉布斯测度、吉布斯态、吉布斯悖论、吉布斯现象、吉布斯取样法、吉布斯等温面、等等,这还没有完呢,这才是他自己的,还有和别人合作的呢,吉布斯-亥姆霍茲方程、吉布斯-杜安方程、吉布斯-汤姆森效应、吉布斯-唐南效应、吉布斯-馬伦哥尼效应等等,这简直就是所有学生的噩梦呀,当然也是所有科学家的追求,爱因斯坦折腾了一辈子,也仅仅得到了一个一摩尔光子的能量叫做一爱因斯坦,他一个人就就是半壁江山呀,这应该兴高采烈不是,可是他的照片看起来有点落寞呀,这是为什么呢?

吉布斯是美国人,是正宗的学N代,他的父亲是耶鲁大学教授,祖父曾是哈佛大学校长,这才是父系,母系这边更牛,外公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外公是也是教授,高外公是新泽西学院校长,这个听起来有点low,是吧,后来新泽西学院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高大上了吧。

在如此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吉布斯当然也很牛,他是美国第五位博士,也是第一位工程学博士,这家世这学历简直就是镶钻石的,不过这是现在看啊,当时可没有多牛呀,别看美国现在号称全世界灯塔,在当时也就是一片荒漠,其实现在也比不上金家,人家是宇宙灯塔。

毕业后他就留在了耶鲁大学工作,但是在美国这片荒漠里,吉布斯这种天才太寂寞了,于是他打算去欧洲转转,在欧洲他见到了数学家刘维尔,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和亥姆霍兹,这下他眼界大开,打算回家开创一番事业,可是回到母校,居然没了位置,这可怎么办?

学校当局勉为其难地给了他一个数学物理教授的职位,这可是全美国唯一的一个啊,谁叫他到欧洲又是见数学家又是跟物理学家学习的,不过是没有薪水的,这就是欺负人呀,这还不如阿伦尼乌斯呢,可是吉布斯并没有在乎,因为他要的是工作。

爱因斯坦曾称吉布斯是“美国历史最杰出的天才”,杨振宁先生也指出统计力学的奠基人就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和吉布斯,别看美国现在在全世界抢人才,当年他们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天才的。

吉布斯在小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在美国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可是却得到了麦克斯韦的高度评价,按理说都得到如日中天的麦克斯韦认可了,他的境遇应该好一点吧,阿伦尼乌斯当初就是这么混的,可是还是没有,不过他还是不在乎,他把热力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了化学平衡上,这对于物理化学来说,基本上就相当于牛顿爵爷的《原理》相对于物理学,可是还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欧洲已经被奉为经典了,在美国还是连个水花也没有溅起来,他还是当着他的无薪教授,估计吉布斯教授也很苦恼,可也怪不得别人,谁叫他摊上了这么一个没文化的国家呀。

终于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看不下去了,打算以年薪3000美元来聘请吉布斯做教授,这一下子耶鲁大学可慌了,其实耶鲁大学当局也不傻,他们就是欺负老实人,见约翰霍普金斯学院来撬行挖角儿了,赶紧给吉布斯发钱,不过也仅仅是区区2000美元,才是人家的2/3,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吉布斯教授居然同意了,想起谁来了呀?是不是想起孔乙己来了,这就是“多乎哉,不多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这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了吉布斯是伟大的科学家,咱们不能这么刻薄,还是用点好词吧,他这叫淡泊名利。

不过是人就得吃饭啊,这么多年吉布斯怎么混过来的呀,总不能靠科学理论充饥吧,他一直靠的是父母的积蓄另外就是他一直和妹妹住在一起。

要是他得了诺贝尔奖,那可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呀,奖金差不多抵得上一个教授的十年工资,当然不是他这种无薪教授,对于他来说,那就是无穷倍了。

可是他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1903年他就去世了,诺贝尔奖又不能授予去世的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拿到了诺贝尔奖,要是他还在世的话,阿伦尼乌斯还真有点悬。

现在物理化学的三巨头中,范特霍夫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阿伦尼乌斯则获得了第三届,可奥斯特瓦尔德还缺一枚奖章呢,作为一个头磕在地下的兄弟,要是不帮帮忙,都对不起关二爷,前面咱们说过,阿伦尼乌斯是一个长袖善舞的人际关系高手,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奥斯特瓦尔德于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诺贝尔奖对于奥斯特瓦尔德来说实至名归,不过阿伦尼乌斯也确实帮了忙。

对兄弟当然是要两肋插刀,要是不是兄弟呢,当然是插他两刀,能斯特不幸就被阿伦尼乌斯插了两刀。

13.jpg

能斯特也是一位大神,要是说三巨头是物理化学的三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吉布斯就是他们脚下的大地,而能斯特就是物理化学上结出的最丰硕的果实,在热化学研究中,能斯特提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这有点太出圈了。

而且能斯特还是一位忠厚长者,就是他和普朗克一起把爱因斯坦从瑞士接到德国,另外他是奥斯特瓦尔德的学生,按理说他应该和阿伦尼乌斯关系不错,可是能斯特一个学生曾经批评过阿伦尼乌斯,阿伦尼乌斯就把这笔账算在了能斯特头上,能斯特也是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者,以后每年都提名,但是每年阿伦尼乌斯都赖作梗,就这么一提就提了二十年,这提名时间之长都超过爱因斯坦了,直到1920年才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不管怎么着,能斯特还能冲破阿伦尼乌斯的重围还拿到了诺贝尔奖,可由于阿伦尼乌斯的影响,另外一位大神就不得不抱憾离世了,他又是谁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2489.html

上一篇:[转载]吴牛喘月:化学传奇(10)——物理化学的诞生
下一篇:[转载]吴牛喘月:化学传奇(12)——门捷列夫的江湖地位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